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气候变化成就了人类上下6000年的故事,也正是气候变化正威胁着人类的共同命运。气候变化是一场危机,但也是一场可以解决的危机。本书围绕气候变化的历史,从地球初生时黯淡的太阳开始,历经冰雪地球、二叠纪末的大灭 、白垩纪末的大灭 、始新世初的“热室地球”、过去数百年前的冰河时代,一直到如今的 变暖时代,从地球过往的经验教训里,寻找我们渡过目前危机的方向。地球没有人类,确实照样转,但这本书从古气候学视角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也正是因为有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形式的存在,地球才能演化成如今的宜居模样,而我们正在有意无意间,一步步毁掉我们的共同家园。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气候的决定性作用。本书作者尝试沿着历史轴线,阐述8万年间气候变化跟人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剧烈变化的气候中,人类为了生存战斗至今,很多以往看似无关紧要的历史转折点,在了解了当时的气候状况之后变得无比关键。作者通过古气候学的研究发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赫梯文明的衰落、埃及古王国的萧条,以及东方世界从殷商到周朝的 替,都与当时出现了异常的气候相关。在这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文明通史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气候、文明和历史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看到了人类文明在气候因素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脆弱与坚韧。
本书以全球气候矿统的观念,从全球观测系统入手介绍近工。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事件的研究成果,从多时空尺度的角度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 全书分十章。章介绍全球气候系统的构成;第二章介绍全球气象、海洋、陆地观测系统和地球数字观测等內容;第三章介绍地球演变和地质时期气候,内容从地球的形成到百万年的气候变化;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介绍历史时期和现代气候的变化,天气与气候事件安排在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先后介绍海洋热力变化,包括太平洋上的EI Nifio事件、印度洋的Dipole事件和全球季风;第九章和第十章分别是气候变化的趋势和气候可预报性问题的论述。 本书可供大气、海洋、天文、环境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小冰河时代(气候如何改变历史1300-1850)》(作者布莱恩·费根)回顾了欧洲近现代史上的寒冬景象,分析了这段冰河期对历史走向造成的影响,以及它对当前的全球暖化奠定了怎样的气候基础,全书分为中世纪温暖期;“丰饶世界”的终结;爱尔兰大饥荒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对千千万万物种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来说,气候变化无疑是一道催命符。 本书作者系资深新闻记者,他历尽艰辛,万里行程,足迹遍布欧亚非。从达尔富尔种族屠杀到北极圈冰川融化,从佛罗里达珊瑚礁群死亡到沿海岛城深陷萧条,从卡特里娜风灾到新奥尔良保险费用激增,从意大利海龟生态恶化到发达国家移民风潮……他藉由对过去、现在、未来事件的深入探访,以及对气候灾难现场的第一手报导,向我们揭示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超越环境与天灾,正在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保险业、酿酒业、航运业,就连公共卫生、地方选举等等,都和气候变化脱不了关系。 纷纷扰扰的哥本哈根大会已落下帷幕,而气候变化的警钟却长呜不止。气候变化并非遥不可及的明日之事,而是息息相关的切肤之痛。如果不思改变,我们终将自食恶果。
本书主要从历史文献的角度出发,研究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变化。作者运用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明清史,广泛搜集文献资料中的气候信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力图复原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而探讨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环境史研究的有益补充。 全书通过对明清时期文献资料中相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提取,讨论不同来源资料的特点和运用,并以此为基础,对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温度、降水(梅雨)及 气候事件进行重建,分析气候变化的特点。同时,分析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因此,本书对于客观地分析当前气候变化的特征,认识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人类未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均具有 重要的参考和
《中国元宝枫》主要介绍了元宝枫的分布、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特性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苗木培育、栽培与管理、化学成分的研究、加工利用、开发研究等,为元宝枫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生态条件脆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提供了科学依据,总结了一套元宝枫育苗和丰产栽培技术,为以后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本书是大学本科地理学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以气候系统为主线,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和气候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全书共分十二章,内空包括气候概述、辐射过程、大气热力学过程、大气中的水分、气压变化和空气运动、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下垫面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的分布和分类、气候的变化等。结合各章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本书对气象、气候学领域的研究新成果进行了介绍,阐述了人类与大气圈的相互关系,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环境问题。 本书以其新颖的版式更接近于读者,适于用作高等院校地理专业的教材,亦可供环境、水文、农林等专业师生作教材,也可作为有关技术人员和中学地理教师的参考用书。
《新一代天气雷达定标技术规范》由面到点、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天气雷达定标原理、定标技术和日前7种型号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定标实践,是一本面向新一代天气雷达定标业务和天气雷达保障一线技术人员,指导雷达定标实践,规范雷达定标流程和方法,提高雷达保障人员的维护定标能力,具有很强可操作性的天气雷达定标技术著作。
本书还研究了CCS在乐观的能源情景中的作用,这些情景均旨在获得实质性减排成果。本书详尽地阐述了CCS在燃煤发电中的应用,估算了工业和燃料转换中二氧化碳捕集的潜力。最后,本书对处理和运输大量二氧化碳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评估。 在CCS短期和长期发展路线图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本书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公共和私人部门的实质性信息:用可持续的方式加快CCS示范和推广。 未来几十年中,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仍将是世界主要能源品种,如果不采取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将增加到难以接受的水平。减少化石燃料中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将有可能改变这种趋势。其中,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CCS技术从大型稳定排放源中捕集二氧化碳,并将其封存到地层深处,以避免二氧化碳泄漏到大气中去。 2005年格伦依格斯峰会上,G8
《气象仪器及测试技术》重点探讨了气象仪器及其传感器的测试技术:首先从观测对象出发,描述了大气的自身规律;其次介绍了观测手段,阐述气象仪器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测量误差的来源,以作为制定测试方法和进行试验设计的依据。《气象仪器及测试技术》还系统地介绍了气象仪器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方法,论述了气象仪器测试与计量检定的不同要求及其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气象仪器的整体合格判定的项目、要求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气象仪器及测试技术》可供使用气象仪器和从事其测试技术的人员参考。
《新一代天气雷达故障诊断与处理》系统地论述了六种型号的新一代天气雷达故障诊断与处理方法。 《新一代天气雷达故障诊断与处理》共分九章,除了介绍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本原理及维修方法、技术指标要求和参数测试方法外,分别详细地介绍了六种型号新一代天气雷达发射机、接收机、伺服、信号处理、监控系统信号流程、关键测试点参数和波形,故障诊断与处理方法以及典型故障诊断与处理个例、常见故障排除汇总等。 《新一代天气雷达故障诊断与处理》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供新一代天气雷达技术保障人员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也可为大气探测、大气物理的教学、科研提供有益参考。
本书是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全书共分八章,即地球大气的组成和演化,化学动力和光化学基础,平流层的光化学,对流层的光化学,大气气溶胶,云和降水化学,对流大气中化学成分的循环、输送和清除过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本书是针对有大气科学背景的本科学生编写的教材,认为读者已具有大气物理学基础知识。由于本书的读者对象大多未曾学习过大学化学课程,在本书的第二章和其他相应章节编入了化学基础知识。 本书是为高等院校大气科学系硕士生编写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及从事大气科学和大气环境工作的人员学习和参考。
《天气预报技术文集(2010)》是从2010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经验交流会上的文章中精选而成,分为四个部分:部分热带气旋,暴雨;第二部分强对流;第三部分预报技术;第四部分其他灾害性天气。
一望无际的南北极冰原美丽诱人,荒芜的冰原避免了人类的干扰破坏,充满着魅力和神奇,然而这些并不是我们对南极和北极进行科学研究的理由。与地球表面其他地方相比,南北极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根据其地理面积而做出的想象。冰冻圈中,冰积累与消融的平衡变化主导了地球气候史。发生在最近一百万年或更早年代的半规则冰期变化改变了冰平衡,关于冰期变化我们知之甚少。冰平衡的改变引起海平面的大幅度升降,这对全球海岸具有巨大影响。例如,今天的海平面比上个冰期末——大约20000年前或更早升高了120m。 主导两极地区冰质量平衡的长期因素,无论是对海冰的形成或是对冰原的维持,均来自于地球环太阳轨道的关键特征一偏心率的规律性摆动,即地球轴的倾斜以及一年中地球最接近太阳的时间。这些特征的变化周期从20000~100000年不等,其最终
围绕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气候变化问题,近10年有诸多研究成果。任福民等编著的《近60年影响中国之热带气旋》主要汇集了作者近些年在该领域特别是关于影响中国之热带气旋的观测研究方面的成果,同时也适当吸收了其他作者的相关成果。该书内容集中在热带气旋降水客观识别、影响中国热带气旋特别是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变化特征、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的可靠性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影响中国热带气旋活动的可能影响机理以及近60年严重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个例小结等方面。 《近60年影响中国之热带气旋》重点突出、内容新颖、可读性强,可作为科研和大专院校大气科学教学的参考读物或气象相关领域业务科技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从科学探索的角度和物理学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地球主要组成圈层、大气组成、物理性质、空间结构、要素变化;大气运动各种过程的物理原因;地球上各种天气和气候现象、形形色色的云和降水的形成原因;气压和风、气团、气旋和锋面天气的形成;强对流、雷暴、龙卷风和飓风(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人工影响天气的各种途径、天气分析和预报的方法、卫星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空气污染及其原因;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可能后果、世界气候和气候分类及大气中各种奇特的光学现象和形成的原理等。本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以作为对气象学感兴趣的人们学习了解大气变化奥秘的入门读物,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非大气科学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参考教材,并可供气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是影响我国灾害性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本书根据对2000年高原低涡、切变线的系统分析,得出该年高原低涡、切变线的编号,名称,日期对照表,概况,影响简表,影响地区分布表,中心位置资料表及活动路径图,高原低涡、切变线移出高原的影响系统;计算得出该年高原低涡,切变线影响降水的各次高原低涡、切变线过程的总降水量图、总降水日数图。 本书可供气象、水文、水利、农业、林业、环保、航空、军事、地质、国土、民政、高原山地等方面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基本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