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矿山地质学(第2版)》是在一版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矿产资源开发程序,矿山地质学的概念、意义;叙述了矿山开发各阶段地质工作及专门性地质工作;论述了金矿的基础地质理论;岩金矿地质勘查、评价和成矿预测;重点修订了矿山地质及地质勘查中一些重要研究方面和地质技术工作方法,充实了砂金矿山地质和岩金矿床类型。 《黄金矿山地质学(第2版)》内容详实、丰富,系统论述了矿山地质学的理论体系和范畴。《黄金矿山地质学(第2版)》可作为高等院校矿山地质专业、矿产地质勘查专业教学用书,也为地质勘查、矿山设计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一部有价值的参考用书,为广大矿山地质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了一部工具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04年3月设立了“深部岩体力学基础研究与应用”重大项目,围绕“深部构造及地应力场分布特征与变异规律”、“深部岩体力学特性与时效特征”、“深部开采围岩变形破坏机制”、“深部多相多场耦合作用机制”、“深部采场瓦斯渗流及相关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等前沿基础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理论上、技术上、实验装备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书系统介绍了该重大项目所建立的深部岩体力学理论和技术初步框架,总结了深部开采工程稳定性及灾害防治技术,以及研发的适用于深部矿山开采的原创性试验平台及软件系统。其研究成果对于我国深部资源安全开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也为我国深部岩体力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本书内容丰富,涉及多个工程领域,可供地质工
在不同文化中,地球内部都是地下世界、死之国度及地狱的象征。黑暗的地球内部会令人心生恐惧,并且很容易联想到死亡。尽管如此,地下世界依然是多姿多彩的——华丽夺目的矿石和金属,色彩耀眼的黄色地壳硫,数米长的锋利的膏晶体、石钟乳,人类进化初期精致的贝壳以及灭绝的怪兽遗留下来的巨大骨头。跟随《》、荷马、维吉尔、但丁、达·芬奇、苏格拉底、凡尔纳以及现代科学家的足迹,克罗宁博格教授带着锤子和指南针,逐层深入,去往地狱进行实地考察。他展示了地球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并让我们认识到,地下世界不应该被视作一个用来挖凿隧道的黑色盒子,一家矿产资源丰富的超市,一块用来藏垃圾的毯子,甚至逝者的栖息之地。对于人类而言,地下世界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档案库,一个鲜活的生态系统,其蕴藏的财富无法去估量。
《沉积盆地成因学》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专业核心课程,力求反映国际沉积盆地研究发展趋势。《沉积盆地成因学》分为7章。章介绍沉积盆地成因学的基本概念和中国沉积盆地研究历史;第2章和第3章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岩石圈的流变学特征,是认识沉积盆地成因的基础;第4章和第5章把沉积盆地成因分解为盆地形成和盆地充填两个过程,阐述沉积盆地形成的物理机制、沉积物从“源”到“汇”的搬运、沉积过程和盆地充填体结构;第6章介绍沉积盆地成因分析的思路、流程和常用方法,结合实例对一些新方法及其原理做了深入浅出的说明;第7章从沉积盆地充填角度介绍了沉积矿产的形成环境与分布特征,并从成矿物质富集过程角度归纳了沉积矿产形成机制。
本书立足于现代成矿学理论和采用找矿学技术方法,通过对内蒙古-甘肃-新疆相邻地区(北山地区)的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以及金属元素活化、迁移、聚焦和成矿作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了古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对接和造山过程;厘定了各大地构造单元的边界;首次较为全面和系统地阐明了北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岩浆活动与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矿床(点)成矿作用的关系;查明了金属矿床(点)成矿地质条件和时空分布特点;总结了本地区的成矿规律与找矿标志;划分了成矿区带、矿田和找矿预查区;建立了区内典型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矿床(点)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并最终指出普查找矿方向,进行金属矿床(点)定位预测;圈定了一批具有良好找矿潜力的铜和金矿预查区。上述成果的取得,无疑对深化本区基础地质与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矿床成
本书以地表风蚀监测为主题,研究了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地表颗粒信息提取技术和不同风蚀地区的图像分类模型,实现了对地表颗粒信息的非接触、不破坏地表、避免取样导致的误差之提取,能够较地计算出土壤表层粗颗粒含量。通过利用EML宏语言及SpatialModeler定制“地表颗粒信息提取”模块的客户化界面及实现模块功能的方法,设计了直观、便捷的地表粗粒化信息提取界面模块,整合了利用ERDAS进行地表粗粒化信息提取的操作工具;建立了简易的土壤潜在风蚀风险指数方程,对几处典型风蚀地表的潜在风蚀风险性现状进行了判断和评价,并在裸露戈壁、灌丛林地、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地貌类型沙地、草地和农地进行了验证。本书是课题组成员多年来所取得的相关研究结果的系统总结,丰富和完善了土壤风蚀理论与技术体系,为粗粒化地表的非接触式、长期定点监测
本书总体上属于工作方法类专著,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以总论部分总结提出的“三位一体”勘查区成矿地质体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各论部分重点包括我国砂岩型铀矿床、热水沉积型铅锌矿床、碳酸盐岩容矿的非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海相火山岩型铜铅锌矿床、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陆相火山热液型铜金多金属矿床、岩浆型铬铁矿矿床、斑岩型铜(钼)矿床、接触交代型铁铜铅锌矿床、高温岩浆热液型钨锡矿床、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等19种矿床类型,对这些类型矿床的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分别进行了地总结,并通过典型矿床案例分析对这些矿床类型的找矿预测地质模型进行了详细地说明。
本书对103个工程1174组岩基抗剪强度试验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编,除给出了各工程的概况、地质背景、试验段的地质条件外,还逐组给出了各组试验采用的试验方法、试件尺寸、试验时各级加载的正应力和剪应力以及各试块剪切面情况的具体描述,尽量保持了试验条件的客观性和试验数据的原始性。这些资料来源十分广泛,时间跨度很大,不仅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而且包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部分资料以及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大多数岩类,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对水利、水电、土木、交通和采矿等工程中岩基抗剪强度参数的取值研究具有宝贵的类比、借鉴价值。同时,本书还在上述资料整编工作的基础上,应用概率、数理统计理论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在实际工程中如何利用这些丰富的抗剪强度试验成果,来科学、合理地解决岩基抗剪强度参数的
《坳陷湖盆三角洲分流河道沉积构型与流动单元建模》以坳陷湖盆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的沉积构型研究为主线,结合坳陷湖盆三角洲形成与发育特点,论述了分流河道类型与沉积特征,分析了影响储层连通性的隔夹层分布规律,探讨了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及基于流动单元的储层建模方法,建立了分流河道储层的连通模式与储层连通性的定量表征方法。 《坳陷湖盆三角洲分流河道沉积构型与流动单元建模》可供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能源地质工程等专业技术人员与相关高等院校的师生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