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的四分之三都为海洋和湖泊所覆盖,因此 水球 一词要比 地球 贴切得多。随着人们对全球史观的兴趣日益增加,海洋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科学史发掘了航海学测定地球经纬度的漫长历史。文学研究描述了往昔文学作品中的海洋概念和意象。社会史为码头工人、水手和海盗作传。经济史关注全球贸易和航运的历史。而环境史则致力于研究海洋、海啸,以及污染和全球变暖等生态变化。由此,过去主要由艺术、文学和哲学塑造出的海洋,便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面貌。 本书将着力研究海洋在历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首先,在人口迁徙和物质及非物质的交换中,海洋同时起到连接与隔绝的作用,带来的变化也终将波及那些没有漂洋过海的人。其次,与海洋打交道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社会。无论是长在海底的,游在海里的,还是船只运来的,大海一直在为人类提供着
本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元素在海洋中的含量、通量、分布、迁移,元素在海洋中的存在形式,元素在海洋沉积物中的丰度,元素地球化学过程等方面的内容,主要特色包括:首先在元素组成、分布、分类及物理化学性质的经典理论基础上,融入学科发展的新内容;然后将海洋有机化合物、有机质成岩作用及油气生成、生物标志化合物与古环境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充分体现学科交叉的特点;最后在相关章节给出所涉及的陆源物质沉积作用地球化学,生源物质沉积作用地球化学,自生物质沉积作用地球化学,海底火山、热液活动及成矿作用地球化学,自生矿物环境的一些概念、原理及解释等,以利于读者对海洋地球化学知识的理解和知识面的拓展。
中世纪海洋文化史是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领域。这本创新的著作从欧洲文学批评当中诞生,它 了欧洲中心主义、探索了海洋文化史的形态和潜力——海洋文化史正是由 范围内的文献、口述传统和物质资料构建而成。本书各章汇集了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史学者的观点和专业知识,主要关注非洲—欧亚大陆及其周边海域。探讨的主题包括:欧洲、伊斯兰世界和远东地区不断变化的对海洋的视觉表现;非洲—欧亚大陆周围海域的导航技术的发展;从奥特亚罗瓦到欧洲的各种文化对海洋富有想象力的投射;横跨中世纪非洲—欧亚大陆的海上和河流贸易网络的历史;地中海和印度洋的岛屿和海岸的历史;北大西洋和斯瓦希里世界有关捕鱼和吃鱼的考古学。本书并不试图为如何书写 加 化的海洋文化史提供明确的答案。它不是“ ”的中世纪海洋文化史,而只是“其一
本书以普及深海前沿科学技术为目的,以深海探测为主线,详细介绍了深海科学考察船、载人潜水器、无人遥控潜水器、无人自主潜水器、水下滑翔机、海底观测网等当前重大深海装备研发制造涉及的科学原理和关键技术,以及水下仿生机器人、水下无线通信、海底原位探测传感器研发领域的前沿科学技术,并提供了 上近半个世纪以来深海探测的实例和研究成果。 本书可为我国海洋科技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参考,通过本书可以 好地了解深海探测技术研发的理论方法和前沿关键技术。同时,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深海科学和技术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教材,亦可供对深海探测科学技术感兴趣的人群阅读。
仲雯雯所著的《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研究》首先对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进行界定,阐明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内涵,继而对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展开分析。找出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指出这些问题应从政策层面予以解决;其次,总结国外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经验,指出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特点、缺失,并提出相应的政策需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以及具体的发展政策。
“十三五”期间中国海洋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中国海洋文化研究成果丰硕。本报告对五年来中国海洋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进行梳理和总结。报告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团队承担,是在以往编写 发展报告系列《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的基础上,因应形势变化和时代需求推出的新版报告。 内容主要由海洋文化理论、海洋史、海洋文化遗产、海洋考古、海洋民俗、海洋文学、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教育及人才培养、海洋历史文献九个分报告构成。另附有五年来的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大事记。
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海洋传统优势产业是海洋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前整个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海洋产业的市场环境与国际条件都在发生快速的变化,海洋传统优势产业由于发展历史长
本书为《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系列丛书中的一册,由中国海洋学会编著。介绍近五年来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进程以及与国外海洋科学的发展对比。整套丛书的特点:靠前,确保性,注重研究工作的质量,确保研究报告为反映各学科发展情况的拥有性的指导性丛书;第二,体现前瞻性,学科涉及面较大的不要求面面俱到,应注重体现近期新热点、前瞻和重大学术进展;第三,严谨、完整;第四,时效性好;第五,整体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