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海洋学各分支的基本内容。全书共18章,分别从海洋学历史、海洋地质构造、海洋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海洋资源环境,以及海洋生态和生物等各个方面,采用基本原理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海洋学持续而快速的发展,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海洋学方方面面的知识。本书语言严谨,内容生动,图片丰富,激发阅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可作为大学海洋学通识教材,为海洋类专业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参考,亦可为大众阅读者打开一扇一窥世界海洋奥秘的大门。
《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底质》结合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我国近海及邻近海域地质地球物理图集编制”(2008FY220300)以及其他相关专项和项目的研究成果编写而成。《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底质》力求准确表达中国近海沉积特征,展示中国近海沉积地质的基本数据,并对沉积作用过程、机制和控制因素进行探讨,提出中国近海沉积地质新认识。
人类之家——地球,是由大气、陆地、海洋等部分组成,对各个部分所涉科学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便形成了相应的各个学科。如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等。这些学科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统一于地球这个“大家庭”的科学体系——地球科学中。 生命摇篮——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地球大家庭中重要的成员。其内部无时不在发生着变化,我们把这些变化叫做海洋的自然过程。按其内秉属性,大体上可分为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地质过程和生物过程四类,每一类又是由许多个别过程所组成的系统。对这四类过程的研究,相应地形成了四个基础分支学科: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和海洋生物学。这四个学科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统一于海洋这个“地球家庭成员”的科学体系——海洋科学中。 本书以海洋的物理过程为对象
《海岸带管理手册》全面总结了30多个不同类型沿海国家海岸带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原则、方针、步骤及其不同的管理体制,全面论述了不同类型沿海国家海岸带综合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实际问题,是世界上本全面论述海岸带综合管理实际问题的专著。本书提出的海岸带综合管理,就是通过广泛的综合规划,面向未来的资源分析和科学的管理,为资源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灾害防御、污染控制、福利改善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本书的编写旨在为读者介绍海洋底栖生物研究的基础知识,使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海洋底栖生物的现场调查取样、标本分拣、样品记录、室内标本处理、保存,以及数据资料处理统计等操作步骤,从而可以独立完成底栖生物现场取样、室内标本分析等工作。 本书根据以往研究成果,概括介绍了我国南北各海域的自然环境概括与底栖生物群落特点,并选取了几个典型海域的底栖生物研究实例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次级生产力、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此外还简要分析了底栖生物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这些介绍有助于读者了解我国各海区的底栖生物概况,为以后研究打下基础。对于底栖生物在海洋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方面,作者结合松花江水质生物学评价实例介绍了底栖生物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指示作用,对河口生
我国是人均水资源占有率低于世界水平的国家之一,淡水资源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们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瓶颈问题。而我国的海水与苦咸水资源比较丰富,淡化并利用海水与苦咸水是解决我国淡水资源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书由我国水处理技术首席专家高从堦院士领衔编写。在介绍世界水资源概况与海水、苦咸水淡化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各种现代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包括热法(如蒸馏法、冷冻法),膜法(如反渗透膜和纳滤膜、电渗析),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和其他方法(电容吸附、气体水合物、嵌镶离子交换膜压渗析、溶剂萃取)等的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并介绍了各种水质标准和水质检测方法。本手册以介绍各种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为主,注重实用,从大型海水淡化厂到船用、家用淡化设施,从海岛、陆地的海水淡化技术应用到救生用淡
《海洋潮波的Taylor问题》作者是一位好学的人,退休之后,仍然不减对专业的关心。《海洋潮波的Taylor问题》对Taylor理论问题作出全面而又系统的诠释,引用众多实例深入浅出地说明了Taylor理论的重要价值和巨大的实践意义。行文平正古朴,结构严谨有序,解释舒徐委婉,评论公正得体。 作者是一位忠厚长者,这从他对别人文章的评述中可见端倪。他对别人文章,总能看到长处和贡献。例如,陈宗镛老师首次将摩擦引进Taylor模型,使海湾潮汐运动表述更接近实际。这是一个很大的贡献,而长期以来很少在公开出版物中被提及。作者能从科学发展角度,为陈老师的贡献作出中肯的评价,令我动容。他对其他作者(包括我与赵进平的那篇文章)相关论文的那些“挖掘”,看出他做人的厚道与真诚。
《海岸带管理手册》全面总结了30多个不同类型沿海国家海岸带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原则、方针、步骤及其不同的管理体制,全面论述了不同类型沿海国家海岸带综合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实际问题,是世界上本全面论述海岸带综合管理实际问题的专著。本书提出的海岸带综合管理,就是通过广泛的综合规划,面向未来的资源分析和科学的管理,为资源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灾害防御、污染控制、福利改善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海洋文化研究与海岛调查——浙江海洋学院学生海洋文化研究论文选》由柳和勇主编,收入了《舟山群岛羊祜信仰研究》《舟山方言、谚语、渔歌中的渔文化》《“失海”渔民权益保障的公共政策分析》《长白岛民俗风情》等论文。
《全球海域风浪涌浪混合浪波候图集》利用CCMP,风场资料驱动,目前国际先进的第二代海浪数值模式WW3(全称WAVEWATCH-Ⅲ),对中国海的海浪场进行模拟,并对中国海的风能资源、波浪能资源进行系统的精细化研究。风能区划标准已有技术规范可参考,但波浪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区划标准,本研究构建了波浪能资源区划标准,结合风能区划标准,对中国海的风能、波浪能资源进行区划,为海浪发电、海上风力发电、海水淡化等波浪能、风能资源的开发工作提供指导。
本书利用调查研究数据,并充分比对历史调查研究成果,分析了南澎列岛海洋生态省级自然保护区及附近海域的海洋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特征;南澎列岛附近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特点;南澎列岛附近海域的重要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鱼类区系、珍稀濒危物种以及重要种质资源状况,评价了南澎列岛附近海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提出了南澎列岛海洋生态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规划及对策。 本书可供从事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渔业、海洋环境研究与保护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师生参阅。
质量保证是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是十分重要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 本《手册》共分5篇11章、附录A和附录B。篇分析了我国面临的海洋监测任务,确定了海洋监测目标。 第2篇根据海洋监测实验的需要,介绍了实验室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安全防护措施和注意事项等。 第3篇引述了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方法测试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阐明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海洋监测质量保证方法、程序和有关规定。 第4篇针对海洋监测中出现的问题,讨论了各种监测方法的影响因素和防玷污措施。规范了海洋监测实验中质量控制方法和程序,规定了质控种类、程序和频次。 第5篇阐述了监测数据的分析、整编和管理,介绍了海洋环境质量评价类型、内容和程序,概述了海洋环境评价报告的编制。 附录A为国际有关标准;附录B为有关摘要。 本《手册
本书根据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与海洋的关系,以及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与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介绍了海洋的基本知识和运行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简介、板块构造和海底、海洋、海洋沉积物、海水、气海相互作用、海洋环流、海浪和海浪动力学、潮汐、海滩和海岸线过程、近岸海洋、海洋生命和海洋环境、生物生产率和能量传输、深海动物、底栖动物、海洋与气候变化等。全书按概念、过程和原理的方式组织,照片、插图和真实事例丰富,可读性强。
《2011中国海洋年鉴》对遍及全球的海洋发展与开发进行了介绍,对后来对海洋的研究提供了很高的参考。《2011中国海洋年鉴》真实地留下编年的记载,为广大海洋工作者提供详实的资料,为发展我国的海洋事业、促进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化石图鉴:不可思议的化石鉴赏图典》:地球至今已经存在了46亿年,在这漫长的时间之河里,无数的生命诞生无数的生命消亡,这些生命的痕迹以各种各样的化石的形式残留了下来。《化石图鉴:不可思议的化石鉴赏图典》将200余种标准化石图文并茂地一一展现,分别从特征、出现时期、形成体态等方面对各个化石进行逐一解说,让人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的化石王国,触摸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古生物遗体,包括了大量珍贵的三叶虫化石、菊石类化石、新生代贝类化石群、中新世的植物化石群、长鼻类化石和。同时,还介绍了人们是如何进行实地采集和化石复制品的制作方法,对于化石爱好者和考古学者来说是一份厚礼。
《海洋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新技术》以海洋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为研究对象,从噪音压制及多次波衰减技术、成像处理技术、地震速度场建立技术、储层预测及流体识别技术及地震处理系统优化等几个方面的方法技术及其应用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海洋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新技术》可供从事海洋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从事海洋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生产的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