《气象地方标准汇编(1997-2007)》收集了1997-2007年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制定并公开使用的气象地方标准共48项,按行政区划编撰成册公开出版。
本书系统介绍了甘肃气候要素长序列(1961—2015年)的基本特征及变化特点,详尽阐述了气象灾害、气候资源、气候区划、气候变化与影响、应用气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书共分九章。章自然环境,第二章影响甘肃气候主要因子,第三章气候要素特征,第四章气象灾害,第五章气候资源,第六章甘肃省气候区划,第七章气候变化与影响,第八章应用气候,第九章甘肃省14个市州气候特征。是一本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及理论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障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全日趋重要,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磁污染已成为继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之后世界公认的第污染,雷电带来的电磁现象属电磁污染范围。雷电带来的危害,从引发森林火灾,到核设施的误起动等灾难性事件和对建筑物及人身的伤害。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现代化,对铁路、航空、金融、电力、电信、电视、网络等服务系统和设施可靠性及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人类活动对这些公用事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这也对雷电防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书是在充分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吸收天气学n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新一代人才培养方案相关要求,针对当前大气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编写而成。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环流、中高纬天气系统、热带 副热带天气系统、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和大型降水过程等,系统阐述了天气系统的结构、生消、维持机制以及不同尺度天气系统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大气科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海洋、地理、水文、农林、水利、环境、航空、航海等相关专业教学、科研和业务人员的参考书。
西北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受西风环流和东亚季风区西北部边缘季风环流的影响,降水分布不均、变率大,生态环境脆弱。温度和降水量是我们目前能够较方便获取的最基本的气象观测资料,也是影响生态环境最重要的因素,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实时监测了解旱涝分布状况,但如果是针对现状对未来气候趋势有较准确的预测,将在决策服务和公益服务中赢得主动。 作为长期在线从事气候工作的业务人员,脑子里经常装的是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温度、降水量实况以及它们的历史演变,这是一种职业习惯,需要经常回顾历史,而电子版的资料是单站要素资料,没有“片”的概念,要是手边有一本资料图集就会方便得多。于是,在2006年初夏开始着手准备这本图集,其间多次与气象出版社编辑就图面设计等进行沟通,充分交换意见,经过精心策划
POD产品说明: 1. 本产品为按需印刷(POD)图书,实行先付款,后印刷的流程。您在页面购买且完成支付后,订单转交出版社。出版社根据您的订单采用数字印刷的方式,单独为您印制该图书,属于定制产品。 2. 按需印刷的图书装帧均为平装书(含原为精装的图书)。由于印刷工艺、彩墨的批次不同,颜色会与老版本略有差异,但通常会比老版本的颜色更准确。原书内容含彩图的,统一变成黑白图,原书含光盘的,统一无法提供光盘。 3. 按需印刷的图书制作成本高于传统的单本成本,因此售价高于原书定价。 4. 按需印刷的图书,出版社生产周期一般为15个工作日(特殊情况除外)。请您耐心等待。 5. 按需印刷的图书,属于定制产品,不可取消订单,无质量问题不支持退货。
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理论研究进展(一)已于1999年6月正式出版,本书是“青藏高原地气系统物理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和中国灾害性天气影响的观测和理论研究”攀登-β项目第二部分新研究成果。本书对高原地气系统及其天气气候影响问题作系统的研究与探讨,它包括该项目五个课题的研究成果,高原地气物理过程、高原与大气环流、高原与东亚季风、高原与全球气候、高原与灾害性天气等。 本书可供广大气象科研与业务专家,尤其是从事天气气候变化、预测业务的研究和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地球物理、农业生态、大气物理、环境等学科领域的科研和教学人员参阅,还可以作为有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参考书。
《陕西省志·气象志》是陕西地方志众多专业志中的一部,集中、全面、系统、客观地记述了陕西气象事业的发展历程,是陕西省气象事业的宝贵财富。 《陕西省志·气象志》全书共分11篇40章,共约61万余字,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字流畅,融科学性与实用性为一体,在陕西省气象事业持续发展中具有参考、借鉴作用。 《陕西省志·气象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实事求是、全面系统地记述陕西省气象事业的历史和现状,揭示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体例采用地方志体例,横排纵述,述而不议。全志由概述、各专志、大事记、附录等部分组成,分别应用术、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按门类排列,共分为11篇40章。
本书是我国天气预报逐级指导技术研究课题的成果总结。从分析和探讨我国天气预报业务的现状和技术制出发,系统地研究了常规天气要素分县预报方法和暴雨及冰雹落区预报的逐报指导技术,并通过采用理论分析和对比试验相结合、预报方法研制与业务体制研究并重的技术路线,提高了业务预报的水平,同时也得到了天气预报业务技术体制的新成果。全书分为理论篇、方法篇、和实践篇,前后连贯,结构完整。 本书适合天气预报专业技术人员及有关领导阅读参考。
《中国气候事件的风险分析及保险适应机制研究:以长江中游洪涝灾害为例》从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气候变化领域出发,着重分析了中国气候事件的风险,在综述外众多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学角度对与农作物灾害相关的农业保险做出了比较系统地探讨,以长江中游频遭洪涝灾害的湖南省为例,根据社会调查的结果分析提出了针对在气候变化敏感和脆弱的农业领域引入保险适应机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进行了详实地探讨。通过分析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候事件的风险在增加,因气候事件风险引发的自然灾害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人类健康等领域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农业,作为主要的脆弱性部门和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部门,遭受的损失程度往往很大。在这种背景下,农业保险机制作为一种重要的适应措施被引入,这种机制除了经济补偿、分散风险
本书系作者结合实际,历经30余年探索提出的观点和看法。认为天气演化的基本原理是涡动效应的涡旋流演化,并非均匀或不连续信息在天气转折性变化的关键。经18年800个实际应用个列的检验和业务台站的试用证实,信息图像结构方法对天气演化的转折性变化和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有明显的预测能力。本书是另一个特点是采取结合应用实例的方式,介绍业务应用中的基本规则和作法。该方法体系已制成业务应用软件,业务人员经短期培训即可掌握。 由于流体演化涉及认识论问题,故本书除了可供天气预测人员使用外,也可供对认识论探索有兴趣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其它学科有关人员参考。
《气象影视技术论文集》(6)从2008年10月在湖南长沙和11月在北京召开的气象影视技术交流会征集和交流的160多篇论文中选取了90篇编纂而成。文集内容丰富,涉及近两年气象影视事业和制作技术的发展。涵盖了气象节目策划、创意节目创新、艺术设计、新技术应用、专业频道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对从事气象服务工作人员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本文集可供气象、水文、环保、航空、教育等电视制作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有关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西北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受西风环流和东亚季风区西北部边缘季风环流的影响,降水分布不均、变率大,生态环境脆弱。温度和降水量是我们目前能够较方便获取的最基本的气象观测资料,也是影响生态环境最重要的因素,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实时监测了解旱涝分布状况,但如果是针对现状对未来气候趋势有较准确的预测,将在决策服务和公益服务中赢得主动。 作为长期在线从事气候工作的业务人员,脑子里经常装的是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温度、降水量实况以及它们的历史演变,这是一种职业习惯,需要经常回顾历史,而电子版的资料是单站要素资料,没有“片”的概念,要是手边有一本资料图集就会方便得多。于是,在2006年初夏开始着手准备这本图集,其间多次与气象出版社编辑就图面设计等进行沟通,充分交换意见,经过精心策划
《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14)》共分为六章,章重点描述和分析2013年重大气象灾害和异常气候事件及其成因;第二章按灾种分析年内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较大影响的干旱、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局地强对流、沙尘暴、低温冷冻害和雪灾、雾、雷电、高温热浪、酸雨、农业气象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病虫害等发生的特点、重大事例,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估;第三、四章分别从月和省(区、市)的角度概述气象灾害的发生情况;第五章分析2013年全球气候特征、重大气象灾害及其成因;第六章介绍2013年中国气象局防灾减灾重大事例。本年鉴附录给出气象灾害灾情统计资料和月、季、年气候特征分布图以及港澳台地区的部分气象灾情。本书比较全面地总结分析了2013年我国气象灾害特点及其影响,可供从事气象、农业、水文、地质、地理、生态、环境、保险、人文、经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