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气候变化成就了人类上下6000年的故事,也正是气候变化正威胁着人类的共同命运。气候变化是一场危机,但也是一场可以解决的危机。本书围绕气候变化的历史,从地球初生时黯淡的太阳开始,历经冰雪地球、二叠纪末的大灭 、白垩纪末的大灭 、始新世初的“热室地球”、过去数百年前的冰河时代,一直到如今的 变暖时代,从地球过往的经验教训里,寻找我们渡过目前危机的方向。地球没有人类,确实照样转,但这本书从古气候学视角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也正是因为有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形式的存在,地球才能演化成如今的宜居模样,而我们正在有意无意间,一步步毁掉我们的共同家园。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气候的决定性作用。本书作者尝试沿着历史轴线,阐述8万年间气候变化跟人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剧烈变化的气候中,人类为了生存战斗至今,很多以往看似无关紧要的历史转折点,在了解了当时的气候状况之后变得无比关键。作者通过古气候学的研究发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赫梯文明的衰落、埃及古王国的萧条,以及东方世界从殷商到周朝的 替,都与当时出现了异常的气候相关。在这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文明通史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气候、文明和历史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看到了人类文明在气候因素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脆弱与坚韧。
本书是大学本科地理学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以气候系统为主线,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和气候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全书共分十二章,内空包括气候概述、辐射过程、大气热力学过程、大气中的水分、气压变化和空气运动、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下垫面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的分布和分类、气候的变化等。结合各章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本书对气象、气候学领域的研究新成果进行了介绍,阐述了人类与大气圈的相互关系,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环境问题。 本书以其新颖的版式更接近于读者,适于用作高等院校地理专业的教材,亦可供环境、水文、农林等专业师生作教材,也可作为有关技术人员和中学地理教师的参考用书。
为全面掌握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情况,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福泉市作为贵州省试点市参与了国务院下发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本报告首次较为全面地展示了福泉市及所辖乡(镇、街道
吉祥图在中国深入人心,具有一定的实用美学价值。本书针对中华传统吉祥图案的生存特点、思想内容和构成法则进行了精辟的概括,收录了386个主题的吉祥图案,按汉语拼音排序,每个条目下平均3-5幅图片,并对该主题进行了诠释。作者引经据典,每个解说均有来源出处,全书共撰写图解说明20余万字,是目前国内吉祥图案资料数量优选,内容最翔实、准确、正规的大型图案资料工具书,亦是研究中国吉祥图案最可靠的参考用书。同时,本书还可以为中华民俗爱好者,工艺美术、绘画及其爱好者,建筑、广告等装饰行业提供大量既可欣赏又可借鉴的参考资料。
本书以世界上仅有的天然生长螺旋藻的三大湖泊之一——程海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分为9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程海概况及流域主要特征研究、程海流域水资源状况与演变趋势研究、程海水环境质量与演变趋势研究、程海水盐动态演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程海流域入湖污染负荷解析及其控制对策研究、程海水环境模拟分析及环境容量研究、程海生态补水及水环境改善效果研究、结论。 本书可供从事水资源保护、湖泊水环境治理、流域水环境模型、水利管理部门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开设环境科学、水环境学等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围绕气候变化主题,分为“我们应该作出改变吗”“我们能否改变”“我们会改变吗”三大部分,用轻松的笔调谈论如“我们要凉凉吗”“我们都能活在水下吗”“这鬼天气到底咋回事”“世界何日完结”“汽车真的糟透了吗”“我还能去度假吗”“我应该吃素吗”等话题,旨在启发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作者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让读者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气候危机、生存和日常生活等问题,并从个人角度探讨了为了解决气候问题,我们能做些什么。
本书基于贝叶斯理论,全面构建了气候模式影响下的径流模拟不确定性分析框架,包括模型参数、模型结构和输入不确定性。以汉江上游流域为例,针对模型参数不确定性,采用广义似然不确定性估计法(GLUE)分析了新安江模型、SMAR和SIMHYD三个水文模型的参数敏感性;针对模型结构不确定性,采用贝叶斯模型加权平均方法(BMA)分析了上述三个水文模型和三个目标函数组合的模型不确定性;针对输入不确定性,采用BMA方法分析了三个气候模式和三种降尺度方法组合的降雨不确定性。 ,基于传统BMA方法提出了单层BMA和双层BMA两种方案,用于模拟计算考虑气候模式和水文模型双重不确定性下的综合径流,并选择的方案来预测未来气候情景下的径流。书可供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参考用书。
本书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每个节气选择江南城市中常见的一花、一树、一鸟进行介绍,讲述一种观察方法,安排一次观察任务,再介绍节气习俗和美食,引导公众观察自然、记录自然,了解传统民俗和美食。
《中国碳排放的历史与现状》从气候系统稳定和社会发展双重需求的视角,对我国历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化石燃料消费引起的碳排放量进行了国际对比分析,并从生产和需求关联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产、消费和国际贸易等方面所产生的碳排放,评估了我国对全球碳排放的责任、未来碳排放需求和减排潜力,提供了相应对策建议。《中国碳排放的历史与现状》可供全球变化、地学、能源和环境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人员、管理者和学生参考。
本书拟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视域对当前的气候变化现象进行理论关照与实践探究,以气候正义为切入点对气候变化的社会现实进行透视,探索 化时代的气候治理之策,力求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在对气候治理及气候正义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从发生学的视角探讨气候治理与正义的生产;2.从正义的视角陈述气候变化的特殊性、气候治理的困境,进而揭示气候变化的本质;3.鉴于以往(主要是国外)气候治理研究成果的西方中心论立场,书稿力求从发展中 的立场切入,以中国在气候治理中的困境、责任及义务等来探求气候治理的正义之维;置于 化的立场探求气候治理与正义路径。
本书是“杭州 传统文化系列丛书”之一。内容是依托杭州古代历史创作的八个气象故事:气象与良渚的衰亡;水旱之灾和白居易成就秀美西湖;南宋立国初期天气的影响;陆游牧严州期间与天象斗争;南宋太史局气象官员们的故事;天气的“蝴蝶效应”对一个南宋临安市民的影响;明代的隐者从杭州的四季里解读生活;康熙帝从《晴雨录》中洞悉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