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水循环过程和水资源变化的气象水文要素因子众多。它们之间既互独立又互相联系,而且包含着多种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了综合分析问题,需要对各气象水文要素分别进行确切定量。本图集共有260多幅图,内容包括黄河全流域的天文辐射、可照时间、可照百分率、日照时间、总辐射量、地表反照率、有效辐射率、年辐平衡量、降水量、降水量、降水量、降水量变差系数、年降水量概率、年辐射干燥指数、年均气温、平衡气温、平均最纸气温、蒸发皿蒸发量、潜在蒸散量、陆面蒸散量、土壤湿度、年径流深、地下水系统分布等。其中基于DEM的倒流以域天文辐射、可照时间图,基于分布式实际陆面蒸散模型的全流域实际陆百蒸散量、潜在蒸散量图,以及基于遥感信息编制的土壤温度图等均属于在黄河流域首次提出的新成果。图集附有主要地名、水资料分区与支流界
本书专门论述大气气溶胶与雾霾的形成机制及其对 气候变化的影响。它总结了作者20年来参与 和 相关的大型科研项目,研究以北京、上海、乌鲁木齐为代表中国三类典型地区大气气溶胶所取得的成果,论述了各类气溶胶的理化特性,揭示了各典型地区的雾霾形成机制,发现有机气溶胶、硫酸盐、硝酸盐和黑碳是大气中产生雾霾的4类决定性组分,提出交通源排放日益严重是触发很多地区大范围雾霾的主要原因,并论证了气溶胶长途传输是大气污染和雾霾形成之重要途径,阐明了颗粒物严重污染对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可能影响。本书还提出了气溶胶长途传输途中及大气海洋物质交换中的铁硫耦合反馈机制等一些涉及大气化学的基础理论,发展了气溶胶科学研究的若干新方法。
本书共收录中国气候传播经典案例76个,包括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及重要人物案例7个,政府案例11个,媒体案例9个,企业案例15个,公益组织案例14个,社会公众案例13个以及智库案例7个。通过这些案例,全面反映了我国政府、媒体、公益组织、企业、公众、智库等单位和个人等“5+1”主体在为气候行动鼓与呼中的责任与担当、探索与创新,也可以看到我国气候传播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政府单一传播主体发展为多元传播主体的巨大变化。书中鲜活的案例展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 形象,再现了发生在中国的低碳发展精彩故事,提供了开展气候传播的深度启示。
本书在系统观测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型方法研究了珠江三角洲新垦地区大气气溶胶的辐射特性。本书依据以气溶胶辐射特性为核心的“闭合实验”方案,精心组织了对大气气溶胶物理一化学一光学特性的综合观测,细致介绍了仪器特性和数据资料处理等。基于该观测资料,本书采用了一套系统数值模型方法,对观测地区气溶胶中元素碳混合状态、颗粒物吸湿增长特性及其对气溶胶辐射特性和直接辐射强迫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解析出当地气溶胶光学污染的化学贡献率。本书对珠江三角洲新垦地区气溶胶辐射特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深化了对该区域细粒子及其环境效应的科学认识,在方法学和基础理论研究上也有独到之处。 本书的主要读者是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大气环境、大气化学、大气物理和气候研究专业的科研人员、研究生和本科生。中英文对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4卷为学术论文、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19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0卷为被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雷电物理学》对近十多年来雷电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同时,对早期在雷电研究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科学事件和探测技术进行了回顾。主要内容包括雷暴云电荷结构和起电机制,负地闪放电物理过程,正地闪、云闪和其他类型闪电,人工引发雷电、雷电探测和定位技术,雷电的天气气候学特征,雷暴云上方的中高层大气瞬态发光事件,以及雷暴或雷电诱发的高能辐射现象等。 《雷电物理学》是雷电研究人员或研究生的重要参考书,也可作为雷电科学、大气科学、绝缘与高电压等专业的本科生,同时也是从事雷电防护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拟出版24卷。—4卷为学术论文、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收录《竺可桢全集》在编辑出版过程中陆续发掘出来的未及收入前四卷的竺可桢文稿。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竺可桢全集》第22卷,收录竺可桢1917—1934年的文稿。无论何种学科、体裁的文稿,一律按时间先后排序。这不仅是因为存在着无法严格区分学科领域和体裁类别的困难,更多的考虑还是想给读者提供一种历史考察的方便,无论是什么学科或体裁的哪一篇,都是竺可桢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中留下连续足迹的一个印记。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竺可桢全集(第24卷)(精)》。《竺可桢全集(第24卷)(精)》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本书是在中国科学院“全球和中国气候变化研究新进展评估”咨询评议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有关资料,分析编撰完成的。本书从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中国天气气候事件着手分析,分区域给出了重点影响该区域主要气象灾害的分析评估报告,并凝练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减轻气象灾害影响的对策措施。本书就重庆三峡库区、白洋淀流域的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专门作了案例分析,就近年来台风、高温热浪和雾霾等影响较大的天气气候事件专门进行了研究,并针对相关关键问题提出了对策。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供从事气候、生态、环境、区域发展等管理的决策者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大专院校师生、相关研究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