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最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本书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每篇集中论述这些地理学观点的一个方面。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一篇,利用前三种传统和主题,并通过相互参照对其进行综合。 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形态的变化、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均有涉及。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极具可读性,读者通过本书亦会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李加林、王杰编著的《浙江海洋文化景观研究》通过对浙江海洋文化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调研,提出了海洋文化景观的分类体系,并对浙江主要海洋文化景观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浙江海洋文化景观资源的主要开发模式,对促进浙江海洋文化景观资源保护具有的参考价值。另外,浙江海洋文化景观研究,对探索延续与拓展地域海洋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新途径、探寻发掘提升海洋旅游和文化产业品位的新方法、丰富文化景观的理论体系并拓展海洋文化研究领域具有的开拓意义。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自然地理学(第2版)》是“现代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2009年度教学团队)十几年教学改革和实践成果的总结,是国家精品课程“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核心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现代自然地理学(第2版)》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地球表层环境为主线,阐述了地球表层环境的组成、结构、运动和特征,分析了地球表层环境的空间分异机制以及地貌发育和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介绍了对地球表层环境评估、规划、管理和调控的理论和方法。
本书是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系列研究课题之一,其主旨是对河流健康生命及其价值和权利进行系统分析,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河流伦理”体系。内容包括河流伦理的基本内涵、河流的价值、将道德共同体扩大到河流的必要性、河流的生存与健康权利、建构河流伦理应确立的原则,以及人对河流的责任与义务等,并对河流政策中的价值观与伦理观、河流评价机制中的伦理尺度以及河流管理实践中的生态意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既可作为理论工作者的参考读物,也可作为水务工作者的一般读物,还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是在《全球地震灾害信息目录(9999B.C.-2010A.D.)》基础上,通过全球不同网站和出版物收集地震目录,再修订、编辑而成的。全书含公元前9999年至公元1963年5级以上地震和公元1964~2011年6月6级以上地震目录共近3万条,包括地震发生时间、震中位置(经纬度、英文地名、中文地名)、震源深度、震级、震级标度以及资料来源等信息。
本书主要针对我国目前地热勘探开发及利用技术方面的需要,在写作中力求突出地热技术的“新”与“实”,很多章节为国家“九五”、“十五”攻关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及近年地热领域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是近年来较多突出地热开发及应用技术的一本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参考书。 全书共分7篇21章,内容涉及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地热资源勘察及评价方法、地热钻井工艺及技术、抽水试验工艺过程、回灌井口设备及技术、地热井口设备及系统选材、地热综合利用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地热工程计算软件、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网络化信息管理(GIS)及评价体系、地热开发的环境问题,几乎涵盖了地热开发与利用的所有内容。 可供地热资源勘察、开发、工程设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使用,具有的参考价值。也可作为科研、高校相关专业和本科生、研究
《材料力学(1 第4版)》除了一般概念的界定等少数章节以外,在研究中尽量注意地方高校的特殊性,从其省市管理隶属、占有资源稀缺、条件设施简陋、生源属地化严重、就业创业压力巨大等现实状况出发,分析了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类型、特征及成因,揭示了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形成机理,搭建了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理论基础;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前后的管理职能及保障平台之上的应急管理能力指标,提炼出应急计划能力、应急组织能力、应急指挥能力、应急协调能力、应急控制能力和物资保障能力等6个一级指标和37个二级指标,形成了地方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用数学工具对应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行检验;建立了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提出了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本书是地名研究不可多得的工作性总结资料,反映了北京市地名方面的现状。详细介绍了地名、地址、关注点等概念,研究了地名从产生到消亡的一般过程,深刻分析了地名在城市规划、测绘、管理中的应用,讨论了地名数据库建设应用的流程,列举了北京市的地名审批及数字地名建设情况,分了当前地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地名工作及地名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书介绍了现代城市人水和谐建设的基本概念,针对城市人工水体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科学问题提出了模型群耦合的思想,以人工水系为纽带,集成中尺度天气分析、地表水、地下水、水量水质模拟技术,通过联合运用工程、生态与管理措施,分析了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城市防洪、水资源综合利用、水文化建设等相互关系,研究了水系统的演变规律,提出了一整套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可行的实施措施。 本书可供从事水资源规划、水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的科研、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在综述外城市污水及雨水资源利用研究及实践进展的基础上,详尽阐述了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及内涵,城市污水及雨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利用技术及可利用资源量的计算,分别论述了城市污水及雨水资源用于城市杂用、生态景观、农业灌溉、地下水回灌及工业等五种途径对水质、水量的需求及特点。最后,对郑东新区污水及雨水资源综合利用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书可作为水资源、生态、环境、城市给排水、城市水务及相关专业的规划、设计、管理、科研和教学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这些专业的研究生教材。
本书作者通过新构思、采用新途径,从自然的和农业的角度对地球生态带的划分做了全面介绍。全书包括总论和分论两大部分。总论中首先介绍一些重要的地理-生态学概念和生态系统研究方法,也即对地球区域的划分、生态带的内容含义及全球主要特征进行系统的概述;气候方面列专题讲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地球生态带划分的影响;土壤方面依据土壤分类分级的最适状况进行阐述和比较,还提供了依据利用潜力所做的全球划分的重要信息。在分论部分,全球陆地被划分为9个不同的生态带,各带的内容要点包括分布、气候、地貌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土地利用等;对相互邻近的生态带做重点突出的对比分析。 本书既有宏观的对全球及区域地理-生态规律的阐述,也有大量微观的物理化学的和生理的数据资料作为分带的基础依据。全书内容丰富、新颖,附有14
自然景观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瑰宝,不仅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类生存的环境,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美学价值,是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载体,许多科学发现和自然规律酌探索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人们对自然景观的认识。 自然景观的类型多样,包括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规模宏大、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的地质、地貌和水体景观,也包括现今生机盎然的生物景观和变幻莫测的宇宙景观。 通过自然景观的赏析,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地学的科学素养,了解各种自然景观的成因与演化、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自然景观的评价和赏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获得美的享受,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什么是地球系统?什么是大气层?什么是信风环流圈?臭氧层位于何处?《你必须知道的2500个地理常识(经典珍藏)》由100°文化工作室编著,地球的构造、五大洲的特色、蔚蓝海洋下的秘密、丛林、沙漠与崇山峻岭,2500个你必须知道的地理常识,带给你一个完整的地球概念。
《海疆纵览--中国海域地理变迁和资源开发/海洋与军事系列丛书》编著者张泽南、张璐。本书导语: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海洋面积占70%以上,世界80%的人口生活在濒海地区。海洋不仅孕育了生命,是地球上亿万生灵的摇篮,更以其烟波浩渺的空间、富饶无比的宝藏,成为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海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人们所关注、所依赖、所向往。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并且永远依赖着海洋。在人的眼里心里:海洋的魅力无穷、海洋的奥秘无穷。人类历史是海洋与军事交织的历史,人类未来是海洋与军事交织的未来。海洋与军事是个一代又一代说不完的趣味话题、挖不尽的知识宝藏。
《洁本万年历(1924年-2040年详历)》是现代出版社的,是从1840年前后编至2050年前后,历时仅二百年左右。所以,万年历的“万年”只是个号称万年的虚词,清朝皇帝御定其名,只是表示祈求江山一统,统治万年的愿望。
本书是《可再生能源丛书》中的一本。 本书揭示的是如何利用地热能这一最现实和竞争力的能源。内容包括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概况、地热发电技术、地热制冷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地热供暖技术、地热直接利用的其他方面及环境特征分析。本书重点介绍地热直接利用技术特别是地源热泵技术及其在供暧、制冷上的应用。 本书可供从事地热开发的实际工作者和科研、教学人员阅读,也可作为一般读者增长知识的读物。
地学信息图谱研究最需要强调的就是:地学信息图谱不是图。因为地学信息图谱的概念正是为了克服地图的不足(比例尺限制、有限载荷等)才诞生的。地学信息图谱的核心目标就是对地图学的完全。其实,我们可以从地学知识表达的三阶段“字—图—谱”来理解“地学信息图谱"的概念和科学高度。如果非要给地学信息图谱一个定义,我们认为是这样的:“基于地学对象结构化、数字化、信息完备的总体规律。”英文可以表示为:Digitally structured integral geo—info—spectrum(可以简写为Geo—info—spectrum)。
《冶金传输原理(第2版)》共分四篇,分别为动量传输、热量传输、质量传输、传输现象的类比和耦合。从传输现象出发,系统介绍了动量传输、热量传输和质量传输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介绍了传输现象在冶金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化学反应的传质理论与化学动力学之间的关系。基于三种传输现象的类似性,探讨了冶金传输原理的课程体系。针对传输过程的非平衡态线性不可逆特点,讨论了传输过程中的耦合概念。各章提要精练地概括了学习重点,章后总结了应掌握的内容,思考题和习题具有代表性;书末附有常用数据表、索引和习题参考答案。 《冶金传输原理(第2版)》可作为冶金工程和材料加工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有关人员学习传输原理的参考书。
《走近科学》是中央电视台个大型科普栏目。1998年6月1日开播以来生产了大量优质的电视科技节目,在各类节目评奖中屡次获奖,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扬,已成为中国电视科普的一面旗帜。《徐霞客——一个人的国家地理》是“走近科学”系列之一,由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组编写。《徐霞客——一个人的国家地理》内容包括千古奇书、徐家有奇人、一个人的国家地理、探寻神秘洞穴、破解地貌悬疑、调查旷世奇案、寻源盘江、涉险瘴疠之地、溯江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