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国际极地形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获得国家批准,正式以南北极专项为背景,我国相继组织实施了第五次和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南极周边海域海洋地球物理作为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得以开展,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考察数据和研究成果。《南极周边海域海洋地球物理考察》总结了专项实施以来南极周边海域海洋地球物理考察的成果,并结合历次考察的数据,对南极周边海域海洋地球物理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
本书是一本较系统的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海洋环境综合研究论著,内容包括海洋水文及水动力、海水化学、沉积物化学、灾害地质和海洋环境综合评价。全书共分五篇,采用区域海洋学方式编写,即绪论,黄东海及台湾以东海域,南海海域,灾害地质环境,海洋环境综合评价。 本书可供从事海洋研究的科技人员,海洋管理人员,海洋企事业机构中的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的大学师生参考。
目前全球海洋生物资源,特别是海洋渔业资源,因大规模过度捕捞已进入衰退,甚至枯竭的境地,如何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人类的子孙后代保留一份美味、一片绚丽、一方和谐?对此,国际社会逐步肯定了预警原则在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与管理中的效用,该原则强调在危险真正发生之前,便应采取应对措施,即使这种危险尚未有充实证据证实,仅是基于合理假定的怀疑。因而预瞀原则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先损害,再管理”。中国沿近海生物资源状况也日渐堪优,因而探讨预警原则在中国的适用,对于完善中国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管理法规、加强海洋生物资源监控,促进资源恢复,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潮汐表(2017第4册 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包括三部分:部分是主港的每日逐时潮高和高(低)潮潮时、潮高预报,或只刊载每日高(低)潮潮时、潮高预报;第二部分是潮流预报站点的每日潮流预报;第三部分是附属港有关资料,主要内容是附属港同某一个主港之间的潮时差、潮差比和改正数。为了帮助用户了解港口的潮汐状况,还同时列出了每个港口的潮汐特征数据。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与潮汐表结合使用的专用图表。
《丝路的延伸:亚洲海洋历史与文化》是由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主编的关于“亚洲海洋历史与文化”的会议论文集,会议已于2015年8月20日至21日在上海顺利召开。会议集收录中外专家学者的相关论文约20篇,内容主要围绕古代亚洲的海洋历史与文化展开,包括“海洋亚洲与海上丝路”、“海疆遗产与丝路文化”、“海上网路与海商贸易”、“海外华人与丝路拓展”、“航海技术与丝路变迁”等,尤其关注古代亚洲的海上贸易与航海技术。
本书全面而系统的介绍了海洋水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技术成果,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和实用性。本书共分为九章,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海洋水产加工业发展现状、海洋水产品保活与保鲜技术、各类海洋水产品的加工技术及海洋水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
外部环境是所有动物生存的首要条件,每一种动物都有它所需要的特定的栖息地。一旦动物所赖以生存的栖息地缩小或消失,动物的数量也随之减少或灭绝,保护和管理好一个栖息地的重要前提是正确分析和评估栖息地的优劣。而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是一种评价野生生物生境适宜度程度的指数。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资源管理是当前渔业科学发展趋势,掌握鱼类在不同生长阶段独特的 HSI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HSI研究也已成为渔业科学中研究的热点。为此,本书收集和归纳10多年来,在鱿鱼、鲐鱼、金枪鱼等重要经济种类栖息地指数在资源渔场应用研究方面的成果,借以推进HSI在我国海洋渔业科学的应用以及研究水平的提高。
本书是“蛟龙号”研发历程的发布,介绍了中国缺席世界载人深潜50年的情况下,在项目立项之初我国载人深潜纪录仅有几百米的基础上,蛟龙号如何实现了自主设计,集成创新、边试验、边改进、边应用的我国载人深潜跨越式发展,如何艰辛探索了一条深海战略性高技术的发展之路,使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做出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创新成果。本书围绕“蛟龙号”潜水器本体研发、水面支持系统研发、潜航员选拔培训、国家深海基地筹建等四个主线开展记述。在编排上,本书总体遵循设备研发时间序列,从项目缘起、立项论证与审查批准、组织机构、到方案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总装联调、水池试验、再到1000米级海试、3000米级海试、5000米级海试和7000米级海试全面记录了中国载人深潜走过的艰难历程。全书在讲述事件的过程中配
海岸带作为沿海地区土地开发利用的前沿区域,其岸线及景观资源演化受人类活动作用明显。从已有研究成果看,由于影像、数据获取难度大、影像处理工作量大等因素,前人对海岸带的研究往往仅包含海岸线变化或景观格局演变中的其中一部分,将二者结合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由于岸线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海岸带景观的演变,因此将两者结合可以更好的了解人类活动影响下海岸带资源环境的演化规律。在研究空间尺度上多选取较小的区域,尤其缺乏像东海区这样大范围区域的海岸带岸线和景观的演化评价的系统性研究。以东海区为研究区,既能很好的体现岸线及景观资源的宏观演化趋势,也能反映区域内部的具体变化,有利于加强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以及海岸带研究的纵深发展。
《冲绳海槽古海洋学》讲述了:西太平洋边缘海的形成是亚洲中新生代地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与隆升的青藏高原一起,构成了地球上独特的构造格局,改变了东亚的自然景观与资源配置。作为大陆和大洋的结合部和相互作用带,边缘海的环境演化历史不仅有其区域性的特点,同时也受全球性共同规律的制约。中国东部大陆是通过浅水陆架及环绕陆架的半深海一冲绳海槽与大洋发生相互作用的,而欧美大陆主要是通过陆架直接与深水大洋发生相互作用。冲绳海槽作为西北太平洋的一个典型的边缘海盆,它与相邻海域既是陆地环境气候的制约因素,又为陆地气候变化提供连续记录,其巨厚的沉积物记录了众多分辨率较高的海洋环境演变信息,是放大了的地质信息库。其中包括全球海平面与气候变化、大洋环流路径与能量的变化、海陆物质的交换、岩石圈变形、洋陆
《福建省海洋资源与环境基本现状》在福建省908专项调查资料及一级集成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福建省海域历史资料,综合、凝练和集成福建省908专项中相关资料和成果,综合分析了海洋资源现状,阐述海洋资源的分布特点和蕴藏量;汇总分析近岸海域和重点海湾环境状况,阐述近岸海域生态与环境现状特征,基本摸清福建省海洋资源家底,为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与海洋环境保护、制定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提供基础资料。
该书从海洋构造地质学的发展,中国海所处大地构造背景、地球物理场、地层、断裂、岩浆岩、沉积盆地、构造区划和形成演化等方面对中国海域构造地质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做了探讨,并取得一些新认识,也有若干新见解。这对于中国海及其邻域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益于中国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和构造地质等方面的研究。 该书注重了地质构造学基本概念的阐述,特别是各章节问题的叙述都有新近实际调查研究的资料和数据。这对高校地质、地球物理专业的学生和从事海洋地质调查研究、石油勘探的专业科技人员是一部很好的参考书。我祝贺她的面世,并写下这篇文字,权以为序。
《海洋平台结构安全评定:理论、方法与应用》较系统地阐述了海洋平台结构安全评定的理论、方法和应用。、2章是海洋环境随机荷载的概率模型和海洋平台结构冰致振动的分析方法;第3、4章是海洋平台结构累积损伤及抗力衰减分析与检测、维护和修理技术;第5-7章是海洋平台结构安全评定的确定性和可靠性方法以及检测、维修与报废决策方法;第8章是渤海八号生产平台服役安全评定和维修决策过程;第9章是海洋平台结构的实时安全监测方法和系统。 《海洋平台结构安全评定:理论、方法与应用》可供从事海洋与船舶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和工程力学研究、设计与管理的广大科技人员参考,可作为上述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学习参考书。
作者将前苏联学者提出并发展的声学中的“矢量一相位方法”用于研究海洋中环境噪声,取得了创新性科研成果。读者会对矢量一相位法的基本理论,该方法与传统的仅仅以声压测量为基础的标量法相比较的优越性,以及矢量一相位法的实质等一目了然。 《海洋矢量声学》中阐述了作者倾注了20佘年心血研制的坐底式和自Eh漂浮式声学测量系统及其使用技术;作者借助这些测量系统,对世界不同海域、不同海况条件下的6Hz~1000Hz频率范围的海洋环境噪声场矢量特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验研究,获取了大量的独有数据。这些是本书的最难能可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