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金相图谱》分上、下两册(共12章),上册内容包括:铸铁、结构钢、钢中夹杂物、工模具钢、特种钢;下册内容包括:焊接件、粉末冶金、表面渗镀涂层、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轴承合金、其他非铁金属(内有钛及钛合金、锌及锌合金、铅及铅合金、镁及镁合金、镍及镍合金和其他合金)。每章的前面部分是文字说明,简要介绍本章的材料分类、处理工艺、组织特征和检验方法等与本章图片密切相关的共性内容,每章的后面部分为金相图片,包括图号、材料名称、浸蚀剂、处理情况和组织况明。图片均选自科研、生产中常见的正常组织图片、缺陷组织图片和失效分析纠织图片,共计4634幅。 本书适于金相工作者、热加工工艺人员、材料生产、使用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复合软包装材料(俗称软包装)的加工行业在中国已有40 多年的发展历史了。作为该行业的龙头企业--塑料印刷复合加工企业,俗称彩印厂--在行业发展的早期,在全国范围内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如今,国内已有数千家彩印厂,加上与之相关的制版、油墨、薄膜、铝箔、机械、电子、化工等配套企业,总数已超过万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塑料薄膜的印刷加工方式仍是凹印和柔印占据了主导地位,平印(干胶印)和喷墨印刷则呈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在中国市场上,溶剂型干法复合加工技术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近几年,无溶剂型干法复合加工技术(俗称无溶剂复合)则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在复合材料(包括塑/塑、铝/塑和纸/塑)的加工和应用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或瑕疵。多年来,行业内的从业人员以及相关的大专院校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大量
本手册由绪论、正文和附录等18个单元组成,荟萃了近年来我国在噪声与振动控制领域内的成果。内容涵盖基础知识、噪声源数据库、噪声生理效应、听力保护、噪声标准、声源识别预测评价、有源噪声控制、低噪声产品、室内声学、隔声、吸声、消声、隔振、阻尼减振等控制技术,列举了300多种用于噪声和振动控制的材料、设备、装置,介绍了国内外*的控制技术和发展动向,给出了40多个成功的案例,附录中列出了本行业部分书籍、标准、研究设计教学生产单位名录等。本手册可为读者提供科学、严谨、新颖、可信赖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是一本大型、综合、实用的工具书,也是编著者们几十年来在此领域工作实践的成果汇编。
本手册是一本全面介绍压铸技术及生产工艺的工具书。 第1篇 压铸成型工艺与压铸机 阐述了压铸基本知识、压铸合金及其熔炼工艺、压铸件的设计、压铸机、压铸工艺及压铸件缺陷防治。 第2篇 压铸模设计 讲解了压铸模设计基础、浇注系统的设计、分型面的设计、成型零件的设计、抽芯机构的设计、推出机构的设计、模具零件结构设计、压铸模技术要求及材料选择,分析了常见压铸模设计实例,归纳整理了典型压铸模结构图例。 第3篇 压铸模制造 介绍了压铸模制造工艺、压铸模材料及其选用、压铸模具零件表面强化与提高压铸模寿命措施。 第4篇 压铸新技术 介绍了挤压铸造及模具设计、反重力铸造及模具设计、液态压铸锻造双控成型技术、其他压铸成型新技术。 本书可供从事压铸模具设计制造及压铸生产管理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领域的工程技
本书以工业装置设备设施为主线,对各种配管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国内外大中型装置典型工程应用实例,同时与*的现代化工程技术、国内外标准规范、配管设计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通用配管设计,管廊,塔,容器,反应器,换热设备,加热炉,泵,压缩机,装卸站及码头,罐,管道系统的伴热设计,建构筑物的布置设计,其他设施的配管设计,配管器材的选用,管道柔性及支架设计,配管的施工与检验,计算机技术在配管设计中的工程应用与创新,配管设计专业的职业发展。本书内容实用、资料新颖、图文并茂,可靠性、权威性、先进性、通俗性相结合。本书可作为配管设计(管道设计)专业人员的实用技术参考资料和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工艺、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实用教学资
《胶原蛋白材料》是 先进化工材料关键技术丛书 的一个分册。本书全面介绍了有关胶原蛋白和胶原基材料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实例,尤其对重组胶原蛋白在分子设计生产及其在生物医药和组织工程等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了详细论述。全书分为两部分。~七章对构建生物材料所用的胶原的特征与类型、降解、性质与鉴定进行详细论述,对生物法合成的重组胶原蛋白的发展、分类、特点及表征进行概述,重点介绍了重组胶原蛋白的生物制造过程。第八章和第九章为重组胶原材料的构建方法及其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重组胶原材料的修饰、交联方法与制备技术,重组胶原基生物医用材料的生物功效及其生物相容性等。本书在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胶原蛋白材料相关基础知识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同时,着重介绍了重组胶原蛋白的生物制造技术,以
本书以炼油、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LNG等行业词汇为主要内容,广泛收集了工艺、系统、环保、安全、设备、蒸汽动力系统、转动机器、管道、仪表、电气、分析、实验室、焊接、无损检验、土建、施工机具等工程建设中常用的词汇。全书共分15部分,约20000条词汇,内容按专业分类,以图形示例,英中文对照编排,书末附有词条索引,便于检索。 本书可供化工设计、施工、科研、教学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使用。
当前市面上工业机器人的相关教材和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普遍侧重电控编程和操控应用。本书则另辟蹊径,重点论述工业机器人集成设备(生产线)的机构部分,且以对方案设计的讲解为主,填补了市场空白。本书内容围绕职场技能和工作实践需要展开,不求系统深入和面面俱到,而是突出语言大众化、理论通俗化和内容实战化的特色,主要面向缺乏自动化机构设计经验、想迅速入门的职场新人,以及有设计经验但缺乏专业理解或心得的职场老兵,同时非常适合中高等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 "《机械装备机构设计100例》中的案例都经过了精挑细选,并进行了认真分类。全书共分7章,第1章非标机械装备,第2章包装机械,第3章自动装配机械,第4章零部件加工设备,第5章检测仪器与设备,第6章锡钎焊机械,第7章升降及移送装置。读者可以按照所在行业参
《ABB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案例详解》以ABB工业机器人为例,深入解析了工业机器人在实际生产中的装配、拆垛下料、CNC取放料、弧焊、高速分拣5个典型应用案例。《ABB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案例详解》为每一个应用案例都附上了虚拟仿真工作站(通过手机扫描书中相应二维码下载)。《ABB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案例详解》中每一个案例都详细剖析了各应用场景所用到的相应机器人技术,包括虚拟信号、区域监控、伺服软化、系统信号关联、系统事件关联、多机联动协作、弧焊工艺包、传输跟踪等。案例中不仅使用了垂直串联机器人,而且使用了平行串联机器人(SCARA机器人)、并联机器人(IRB 360),使一书囊括了多种不同结构类型的机器人,尽可能地满足了读者对于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应用需求。为便于读者学习,提供PPT课件,可联系QQ296447532获取。 "本书以工业机器人
架空输电线路是电能输送的重要通道,分布广泛,雷击是威胁其安全运行的首要因素。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输电线路雷电防护技术,着重阐明雷击输电线路时,从雷电下行先导击中线路,雷电流流经线路及杆塔,然后经接地装置入地的全物理过程的放电特性及雷电电磁暂态传播机理,介绍了绝缘子、线路、杆塔、接地装置的电磁暂态分析模型及雷击输电线路的全物理过程计算方法,以及接地装置、绝缘子并联保护间隙、线路避雷器及同塔多回线路不平衡绝缘等防护技术,最后介绍了输电线路雷击故障监测及辨识的**研究动态。全书共分11章,系统反映了作者研究团队三十年来的相关科学研究成果,也涵盖了国内外学者在输电线路雷电防护领域的研究工作及**研究动态。 本书可作为电力行业和其他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和设计人员的专业培训教材及工程参考用书,也
当前市面上工业机器人的相关教材和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普遍侧重电控编程和操控应用。本书则另辟蹊径,重点论述工业机器人集成设备(生产线)的机构部分,且以对方案设计的讲解为主,填补了市场空白。本书内容围绕职场技能和工作实践需要展开,不求系统深入和面面俱到,而是突出语言大众化、理论通俗化和内容实战化的特色,主要面向缺乏自动化机构设计经验、想迅速入门的职场新人,以及有设计经验但缺乏专业理解或心得的职场老兵,同时非常适合中高等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 "本书取名《凸轮机构设计7日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更像是读书笔记或设计总结,同时也是《自动化机构设计工程师速成宝典》系列篇章的 高级篇 ,主要论述的是 凸轮机构设计 专题。 高级篇建立在实战设计需求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
本书全面反映了控制技术的研究成果,包括控制技术的数学基础和工程应用,线性控制系统理论、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连续控制系统、离散控制系统,涉及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书中含有大量图表、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内容具体而全面,是一本的工具书。适合自动控制领域科研、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研究生使用。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智能制造的概念与内涵,智能制造产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制造的主要战略,智能制造的技术框架与制造服务等。对制造行业智能制造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深入分析了国内外3个典型案例和行业5个案例。行业应用案例阐述了为破解企业难题、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以智能工厂试点建设为切入点,推进生产制造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坚持立足实际、问题导向,开展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进工厂的生产设备网络化、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决策智能化,全面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形成企业创新发展新优势。 本书案例新颖,系统性强,结构清晰,通俗易懂,适合制造业高管、生产管理者、质量管理者、信息化管理者、大学相关专业的师生及智能制造爱好者参考使用。
本书共分5章,第1章重点论述了孔结构在碳材料中的重要性。第2章是多孔碳的合成、制备与改性技术,特别是对微孔碳、介孔碳、大孔碳的设计、控制。第3章是多孔碳在能量存储和转化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各类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中的特点。第4章是多孔碳的环境应用,主要是吸附、净化和催化方面。第5章是总结与展望。 由于多孔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不断扩大,教学科研需求十分旺盛。该书系统总结了最近十多年来,在碳化技术发展和能源环保应用上的新成果、新趋势,特别是包含了从前驱体、制备技术、表征到应用的各个方面,力求从机理上理解多孔碳材料的特点。既有科普性,又有前沿性。 碳材料无论在工业界还是学术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富勒烯和石墨烯获得了诺贝尔奖,国内外研究如火如荼。多孔碳材料是一种新型功能材料,近年来发展快速,
本书体现了过去三十年中光学设计的重要进步。首先对应用光学的基本知识做了简明叙述,然后以大部分篇幅阐述*常见的各种典型透镜的设计。书中没有繁杂的数学推导,通过反复的试验性计算来获得*佳设计方案,这是经典光学设计的基本做法。对于已经掌握了应用光学的基本知识而开始从事透镜设计的人,这样一本书无疑是有参考价值的。此外,即使在用电子计算机做透镜像差自动校正已经很普遍的今天,设计者了解自己选用的透镜的机构型式的像差特性及其所以然仍然十分必要,在这方面本书也可以给人有用的知识和启发。
《机器人手册》(原书第2版)第1卷机器人基础共分两篇:机器人学基础和机器人设计。第1篇机器人学基础主要介绍了用于机器人系统建模、设计和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运动学、动力学、机构与驱动、传感与估计、模型辨识、运动规划、运动控制、力控制、冗余度机器人、含有柔性单元的机器人、机器人体系架构与编程、基于行为的系统、机器人人工智能推理方法和机器人学习等主题,这些主题是后续章节内容的基础,并被拓展和应用于特定的机器人系统中。第2篇机器人设计主要介绍了与机器人实际物理模型的设计和建模相关的主题,既阐述了机器人设计与性能评价,又介绍了包括肢系统、并联机构、机器人手、蛇形机器人与连续体机器人、软体机器人的驱动器、模块化机器人、仿生机器人、轮式机器人、水下机器人、飞行机器人和微纳机器人等在实际物
本书内容分为 东方智慧 相向而行 美美与共 山海不远 筑梦未来 五部分,以中英文的形式,图文并茂,从 鲁班工坊 项目的历史溯源讲起,落脚于人物和故事,展现了鲁班工坊在亚、非、欧的发展概况,详细讲述了由天津首创并主导推动实施的鲁班工坊项目在国际职业教育合作领域取得的瞩目成绩。本书是纪录片《匠心筑梦 走向世界的鲁班工坊》的图书版,将情感、成绩、经验定格为一页页图片,为读者生动讲述 鲁班工坊 的匠心与梦想。
设计认知,是应用认知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合理的技术方法、实验手段,对用户需求进行心理解析,以得到用户心理诉求到设计语言的转变。以用户为中心,改变产品、界面的不合理操作、外在形式,遵循人的行为模式,将认知过程的感知觉、注意、记忆等复杂知识元素解析为设计元素,导入设计过程。本书的目标是通过环节的理论阐述和实践应用,阐述如何根据设计需求及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应用科学、准确的视觉跟踪仪器,采用眼动采集的数据科学分析用户对产品、界面的视觉规律,并发现设计的视觉搜索问题,为设计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设计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掌握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材料输入、实验测试、实验数据输出及分析的能力。
"本书以示例、图解及对照分析等形式图文并茂地诠释了产品GPS表面结构规范及其应用方法,阐述了表面结构的规范设计与检测验证技术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本书内容包括:概论、表面结构轮廓法的参数及表示法图解、复合加工表面轮廓的高度特性表征图解、表面结构区域法的参数及表示法图解、表面结构的测量方法及测量标准图解、表面结构中的滤波技术及应用图解、表面结构参数的选择及应用。 本书主要适用于从事机械设计(包括机械CAD、机械制图)的设计人员,从事加工、检验、装配和产品质量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各级技术管理人员。本书也可作为表面结构的规范设计与检测验证相关国家标准的宣贯教材、大学毕业生岗前培训的参考资料和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 "本书着重以示例、图解及对照分析等形式图文并茂地诠释GPS
我与岩土工程 【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是土木工程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龚晓南教授对从事岩土工程工作四十余年对相关事件、技术问题及思考的记录与总结。本书主要包括我的成长历程、结缘岩土工程、获岩土工程博士学位、主要学术贡献、我与岩土工程教育、我与复合地基理论、我与基坑工程技术、我与地基处理技术、我与基础工程加固和事故处理技术、我与岩土工程西湖论坛、我对岩土工程发展的思考等内容,后附简历、指导研究生论文目录、合作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访问学者名单、著作目录、论文目录和部分学术报告目录。本书出版于龚晓南院士八十岁寿辰,与姊妹篇《龚晓南岩土工程论文选集》一同出版,意在记录一些珍贵往事和相关同仁的共同努力,以促进岩土工程的进步。 龚晓南岩土工程论文选集 【图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