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关注过去 46 亿年来地球气候演化的自然过程,了解这些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有助于我们充分理解目前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当洞悉了古老的过去,我们会发现,过去一个世纪所发生的气候变化 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不是自然气候强迫的结果。 本书以各种自然现象的时间尺度为线索来组织成篇。 章 概述了 地球现在和过去气候的物理机制。 一章,即第十一章总结了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个人和群体对气候的影响。 第二章着眼于过去数十亿年间太阳辐射强度的演化,尽管其增加了 40%,但地球及其生态系统却一直调节着气候,将其控制在适宜生命生存的范围内。 第三章聚焦极为缓慢的板块构造过程。在过去数亿年间,大陆漂移控制着太阳能转化为热量的效率,板块构造过程影响着洋流,山脉的形成影响着大气成分的变化,进而都可以影
这本书不是第一个反对低碳的声音,但却是在时下中国,第一个旗帜鲜明地对抗全球变暖论断的先锋之作。书中将会告诉你,以往深入人心的全球变暖学说以及低碳倡导存在巨大的争议,甚至根本不是真相。 对于全球变暖,我们以往的常识中,逻辑链条貌似严谨: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温室效应更加显著→地球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一系列灾难性气候接踵而至→人类面临生存危机。仿佛一切顺理成章,人类在毁灭地球。加之主流媒体近乎歇斯底里的渲染,让人们对此深信不疑。而本书会告诉您,这一切并不存在。 人类太高估自己了,我们对于地球的影响微乎其微,我们现在还只能看着大自然在其固有规律下,沧海桑田地演变,我们只不过是这颗星球的匆匆过客。真正有能力影响气候的是太阳,地球的冷暖变化主要都来自这颗为
在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已经发生变化,还出现了一些人类未曾见过的温室气体,而地球气候正在这样的未知驱动下发生着变化。《气候变化突发影响:预见意外》将问题聚焦在一切有潜力对物理气候系统、自然系统或是人类系统产生恶劣影响的突变上,这些突变通常会影响到人类关注的多个内在关联的领域。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是《气候变化突发影响:预见意外》重点关注的时间尺度,在这个尺度上,突变可能来得比预期要早,需要多被动的应对。《气候变化突发影响:预见意外》适合对气候或气候变化有研究的专家参考,也适合对气候或气候变化有关注兴趣的人员阅读。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测太阳运动规律,认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也是人们日常预知气候变化晴雨冷暖的参考。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感时应物,该书从中国农历的历法源头(晋南地区)说起,以影像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解读说明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的特点和来龙去脉,同时将与每个节气有关的天文、气象、物候、农事、民俗等知识娓娓道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意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揭示了自然的魅力和农业生产中的趣味。全书图文并茂,各节气都有与之相对的自然景观照片,并附有拍摄心得,是一部将摄影艺术和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品,颇具科学性、知识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它对于人类有着巨大而显著的影响。什么是气候变化?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必须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两位 知名专家简单明了地介绍了该领域知识的 情况并提出了解决方案——通过需投入大规模技术的“地球工程”来遏制甚至消除我们工业社会中有害的环境后果,并抓住这个重生的机会来塑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本书作者在总结台风预报服务经验和相关科研工作基础上,探索了对宁波影响比较大的台风路径预报、强度预报、风雨影响预报、灾害及风险评估、决策与公众服务等方面工作,特别是对一些严重影响台风个例的分析,可以作为相似台风,在预报服务中提供经验。主要特点:一是涉及面广,关注了宁波等相近地区台风预报服务的主要方面,对当地预报员台风预报服务能力的提升将有明显帮助,从这个角度来说可能起到业务手册的作用,特别是可以作为年轻预报员学习的材料;二是针对性强,针对宁波地区台风预报服务的需要和难点,关注了东海台风路径的预报,东海台风近海急剧增强或减弱的原因,高影响台风风雨形成的原因及不同环流背景下风雨预报思路,都是针对当地业务服务工作需要展开的;三是关注了本地多源资料的应用,应用当地多源观测资料做近海台
《小冰河时代(气候如何改变历史1300-1850)》(作者布莱恩·费根)回顾了欧洲近现代史上的寒冬景象,分析了这段冰河期对历史走向造成的影响,以及它对当前的全球暖化奠定了怎样的气候基础,全书分为中世纪温暖期;“丰饶世界”的终结;爱尔兰大饥荒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人工影响天气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气象业务,需要用“拾遗补缺”的方式来完备理论体系,也需要去梳理业务发展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探索理论通往应用之路,力图不断为学科发展和提升业务水平“添砖加瓦”。《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问答:探索理论通往应用之路》着重从对流云(系)物理学及其应用于防雹和增雨的角度,对12个部分的130个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试问答。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问答:探索理论通往应用之路》可供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云一降水物理学、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和强对流性灾害天气预警的科学研究、业务、教学和管理人员参考。
《高等天气学(第2版)》阐述了大气中各类尺度运动系统的结构、生命史、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相关的理论,它将高等天气学、中尺度气象学和大气环流三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加以论述,使之在合理的安排下体现了近代天气学中的各个方面。
《大辞海》是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它的出版,填补了中国辞书的一个空白。 迄今为止,《辞海》是我国的一部大型综合性辞典,它既收单字和普通词语,又收各类专科词语,兼具语文辞典和专科辞典的功能,收词丰富,检索方便,实用性强,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随着人类知识积累创新速度的加快和我国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不少文化层次较高的读者对《辞海》的查检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国此在继续编纂《辞海》新版使其适应时代要求的同时,编纂一部比《辞海》规模更大、所收字词更多、内容更丰富的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实属必要。 《大辞海》的编纂以《辞海》为基础,继承《辞海》的优点并加以拓展,以增收《辞海》尚未涉及的新领域和各学科的新词新义为重点,适当补缺漏。全书收词约25万条,共约5000万字,均为《辞海》的两倍以上,按学科分类编纂分
本报告在总结近年来我国的大气科学研究取得成果基础上,重点阐述了2009—2010年大气科学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主要包括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大气物理、动力气象、大气探测、大气化学、数值天气预报以及雷达气象、卫星气象、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公共气象服务等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大气科学学科发展的现状和水平。通过对我国大气科学学科发展现状分析和与国外研究进展对比,提出了我国大气科学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和展望,是一部很有价值和科学意义的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晴天大气过程、云雾降水电过程和云雾中的起电机制,重点介绍了雷暴云闪电、雷电的物理效应、雷电的监测原理和方法、雷电的气候特征和全球大气电输送。全书共分十章,章讲述静电学基础知识;第二至四章主要叙述晴天大气带电粒子(离子)、大气电场、大气电流、大气电导率等大气的基本电特性知识;第五、六章讲述云雾粒子的带电特征,各类云、特别是雷暴云荷电结构和雷暴云起电的理论;第七章为闪电的结构、类型、闪电的电场、电流参数和形成机制,闪电与雷暴云等;第八章为雷电的物理效应,主要讲述闪电的电磁辐射理论,雷闪的光谱;第九章是雷电的监测方法,介绍大气电场、磁场和电流的观测方法,特别是雷电的定位方法,卫星监测雷电的介绍;第十章为雷电的气候特征,着重介绍我国雷电的分布规律,全球雷电分布和全球
《高空气象观测/基层台站气象业务系列培训教材》是在收集整理和总结凝练困内外高空气象观测技术的基础上,结合高空气象观测台站业务需要编写而成。全书共7章,主要包括绪论、地球大气基本特征、高空气象观测设备、数据处理方法、高空气象观测软件、高空气象观测新技术、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与管理制度等。《高空气象观测/基层台站气象业务系列培训教材》内容以基础知识、技术方法、设备性能、故障诊断等实用技术为重点,强化观测流程、技术规范和数据质量保证,旨在培养高空气象观测人员的科学技能和严谨作风。此外,还介绍了高空气象观测的发展历程和有关业务管理规定,以利于读者全面掌握相关知识。
《低纬大气环流系统若干问题研究——黄士松论文选》详细介绍了黄士松先生重要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大气环流、副热带高压、夏季风、暴雨和台风、长期天气预报等方面的论文及成就,并在书后对黄先生发表的论著作了简要统计,以供读者查阅参考。 《低纬大气环流系统若干问题研究——黄士松论文选》选可供大气科学相关领域的学生或科研人员参考。
雷电灾害案例是人们用鲜血、生命和巨大的物质财富损失为代价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防雷安全管理的警示录、活教材。《雷电灾害典型案例分析》通过对雷电灾害典型案例的分析,寻找雷电灾害发生的规律和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防雷安全教育,是提高全社会防雷安全意识、普及防雷安全知识的重要方法。同时,通过对典型雷电灾害案例分析,结合个人或者单位实际,也可以分析自身雷电防护知识(或方法)缺乏或者潜在的危险因素,及时弥补不足或消除存在的防雷安全隐患,预防雷电灾害事故的发生。
《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系列专著(6):GRAPES暴雨数值预报系统》立足于总结我国自主发展灾害天气数值预报系统的新技术,其创新性的内容包括:在高分辨率暴雨模式发展中充分考虑了我国夏季梅雨期水汽水平分布的强梯度、小尺度变化剧烈等天气气候特点;针对暴雨预报中重要的云物理过程发展了复杂云物理方案,与国外同类方案相比,在物理上更加完善;针对我国的观测资料状况和暴雨发生发展的特点,发展了中小尺度预报同化快速循环系统和短时临近预报系统;针对我国雷达资料在数值预报中应用的空白状况,发展了业务上可行的雷达径向风和反射率资料的同化技术;在次发展了闪电数值预报系统。书中内容体现了中国科学家在暴雨数值预报研究方面的研究水平,其部分成果已经在日常天气预报业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被国际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