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对气候变化充满恐惧的时代。孩子们排着队上街抗议,成年人则在反思生养后代是否合乎道德。环保活动家警告我们,地球正在面临 屠杀、死亡和饥饿 ,媒体则反复告诫读者,对于人类的未来 要担忧,要非常担忧 。 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并不像过去数十年间媒体、政客和气候活动家所极力告知我们的那样,是世界末日般的威胁。在人为煽动的巨大恐慌中,人们背离了科学的立场,在错误的应对之路上盲目前行。普通人被迫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国领导人则承诺实施耗资巨大的减排政策,但这些政策不仅无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还挤占了从温饱、医疗到教育等其他方面的紧迫投资,压缩了后发国家以廉价化石能源实现经济繁荣的发展空间,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不公。 我们当然需要解决全球变暖,但气候变化并非事关人类未来的唯一
2024年2月7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为了深切缅怀竺可桢为我国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情怀和毕生倡导的 求是 精神,特汇编本纪念文集。书中收录了近年来各领域学者在学术期刊和媒体上发表的部分论文与评述,一方面向社会公众介绍《竺可桢全集》这套凝聚了竺可桢毕生心血的著述,探讨其作为珍贵历史资料所特有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从诸多角度展现对竺可桢学术思想、文化理念和科学贡献的回顾和研究,借以启迪后学并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
中国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无数的人物和事件值得记取,但人们往往很难做到完整的叙述和全面的研究,就像人们不能数清天上的星星一样。吴彤编著的《领袖科学家(王大珩叶笃正刘东生)》是一部为你讲述科学大师因创新方法而卓越的力作!请您走进科学大师,聚焦创新方法,跟大师,学创新!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气候的决定性作用。本书作者尝试沿着历史轴线,阐述8万年间气候变化跟人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剧烈变化的气候中,人类为了生存战斗至今,很多以往看似无关紧要的历史转折点,在了解了当时的气候状况之后变得无比关键。作者通过古气候学的研究发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赫梯文明的衰落、埃及古王国的萧条,以及东方世界从殷商到周朝的 替,都与当时出现了异常的气候相关。在这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文明通史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气候、文明和历史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看到了人类文明在气候因素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脆弱与坚韧。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7卷,收录1939 1940年的竺可桢日记。 1939年2月4日,面对敌机侵袭的险恶形势,竺可桢对一年级新生发表题为 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 的演讲,阐述校训 求是 (Faith of Truth),须 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 。翌日,宜山浙大校舍、学生宿舍等建筑即遭到轰炸而毁坏。竺可桢迅速向国内外通报有关情况,谴责日寇 灭绝人道,破坏文化 的罪恶行径。4月,成立迁校委员会,迁校问题成为本年工作的主题。11月,南宁失守后,浙大开始向贵州迁移。本年3月和9月,竺可桢两次赴重庆,参加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和处理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它对于人类有着巨大而显著的影响。什么是气候变化?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必须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两位 知名专家简单明了地介绍了该领域知识的 情况并提出了解决方案——通过需投入大规模技术的“地球工程”来遏制甚至消除我们工业社会中有害的环境后果,并抓住这个重生的机会来塑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人工影响天气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气象业务,需要用“拾遗补缺”的方式来完备理论体系,也需要去梳理业务发展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探索理论通往应用之路,力图不断为学科发展和提升业务水平“添砖加瓦”。《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问答:探索理论通往应用之路》着重从对流云(系)物理学及其应用于防雹和增雨的角度,对12个部分的130个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试问答。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问答:探索理论通往应用之路》可供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云一降水物理学、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和强对流性灾害天气预警的科学研究、业务、教学和管理人员参考。
《卫星气象学(第3版)》结合了近年来卫星气象学的新成果,对多年用于教学的第二版教材内容进行了增删修订,并增加了思考习题。 《卫星气象学(第3版)》共11章。章介绍卫星气象学的概貌。第2章介绍气象卫星轨道和卫星轨道的基本知识。第3章介绍卫星观测基本原理。第4章是卫星资料的获取原理。第5章介绍卫星云图分析基础。第6章介绍卫星云图大尺度云系的特征与天气物理机制间的关系分析,和局地天气云系的分析。第7章介绍高空、地面和急流天气系统的云系分布特征分析。第8章介绍中纬度锋面、气旋天气系统云图分析。第9章是冰雹、暴雨的卫星云图分析。0章介绍热带天气系统和台风的云图分析。1章介绍卫星估计降水、风、大气温度垂直分布、云参数、水汽、臭氧等。 《卫星气象学(第3版)》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大气科学领域高年级本科学生
本手册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为基础,结合我国业务中不同站类、不同观测方式实际情况编写而成。全书共分5章,主要内容包括观测业务要求、观测与记录、气象报告、应急加密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本手册对现行业务技术规定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编,通过举例、补充注释等方式对业务技术规定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一步解释说明,旨在为综合观测业务人员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提供参考。
气象灾害是发生为频繁而又容易造成严重损失的自然灾害。干旱、洪涝、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也使国民经济遭受极大的损失。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村的基础设施等抗灾条件、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比较薄弱,每年因气象灾害而导致的死亡人员90%以上发生在农村,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元,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困扰农民的生活,因此普及农村气象安全知识势在必行。 本书主要介绍了暴雨、山洪、雷电、干旱、雪灾、台风、沙尘暴等各种天气现象的特点、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危害,以及防御措施。目的是帮助农民朋友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掌握气象灾害的有关知识,增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限度地避免人员伤亡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本书由中国气象局有关专家编
一切都是因为您,太阳呀!仅仅因为您的远和近,我们,被你牵引,从一个节气走向另一个节气。 对中国农村农人来说,节气,是一年当中二十四个自自然然的农事律令。 对中国城市市民来说,节气,是阴阳变化乾坤大转移中的一股暗暗流动的底气。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翻开《跟着太阳走一年》,体会、领受她们吧!以静静的、安详的、敬畏的姿态。 《跟着太阳走一年》作者韩光智的文字,既有浪漫之意气,又有现实之沉吟,不失节气之主线,尽显书生之本色。
2019年春节,一部现象级电影《流浪地球》重燃了我们的 地球人意识 。地球上,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与社会发展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812年,豪强一世的拿破仑为什么兵败俄罗斯?是俄罗斯炎热又多变的夏季和严寒的冬天击败了他。城市热岛效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研究发现,当趋于*时,城市气温可比周边高10℃以上。而如果夜间温度不能降至25℃以下,人类就很难进入深度睡眠,并出现一系列健康问题,对一些老人和心血管病人来说,这可能是致命的。气候变暖给莱茵高地的葡萄种植带来极为不利影响 德国冰酒的产量越来越少了,一些小酒庄平均每三四年才可以产出一批 可以说,这是一本 忧心忡忡 之书。一位联合国气候组织专家,用72个小故事,讲完你该知道的地球气候知识。
竺可桢编著的《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竺可桢全集(第23卷)(精)》。 《竺可桢全集(第23卷)(精)》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陈晓光、张存杰主编的《西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 报告》对西北区域(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和 宁夏回族自治区)气候变化事实及原因、气候变化已 经产生的影响、未来气候变化预估及可能影响、西北 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整 理,较全面地反映和展示了西北区域气候变化研究的 *进展和成果。《西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分 为科学基础和影响与适应两篇,共14章,并给出了决 策者摘要,可供西北区域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决策部 门在制订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和措施时参考使用,也可 供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管理人员 参考。
张海生主编的《北极海冰快速变化及气候与生态效应》汇集的研究成果,使我们对“北极海冰快速变化及气候和生态效应”这一国际上关注的命题有了新的认识,是我国对第四次国际极地年的一大贡献,不仅提高了我国极地科学研究的水平,同时也扩大了我国北极研究的国际影响,拓展了我国的国际合作领域。
《中华气象谚语精解》阐述了霞、晕、华、虹、雾、露、霜、云、雷、雨、闪电、冰雹、风等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结构分类及发展演变的过程,并且对与这些天气现象有关的近300条经典气象谚语进行了解读,语言通俗,图文并茂,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气象谚语的科学内涵。《中华气象谚语精解》可供气象、水文、海洋、地震、林业工作者以及农民、渔民、气象知识爱好者参考。
干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属于天文、历法、年代学范畴,最早应用于历法,接着应用于年代学和天文学等方面,绵延至今3000多年,是我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刘鸿玉、刘炳琳编著的《实用干支万年历》介绍了天干地支的由来及其在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中医学、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应用,附有2016—2050年通用干支历,历表项目包括公历、农历、星期、干支、日建、星宿、五行、八卦、五气、五脏、五汁、时辰、节气、生肖等,有助于人们了解干支文化的源流与应用等知识。
本书主要目的是让读者初步识别不同的云以及这些云预示的一般天气过程。全书分5章:天上的云,云的分类,经常见到的云,不常见到的云,天气现象。每种云配有3张图片,图下文字分别介绍云状、一般天气过程等,部分配有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