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科学史著作,深入探讨了 笔记 在17世纪英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分析当时英国科学、思想名家制作的形式各异的 笔记 ,揭示了他们在记录、搜集和检索信息方面的独特见解和实践,为理解现代早期的 科学革命 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书的主要研究时段为17世纪,英国科学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涌现了弗兰西斯 培根、罗伯特 玻意耳、威廉 哈雷、罗伯特 胡克等科学哲学家、科学家,诞生了全球首家社会化科研机构 英国皇家学会,经验主义兴起 科学家开始重视实验和观察,丰硕的科研成果 英国科学成果约占全球的40%,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 天才的世纪 。作者理查德 约对科学史中这一重要时期的研究可谓另辟蹊径,他选择了较少被人关注的事物 笔记,展示了当时的科学先驱如何通过笔记来处理和分析信息,以及他们如何将笔记作
大流感指的是1918 1919年横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过去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2000万,*的权威估计数字为5000万 1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本书作者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重绘1918年的惨状,为我们再现了这场*致命瘟疫发生、发展及其肆虐全球的过程。 在本书中,作者多线索展开论述,纵横交错地记述了有史以来*毁灭性的流感故事,以及20世纪科学与医学发展的历史。本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科学、政治与疾病传播互动的过程,并述及传统医学演化至现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当年科学家、医学工作者等在巨大压力下所显示出的勇气或怯懦,信仰、价值观、研究态度和方法 这部著作不只是简单讲述1918年发生的事件,它同时也是一部权威性的有关科学、政治和文化的传奇。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整个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世界各民族、地区和国家的许多成果,同时也把自己的许多成果传到国外,贡献给全人类。关于中外科技交流,本书也给予一定的注意。 尽管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国外成果,但是,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却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具有独立性和特异性的特殊传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它自己的体系。一般认为,所谓“体系”是指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经验性和实用性,恰好缺乏严密的理论体系。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否完全缺乏理论体系,这个问题也有不同意见,现在我们暂且撇开不说。但是,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独具一格的这一特点来看,不论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或者是
继火之后,电是人类掌握的第二种伟大的力量。从科技发展史的进程来看,电力前承工业革命,后启信息革命,终从照明、动力和通信三大领域开启了我们口中所谓的现代生活。本书详细讲述了电力的起源故事,重点梳理了人类与电和磁这对"老朋友 相识相知的发展过程,解读了人类是如何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发现其丰富其内涵并从它们手中接过力量的。 从科技进步的角度看,电的历史更像是一场从科学到技术的超大型研究成果转化会,一次学以致用的征程。
94幅奇仪重器图片 20余家科学博物馆 一趟环球科学奇妙之旅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集团藏品主管塞缪尔 艾伯蒂以内部人的眼光,带读者从科学博物馆布满奇仪重器的展厅,走向神秘的幕后,打开科学的 黑匣子 ,揭示将策展人和文物修复师、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业余爱好者和专业人士连接在一起的 器物之爱 ,展开一趟科学博物馆奇妙之旅。
法国在世界科学技术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辉煌一时,一度成为世界科学中心。法国科技发展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成功经验的借鉴,其比较鲜明地体现在具有一定的 私人史 的特征。本书立足5个世纪以来法国发明家总走在技术和知识进步的前沿的观点,提出从14世纪至今,共有130多位发明家和发现者参加了人类科学技术的冒险历程,使得法国跻身全球领先大国之列。由此,展示了法国天才发明家、科学家如何结合科学的严谨性和文学敏感性,在所有领域取得了决定性的进步。本书可作为科技史专业师生教学阅读书目,也可作为大众读者提高科学素养的普及读物。
本书讲述的是那些被忽视了千百年的旧创意,如何在今天卷土重来,走到前沿研究的风口浪尖,并指引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其中有:格雷斯 霍珀,世界上早一批程序员之一,创造了电脑编程语言COBOL,她让我们可以 同计算机对话 ;让 巴蒂斯特 拉马克,进化论的先驱,他的学说被现代表观遗传学所印证;德谟克利特,古希腊哲学家,因对面包的不断观察与思考而创立了原子唯物论 通过这些案例,普尔展示了我们能从那些被抛弃的旧创意中学到些什么,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它们。他解释了为什么今天的国际象棋大师、量子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们,会从过去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去挖掘和探索他们所面临问题的答案。这些丰富而有趣的故事也启发我们去反思当下这个时代的新的创见。 本书呈现了关于创新的惊人演变和它们再次勃兴的迷人图景,帮助我们以不同
本书重点讲述热能中的蒸汽动力。在工业革命之初,技术与科学还是大致平行发展的, 所以我们将热能中的科学与技术揉在一起讲述蒸汽动力的发展历程。概况来说, 本书以能量的形式及其学科发展为主要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叙述,重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逻辑,努力做到年代不断档,科技发展不跳跃。本书采用的叙述风格为:科学原理 技术实现,站在读者的立场,以工程师的眼光看世界,帮助读者梳理和理解科技发展史背后的联系与逻辑。
一本与地球*南端的南极亲密接触的实录,包含了许多中国人远行到达南极冰雪世界的故事。 轻松的笔调,亲身的经历,回顾了中国人建成*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艰辛和自豪,也带着我们回到上个世纪南半球风雪弥漫的日子,领略冰天雪地的寒冷和暴风雪的肆虐,近距离观察那里的企鹅、海豹、南极毛海狮以及众多禽乌们,而且亲眼目睹科学家们在波浪中、在冰原上、在广漠的天空,探索南极奥秘的无比喜悦。 作者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中国科学家和海员们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多角度地展现了各国科学家在南极的艰辛、真诚的友情和多姿多彩的生活。在他笔下,异国他乡,冰海雪崖,寂寞孤岛,也处处闪耀着令人着迷的光彩。 昨天的新闻,今天已成为历史。于是,本书也是中国科技史上一个重大事件的珍贵回忆。
代达罗斯为自己和儿子伊卡洛斯制作了一大一小两对翅膀后对儿子说:一定要在中间飞行,如果飞得太低,翅膀就会被海水浸湿而变沉,你就会被拖入海浪深处;但如果你在天上飞得太高,你的羽毛离太阳太近,你就会化为灰烬。”这是源自古希腊的智慧,也是对中庸之道的阐释。虽然代达罗斯在艺术和文学目前不如伊卡洛斯有名,但是他的智慧为我们处理现代技术提供了神话样本。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基本的问题其实都是古老的问题,它为成功创新带来的是谨慎和经验。只有小心翼翼地走中庸之道的人,才能保持领先,继续前进并存活下去。
位于北京西北郊的中关村,从前是一个人烟稀少、无人闻名的小村落。自中国科学院于1953年入住之后,一座 科学城 由此拔地而起,现在已成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构成部分。中关村的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事业发展史的缩影。本书通过亲历者的回忆,让人们看到这里建筑物的布局、研究所的兴革和社区的变迁。书中既有钱三强、钱学森等科学精英在此活动的身影,也有*、梅兰芳等名人的足迹。它在一连串创业故事的背后,为中国科学史、当代中国史和北京社区史的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细节史料。我们不知道它100多年前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它是50多年前在坟茔、农田和荒野中拔地而起的新中国的科学城。 亲历者们向你诉说 一座座科研大楼时何时在这里出现的,一个个研究所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来龙去脉 *来这里参观跃进成果展览会时的谈
大流感指的是1918-1919年横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过去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2000万,近期新的权威估计数字为5000万-1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本书作者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重绘1918年的惨状,为我们再现了这场最致命瘟疫发生、发展及其肆虐全球的过程。 在本书中,作者多线索展开论述,纵横交错地记述了有史以来拥有毁灭性的流感故事,以及20世纪科学与医学发展的历史。本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科学、政治与疾病传播互动的过程,并述及传统医学演化至现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当年科学家、医学工作者等在巨大压力下所显示出的勇气或怯懦,信仰、价值观、研究态度和方法…… 这部著作不只是简单讲述1918年发生的事件,它同时也是一部权威性的有关科学、政治和文化的传奇。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 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 和 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是中国早期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三座里程碑,曾在当时和事后得到广泛的宣传,长期以来被引为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 骄傲 。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研究以 大跃进 运动为起点,另两项研究则起步于 文化大革命 运动之初。特殊的历史背景注定了书中的 故事 不会是纯科学的陈述。尽管这些科学英才面对特殊的机遇与挑战,*终实现了他们的光荣与梦想,但其中也确实包含有太多的曲折和遗憾。本书汇集了笔者在六年时间内分别对二十多位重要当事人所做的访谈,从不同视角展示了这三项科研工作的立项背景、研究过程、荣誉分配,并对其科学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为了使读者看得更全面,笔者还以当时形成的档案、内部资料等为基础,写了两则研究者的叙事版本 导言和大事记。
相信所谓的谨慎和大胆的表述都是对的,从《系统思想,系统实践(含30年回顾)/系统科学与系统管理丛书》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一种把系统思想作为一种理论以及把它应用于指导实践的努力,即理论如何指导实践,实践如何修正理论。 当前学界对探讨系统思想运用的I作确实令人费解。近些年来, 系统方法 已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汇。许多人总是在其著作中宣称采用了系统的方法,尤其在一些管理科学类的书籍中,作者们喜欢在其书名下加注副标题 一种系统方法或系统进路 。尽管人们喜欢把系统方法挂在嘴边使用,然而,人们对 系统论的内容是什么?应如何应用? 这些问题却知之甚少。这反映出我们对系统论的研究还缺乏连贯性。首先,我们还不清楚 系统进路 意味着什么。其次,我们还不清楚应该如何运用系统进路来解决问题。我们对这些问题缺乏深入的认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世界科学技术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曾经在古代世界大放异彩。近代的几百年,世界科技一度让西方专美于前。落后追赶之际,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提供经验,激励斗志,为奋发图强鼓气。高速发展时期,历史教训又能启发盛世危言,使人冷静理智,均衡合理发展,以造福千秋万代为念。这也是本书作者汪建平、闻人军撰写这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纲》的初衷。 从中华文明的源头起,迄民国初年止,《中国科学技术史纲》对五千年中历朝历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成就、人物、典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进行了系统而详实的记载、叙述或阐释;其中包含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本书作者利用其在海外游学和工作的经历,在书中引入了全球化视野,使得讲述的背景中增添了古代世界各大文明科技成就交相辉映的绚烂色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和普及,浙江初步实现了科学技术近代化。与此同时,浙江在传统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王淼编著的《浙江科学技术史(晚清卷)》描述了次鸦片战争前后、洋务运动时期以及清末时期浙江的科学技术传播和研究活动以及科技教育的演进历程,同时叙述了晚清时期浙江在传统中医药学、民间传统工艺技术方面获得的新发展。在此基础上,简略概括晚清浙江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并从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角度出发,对晚清时期制约和促进浙江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以及科学技术对晚清浙江社会发展的影响作了简要探讨。
一部五十多年前外国出版的英文自传的汉译全本 一位爱国华人名医暮年留下的成功故事 剑桥大学位中国医学博士 扑灭百年前东北鼠疫大流行的总指挥 历史上首次在中国境内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的主持人 民国前期大总统府侍从医官,国家防疫制度的首创者 中国位诺贝尔奖候选人 重大历 史事件的亲历记录 各色知名人物的轶闻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