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AS)的指南性文件(AS-GL 10:2006),旨在为材料检测实验室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提供指导,对材料检测实验室在实施实验室认可准则时提供指引。 本指南简要介绍了不确定度的定义、分类、常用公式、测量能力、评定步骤、有效位数、材料理化检验测量不确定度的直接评定法和综合评定法,不确定度与误差间的区别及评定中应注意的许多问题;重点阐述材料理化检验各专业各参数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和从实际检验工作中得到的大量评定实例。实例的内容涉及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检测结果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材料化学成分分析检测结果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物理性能实验检测结果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某些理化检验用仪器设备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等。 本指南可供冶金、机械等各行业从事理化检验、实验室认可、商检、计量、
本书主要内容为三章:掌握消防常识 正确看待火灾、了解火灾扑救 熟悉火场逃生、伤情处理 应急救援,具体内容包括:燃烧与火灾知识普及、常用消防工具及使用方法、火警电话119、灭火的基本常识、火场逃生、常见场所逃生、热力烧伤的急救方法、吸入性损伤的急救方法等。本书涵盖的知识点较多,均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并且需要了解的消防安全知识。
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有: 1、强调人机工程学理论与产品设计实践的结合。以往的一些人机工程学著作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但在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指导产品的设计方面则论述得较少。本书力图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与设计实践之间建起一座桥梁。 2、本书通俗易懂,注意实际应用,使读者既能获得理论知识,又能获得实际的设计技能。书中图文并茂,有许多可贵的资料供设计。的特点是主要设计案例采用情景故事版的模式引入,使读者真正感受到人机工程学在生活中的实践指导意义。 3、全书编写以人体尺寸和人的视觉特性、施力以及运动特性作为产品尺寸设计的主要依据,结合计算机辅助人机设计技术,从人体尺寸、作业姿势分析,到作业空间、工位设计,最后建立人机界面设计方法。对近年来人机工程学的发展也作了简述,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本书是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重点教材《电力电子技术》(第4版)(王兆安、黄俊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曾于2002年获国家教材一等奖)的基础上改编的,是“十一五”规划教材。本教材补充了内容,并对原有内容作了适当调整。内容包括:各种电力电子器件、整流电路、逆变电路、直流一直流变流电路、交流一交流变流电路、PWM控制技术、软开关技术、电力电子器件应用的共性问题、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等。本书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内容进行了精选,体现了技术的发展。通过这次改版,全书结构更加合理,层次分明,更适合于大学本科教学。 采用该书的西安交通大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首批国家精品课程,课程网站有电子教案(课程网址:://pel—course.xjtu.edu.),可供选用。书末附有教学实验。 本书适用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第2版)》2007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类一百本原创图书,此次再版,对不确定性人工智能进行了更加严谨、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阐述。你读或者不读,它就在你手里。《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第2版)》可以有多种读法:由前向后顺序读,或者按照索引由后向前找着读,还可以快读书中的重体字,然后再细读。总之,可以浅读,也可以深读。
胡凤翔等编著的《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第2版)》内容包括金属力学性能、金属学基本知识、钢的热处理、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的选用,各章后面附有思考题与作业题。《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第2版)》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金属力学性能、金属与合金的基本结构与性能、金属的凝固、相图和固态相变、塑性变形、钢在加热及冷却过程中的相变原理以及钢的热处理工艺、碳钢、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工程材料的选用等知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第2版)》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矿山、电力等专业的专业教材,还可作为从事金属材料及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重要的参考用书。
为适应高职高专新的教学要求,结合当前高职高专教学和教材改革的精神,特精心编写此书。本教材共分5个模块:模块一 机械加工基础训练,模块二 金属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模块三 机械加工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四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知识和模块五 机床夹具基础知识。各模块内容安排合理,科学取舍,注重创新,强化典型零件加工实例,实用性较强,每个单元后附有思考题,便于学生掌握,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本教材以“够用”为度、突出“实用”为特点,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为主,注重制造技术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内容安排上力求做到深浅适度、详略得当,在叙述上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本教材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成人高校及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
纳米碳管是当前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领域最有活力的新材料之一,因其独特的结构与性能、光明的发展前景而备受关注。本书编著者在参阅大量外有关科技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外科研进展,并融入编著者多年科研工作的结果,全面介绍了纳米碳管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原理,详细叙述了纳米碳管的制备方法、生长机理、微观结构以及纳米碳管的电学性质、力学性质、场发射特性、储氢特性、电化学特性及其可能的应用前景。 本书适合从事纳米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凝聚态物理和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高校师生及管理人员阅读与参考。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是自动化、测控仪器等专业的专业课。随着我国物联网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传感器技术也在同时拓展着自身的应用领域。本书的编者们怀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愿望,编写了《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这本书。 本书在介绍传感器技术的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表达方式上力求做到语言通俗、简洁易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书共19章。至17章介绍了传感器的基础知识,以及电阻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流量检测仪表、压电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和集成式温度传感器等内容。这一部分围绕着基本原理、测量电路和应用实例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将传感器得到的微弱信号通过测量电路转换成可测量的信号的方法。8章和9章介绍了温度和力学量参数的检测技术,使学生在掌
《高等学校教材:现代控制理论》从工程实用的角度向读者介绍现代控制理论的五大部分:线性系统理论(状态空间分析方法、李亚普诺夫稳定性分析、状态反馈与极点配置)、控制理论(变分法、极大值原理和动态规划)、估计理论(方差、极大验后、极大似然、线性方差、二乘估计和卡尔曼滤波)、系统辨识方法(直接法、相关法、递进二乘法、辅助变量法、广义二乘法、增广矩阵法和多步二乘法)和自适应控制理论(模型参考自适应、自交正自适应)。为了便于学习,书后安排了附录一、常用Matlab命令及其示例及附录二、矩阵运算和概率统计。 《高等学校教材:现代控制理论》是作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与科研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提高编写成的,尽可能做到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为便于读者掌握,除了列举丰富的例子以外,还在各章后选配了适量的练习题。本
本书系统、简要地介绍了一般计量人员尤其是检定人员所应掌握的计量基本知识,内容包括计量法律和法规、测量设备、计量标准。量值溯源。计量检定、测量管理体系与资质认定、量和单位、测量误差、数据处理、测量不确定度的平等与表示等。 本书可作为基层计量部门和企事业的计量检定人员考核培训教程或自学教程,亦可供其他计量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学习使用。
《高等院校机械类应用型本科“十二五”创新规划系列教材: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书》以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为基础,从培养实践能力出发,介绍六个方面的实验内容,包括:尺寸公差测量,几何公差测量,表面粗糙度测量,螺纹测量,齿轮测量,角度、锥度测量。其中尺寸公差测量、几何公差测量、齿轮测量为本书的重点内容。每个实验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等,并结合仪器的特点以实际的实验项目为例,详细地介绍实验的步骤、数据处理方法,最后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本书兼顾课堂教学及自学的特点和需要,依照本书的实验过程指导,可以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本书还可以启发读者进行综合性的实验开发,开拓视野。《高等院校机械类应用型本科“十二五”创新规划系列教材: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
这本书将带领你到一个神奇的领域中去游览。这个领域与你的关系是如此之密切,以致于你每时每刻都在与它打交道。你目之所及、身之所用多是这一领域的劳动成果。可是,对于这一领域,你可能又知之甚少,感到十分陌生。在新的世纪即将来临的今天,对于这一领域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它所创造的令人惊异的奇迹与辉煌,你应该有所了解。 这个领域就是制造领域。本书将扼要地讲述当代先进制造技术的特色的几个方面,介绍它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讲述它的意义和影响。这本书的内容,将会令你惊叹,让你着迷,鼓励你开拓新的知识疆界,帮助你提高适应新世纪的能力。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第7版)》全面修订计算机绘图部分,介绍计算机绘图的原理、技术和方法,同时介绍当前国家制图标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科技知识和动态。
本习题集与《现代工程图学》(第3版)配套使用。 主要内容包括:制图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计算机绘图,点、直线和平面投影,立体的投影,组合体的视图和尺寸标注,轴测投影,机件的常用表达方法,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展开图等。 本习题集可与高等院校工程图学课程的教材配套使用,也可供学习工程图学课程的人员单独使用。
本书编者在总结“机械设计”课程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学生学习和认知规律出发,对“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在确保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前提下,适度调整教材内容重心,即:不再强调复杂的理论分析,淡化了公式推导,强化了工程应用内容;新增了机械设计过程中的机械动力方面的知识;新增了现代机械设计与分析所需的计算机辅助技术;为适应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的需要,将机械设计中用到的许多图表进行了公式化处理。在教学方法方面,将理论学习、模仿练习、借鉴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本书采用了以工程实例教学为主线的内容组织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 本书可作为应用型本科、高职高专院校机械类、近机类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继续教育学院本专科学生和
范悦主编的《工程材料》是作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和材料领域的发展,参照近年来颁布的有关材料方面的国家标准编写而成的。内容包括工程材料的性能、材料的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材料的强化、常用材料分析介绍、材料的选用及选用实例。 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关于工程材料的理论及实际选用工程材料的综合知识,本书力图将上述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体现综合、系统、全新、实用的特点。 《工程材料》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含电大、函大、网络大学等)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生产及科研部门有关科技人员的参考书或自学读物。
本书分三篇讲述测量误差理论及测量系统特性等基本知识;着重叙述了 温度、压力、流速、流量、气体成分等热工过程主要参数的测量原理、测量 方法、测量系统组成和测量误差分析,进一步介绍了动态测量信号的计算机 处理技术,红外和激光等新技术在热工参数测量中的应用等。 本书可作为热能动力工程类有关专业大学生的教材。也可供研究生、科 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