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仪表维修常用仪器及工具的使用、自动化装置故障诊断方法、压力测量仪表、物位测量仪表、流量测量仪表、温度测量仪表、在线分析仪表、调节阀、安全栅等辅助单元仪表、控制系统、DCS、PLC与ESD、旋转机械状态监测系统等的维护、常见故障与处理及故障实例分析。 本书可作为仪表维修人员的参考用书,也适合职业院校自动化仪表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参考。
本书介绍了32个典型的传感器技术设计案例,内容包含液化气检测报警电路设计、铂热电阻温度测量电路设计、大气压力测量电路设计、电流输出型温度传感器测量电路设计、电阻应变片压力电桥测量电路设计、房间湿度测量电路设计、霍尔转速计电路设计、酒精检测电路设计、空气质量检测电路设计、热电偶温度测量电路设计、位移测量电路设计、温差测量电路设计、温度测量电路设计、烟雾测量电路设计、阳光强度测量显示电路设计、液位测量显示电路设计、转速测量电路设计、振动检测电路设计、一氧化碳测量电路设计、加速度测量电路设计、小型称重电路设计、数字电容测量电路设计、位置检测电路设计、电阻测量电路设计、频率测量电路设计、红外测温电路设计、人体感应自动开关电路设计、红外线自动洗手控制电路设计、红外测距电路设计、基于单片
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引言、电位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答疑与解惑(附答案)。介绍了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结构和使用方法、应用范围、条件选择与优化、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书中涉及的仪器既有生产实际中的常用仪器,也有具有较大应用潜力的新型仪器,内容新颖、实用。每种方法均安排有多个典型应用实例,分析项目涉及化学、化工、冶金、食品、医药、生物、环境监测等方面,同时编写了实用且具有启发性的选择题与问答题,并附有答案。本书还编写了不同仪器分析方法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前瞻性的阅读材料。书末附录1至附录4可供查阅常用数据,附录5常见分析化学术语汉英对照可为学习者提供参考。本书既可满足各行业化验员的学习和提高需求,也可作为职业技
本书以实例分析的形式剖析蒸汽、气体、液体、批量控制以及其系统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对系统诊断的方法作了简单介绍。流量测量系统出现问题,绝大多数不是流量计本身存在问题,而是系统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等环节中存在问题,本书有事实、有分析,深入浅出地解答了存在的问题,所涉及的经验和教训容易记取。每一节都自成段落,读者可以从任何一节开始阅读。本书适合从事流量测量系统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的技术人员、中高级仪表工和计量、能源管理人员阅读,并非常适合作为培训教材。
本书以石油化工等流程工业中广泛采用的安全仪表系统为对象,介绍安全仪表系统功能安全的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全书以安全生命周期为主线,围绕在设计、实施、评估、运行、维护环节如何提高安全仪表系统的安全性、可用性展开讨论。书中介绍了功能安全的概念和基本术语;安全仪表系统的组成、冗余结构、典型解决方案;失效模式、失效数据。阐述了系统风险分析、可靠性建模、安全完整性水平选择的相关方法。提供了典型石化单元安全仪表功能的设计、分析、性能指标计算,以及改进设计的相关示例。 本书力图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在讲述功能安全基本原理方法的同时,也注重与工程实际应用相结合。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自动化类专业、与安全仪表系统相关的理工科其他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安全仪表系统设计人员、流程丁业安全
本书为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工程师格认证(MCIEA)培训教材之一。书中对现代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阐述,内容广泛、深入浅出、条理分明。 全书分三篇十一章。内容包括测控制与仪器仪表的基本理论基础、学科发展现状和总体趋势,以及与仪器仪表密切相关的信息传感与测试、模拟信号调理、数字信号处理、智能控制与系统、现代仪器仪表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等学术领域的前沿技术,还以工业过程参数检测与控制系统、科学仪器、电子与电工测量仪器、医疗仪器为典型,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典型仪器仪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本书供从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精密机械、光学仪器、精密仪器与机械、微纳米机电系统、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的研究、设计、制造、使用的调修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
本书综合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对高精度静力水准系统的研究和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综述了*的静力水准传感器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分析了影响静力水准系统测量精度的各种因素,并结合作者本人主持研究的静力水准课题,以静力水准系统的实际应用例子,展现静力水准系统在科学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静力水准系统的*发展及应用》理论和实践并重,可作为从事精密工程测量、位移仪器制造、工程建设(如桥梁、铁路、高层建筑、大科学工程建设等行业)等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与精密工程测量有关的专业教材或选修教材。
本书全面、深入精辟地阐述了目前流行的各种新型数字万用表的原理与应用。全书共8章。章为数字万用表概述。第2章阐述16种数字万用表功能转换器的基本原理。第3章和第4章分别介绍了15种单片数字万用表、单片智能数字万用表集成电路的原理与应用。第5—7章,对目前目前流行的36种3 1/2位、3 3/4位、4 1/2位、5 1/2位数字万用表的整机电路作了深入的剖析。第8章论述了数字万用表的使用指南。这是一本介绍新型数字万用表设计原理与应用的专著。本书为“数字仪表精品丛书”的第2本,该丛书还包括《新型数字电压表原理与应用》、《新型专用数字仪表原理与应用》和《数字仪表新颖电路原理与应用》。 本书题材新颖,内容丰富,叙述严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既有科学性、先进性,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可供从事科研、、维修工作的各类电子技术人员和电
本书系统全面地提供了关于近20种传感器的理论(物理原理)、设计和实际应用的知识体系。主要涵盖了数据获取、传递函数、传感器特性、感知的物理原理、传感器的光学元件及接口电路等基本原理, 以及人体探测器、位置与位移和水平传感器、速度和加速度传感器、力和力变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声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探测器、电离辐射探测器、温度传感器、化学和生物传感器及传感器材料与技术等领域的技术与应用。结构层次分明, 内容翔实丰富, 希望能为广大读者的学习和研究带来帮助。 本书可供传感器领域的研发设计人员、应用工程师、技术人员, 以及对现代仪器感兴趣的研究人员使用, 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参考。
有色金属工业安装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654-2011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计划出版社 【新华正版书籍】 作者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原价 ¥14.00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01
铁合金工艺及设备设计规范GB 50735-20 ,本社编,中国计划出版社 【新华正版书籍】 作者 本社编 原价 ¥12.00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04-01
全书包括上、下两篇,上篇介绍热工检测仪表工程,内容包括热工仪表的分类及测量常识,压力、压差测量及仪表、温度测量仪表、流量测量仪表、物位测量仪表、显示仪表的结构、原理及调校、热工及自动化仪表的安装与调试,仪表管线及附件安装,仪表系统的防护。下篇介绍热力工程,内容包括锅炉及辅助设备安装,供热管网工程,热力站及换热器的结构、性能及安装等。本书供从事热工仪表工程、热力工程的安装、检测、围护工作的技术人员使用,有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也可作为教学参考读物。
《机械设计:机器和机构综合与分析(原书第2版)(附 VCD光盘1张)》是美国大学机构运动学和机械动力学的教材之一。作者根据在工业界30多年的从事机械的经验,在本书中安排了许多来自生产和生活的运动装置实例,并增加了有关设计过程和设计案例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机械设计:机器和机构综合与分析(原书第2版)(附 VCD光盘1张)》是新媒体技术,附有CD-ROM1张,包括计算机程序、多媒体环境下的机构动画仿真软件包、自学互检题,计算示例和习题解答等。软件具有动画演示、数据和曲线图形输出及观察参数调整的变化结果等各种功能。 《机械设计:机器和机构综合与分析(原书第2版)(附 VCD光盘1张)》英文原版的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可对照使用。 《机械设计:机器和机构综合与分析(原书第2版)(附 VCD光盘1张
为提高架空光(电)缆通信杆路工程建设水平,落实国家“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相关政策,制定《GB/T 51421-2020 架空光(电)缆通信杆路工程技术标准》。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架空光(
全书共15章,分别是绪论、光谱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原子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波谱综合解析、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经典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分析法。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现代仪器分析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应用,涵盖了相关专业必须掌握的现代仪器分析知识,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章结尾设置本章小结,全面概述基本知识点,总结相关的原理和公式,并编写了适量习题以巩固所学内容。本书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制药、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师生,也可作为从事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测量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常用仪器仪表的熟练使用是顺利开展工程实践及科研活动的关键。对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而言。测量技术在实际工程的验收、运行调节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在课程体系中,该课程是联系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关键环节。张志刚、王宇、由玉田主编的《测量基础及常用仪器仪表教程》编入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所涉及的测量技术基础,同时编入了温度、压力、流速、流量等热工测量参数的常用测试方法及测量仪表,室内环境污染物测量仪表及建筑声光环境测量仪表。为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