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对气候变化充满恐惧的时代。孩子们排着队上街抗议,成年人则在反思生养后代是否合乎道德。环保活动家警告我们,地球正在面临 “屠杀、死亡和饥饿”,媒体则反复告诫读者,对于人类的未来“要担忧,要 担忧”。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并不像过去数十年间媒体、政客和气候活动家所极力告知我们的那样,是世界末日般的威胁。在人为煽动的巨大恐慌中,人们背离了科学的立场,在错误的应对之路上盲目前行。普通人被迫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国 则承诺实施耗资巨大的减排政策,但这些政策不仅无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还挤占了从温饱、医疗到教育等其他方面的紧迫投资,压缩了后发 以廉价化石能源实现经济繁荣的发展空间,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不公。我们当然需要解决 变暖,但气候变化并非事关人类未来的 议题。营养、健康
本书主要关注过去 46 亿年来地球气候演化的自然过程,了解这些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有助于我们充分理解目前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当洞悉了古老的过去,我们会发现,过去一个世纪所发生的气候变化 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不是自然气候强迫的结果。 本书以各种自然现象的时间尺度为线索来组织成篇。 章 概述了 地球现在和过去气候的物理机制。 一章,即第十一章总结了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个人和群体对气候的影响。 第二章着眼于过去数十亿年间太阳辐射强度的演化,尽管其增加了 40%,但地球及其生态系统却一直调节着气候,将其控制在适宜生命生存的范围内。 第三章聚焦极为缓慢的板块构造过程。在过去数亿年间,大陆漂移控制着太阳能转化为热量的效率,板块构造过程影响着洋流,山脉的形成影响着大气成分的变化,进而都可以影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测太阳运动规律,认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也是人们日常预知气候变化晴雨冷暖的参考。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感时应物,该书从中国农历的历法源头(晋南地区)说起,以影像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解读说明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的特点和来龙去脉,同时将与每个节气有关的天文、气象、物候、农事、民俗等知识娓娓道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意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揭示了自然的魅力和农业生产中的趣味。全书图文并茂,各节气都有与之相对的自然景观照片,并附有拍摄心得,是一部将摄影艺术和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品,颇具科学性、知识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优选环境挑战,中国是受优选气候变化影响优选的国家之一。本书针对目前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适应明显滞后于减缓的现状,全面论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阐述了适应气候变化的意义、内涵、机制与技术途径,分析了目前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存在的误区及原因,提出了科学有序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在总结靠前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领域、行业和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对策,试图通过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气候变化理论与技术体系的框架,以推动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在全社会的开展。为便于公众理解,采取问答的形式,共分九大部分210个问题。本书是一本不错科普读物,可供从事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人员和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公众阅读。
雷电是近年来大气科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本书介绍了近年来安徽省雷电监测数据的诊断分析、短时潜势预警、临近预报与应用、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成果,是编著者近年有关雷电现象的分析、模式释用和预报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提炼,主要以雷电灾害性天气为研究对象,综合、系统地论述雷电监测、短时预报技术、临近预报技术、预报效果以及雷电风险评估情况。 本书适用于气象、电力、自然灾害领域的业务科技人员、师生以及防灾减灾管理人员。
金传达编著的《细说二十四节气(插图珍藏本)》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含义,二十四节气与天文、历法、天气气候、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二十四节气与干支、八卦、阴阳五行的关系,讲解了由二十四节气延伸出的七十二候、社日、入梅和出梅、一二伏、数九、节气谚语和民俗知识。重点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依次叙述了各节气天文、气候、农事、谚语,并介绍了这些节气的渊源、传说、民俗风情、诗词、趣闻,以及顺时保健养生常识。书稿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图文并茂,便于人们全方位了解中华二十四节气文化知识。
干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属于天文、历法、年代学范畴,最早应用于历法,接着应用于年代学和天文学等方面,绵延至今3000多年,是我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刘鸿玉、刘炳琳编著的《实用干支万年历》介绍了天干地支的由来及其在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中医学、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应用,附有2016—2050年通用干支历,历表项目包括公历、农历、星期、干支、日建、星宿、五行、八卦、五气、五脏、五汁、时辰、节气、生肖等,有助于人们了解干支文化的源流与应用等知识。
《新仪象法要》是我国宋代大科学家苏颂为其主持创制的“水运仪象台”而编写的仪器构造及使用说明书。全书共三卷,书首列有“进状”一篇,上卷自“浑仪”至“水趺”共十七图,中卷自“浑象”至“冬至晓中星图”共十八图,下卷自“仪象台”至“浑仪圭表”共二十五图。 本书为其译注本。
本书以黑龙江省土地调查取费标准研究项目的各项成果为基础资料,对该项目的研究过程进行了系统回顾,结合工作实际和相近行业标准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验证,介绍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总结出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创新点,并对土地调查相关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建议。本书适用于土地调查预算编制单位和预算审查、审批部门使用,也可供于从事国土调查、自然资源调查的其他人员参考。
《沙尘天气年鉴》(2017年)的内容包括对2017年沙尘天气过程概况的描述和沙尘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的分析,全年和逐月沙尘天气时空分布及主要沙尘天气过程相关图表等。
人群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聪慧睿智、善解人意,懂得并尊重他人的需求,会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人们在与其相处时会感觉如沐春风般轻松、舒适、愉悦,因此都愿意与他们保持长期交往。他们在事业、财富、家庭、婚姻、亲子等各个领域中,都能促进各种人际关系和谐发展。他们与自己的伴侣、孩子、父母、亲人、朋友、领导、同事,彼此滋养,共荣共赢。这样的人拥有美好而和谐的人生,其做人做事的智慧,正是本书要分享给读者们的经验,希望大家点亮自己的成功与幸福。
本书从气候特点、地理条件和气候资源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莒县气候资源现状;对发生频率较高的大风、冰雹、干旱、暴雨、低温等气象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并提出具体防御措施;对花生、桑树和黄烟三大经济作物进行了精细区划。本书还对建站以来的重大气象灾害进行了统计,资料翔实准确,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经过专家评选,本书收录了2015年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预报服务、气候分析预测、生态环境保护与为农服务、气象保障服务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等5大类共41篇和省级优秀决策气象服务材料。为了提高书籍质量,本书编辑过程中,经过了各级气象部门遴选上报、专家评选、修订、校对等多个环节,力争达到更好的应用效果,供气象服务人员参考和借鉴。希望本书对于加强决策气象服务人员业务交流,启发和拓展服务思路,提高服务的敏感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具有更好的借鉴、指导意义。
淮河介于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之间,自然地理位置特殊,天气气候复杂多变,形成“无降水旱,有降水涝,强降水洪”的典型区域旱涝特征。深入探索气候变化对其各方面的影响,有助于积极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保障淮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全书共分八章,在阐述淮河流域气候变化事实的基础上,分析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旱涝灾害、农业、自然生态系统、能源、人体健康、旅游等方面的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并因地制宜地提出适应与减缓对策,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本书是我国关于流域气候变化研究系列评估报告中的一本。本书可供中央各部委和流域机构以及地方政府决策参考,亦可作为气候、气象、水文水资源、生态与环境、社会经济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有关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气候和节气就在我们身边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所以,我们对它们的感受并不明显。?其实,只要用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学会很多有用的知识。正如对比南北的气候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气候的存在, 对比四季的景色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节气的变化一样,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努力学习,许多不明白的问题都会随着我们知识的增长而得到解答。本书向广大青少年介绍有关奇妙的气候方面的知识。
郭璐璐主编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从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强调实用性和技术性。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08)为指导,根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技术路线设置模块和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概念、基本程序,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技术与方法,能够从事评价等级为三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评价等级为二级的部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及本科院校环境类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收集了雷电与防护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雷电形成的物理机制、雷电流的波形特征、雷电的危害、雷电防护、防雷装置检测、雷电监测和预警、雷电灾害调查鉴定、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以及防雷减灾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采用知识问答的形式,给出了简明扼要的解答。内容丰富,条理清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作为防雷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考试参考用书,也可供正在从事雷电与防护工作的业务人员使用及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和参考。
本书基于2008~2017年重庆市雷电监测资料,从雷电密度、雷电强度、雷电日数、雷电时数、极性特征及时间分布等方面分析了重庆市雷电活动规律,研究了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流程、模型、资料收集与处理方法,依据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度、承灾体脆弱性三方面因子建立了重庆市本地化的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指标体系,计算出雷电灾害风险指数,按极高风险等级(I级)、高风险等级(II级)和一般风险等级(III级)绘制了全市及各区县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
《现代大气科学丛书:现代天气学概论》介绍现代天气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系统,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系统,全球大气的平均状态及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因子;寒潮、大风等大尺度天气系统和影响我国夏季天气的季风系统及台风等,在中尺度天气学中,重点介绍暴雨、冰雹等对我国影响极大的对流系统;最后简要地介绍短期天气的预报方法。《现代大气科学丛书:现代天气学概论》适宜从事气象工作和非气象专业的有大学文化程度者阅读和参考,也可作为干部进修和培训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