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建筑卫生陶瓷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建材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共同组织编写的一本建筑卫生陶瓷专业的大型工具书。全书包括建筑卫生陶瓷制品,原料,陶瓷工艺学计算,生产工艺,装饰技术及色料,产品常见缺陷分析,陶瓷机械设备,陶瓷成形模具,陶瓷窑炉及其附属设备,陶瓷产品的工业设计,陶瓷产品的后加工、配套与应用,理化分析与测试技术,工业卫生与环境保护,工厂设计共14章。本书融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适用于建材、建筑领域从事建筑卫生陶瓷科研、生产、没计、教学、管理及营销的各类人员阅读和参考。
本书介绍的陶瓷不仅包括日用陶瓷、美术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高低压电瓷、高频装置瓷、釉面砖等,而且包括特种陶瓷兼及玻璃和搪瓷材料等的化学组成、特性、理化性能及对制品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并列出若干有关的配方及数据。本书立足于当代技术和新技术的应用,既反映了我国陶瓷工业实际生产、应用经验,又介绍了国外新技术的知识。不仅适用于我国传统陶瓷工业,也适用于我国新兴的工业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特种陶瓷等部门,同时对耐火材料及其硅酸盐工业也有参考价值。本书可供广大从事陶瓷工业生产应用的科研和技术人员以及中以上工人及专院校师生阅读和作用。
《热学陶瓷--性能测试工艺》由李懋强编著,全书共分3部分:绪论简要阐述了热学陶瓷的内涵,热能和温度的物理学本质及表达方式,并介绍了作为物质热学性质的物理学基础的晶格振动和声子的概念;第1篇就陶瓷材料的热容、导热系数、导温系数、热辐射、热膨胀系数、熔点、熔化热、蒸发、热分解和高温蠕变等性质的物理本质分别进行了论述并讨论了影响上述各个性质的各种因素,同时介绍了上述各个热学性质的测试原理和方法;第2篇简要地介绍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其原理,并较详细地介绍了低维陶瓷材料,包括涂层、薄膜和纤维的制备工艺技术,在此基础上分类介绍了各种主要热学陶瓷材料的特点和制造工艺技术。 《热学陶瓷--性能测试工艺》收集的有关陶瓷材料的各种热学性能数据比较丰富,可供从事热学陶瓷材料和耐火材料的科研人员、生产
本书以材料制备基础知识与理论为基础,针对先进陶瓷粉体、先进陶瓷固体材料、先进陶瓷复合材料等,系统地介绍了外常用及前沿制备技术与工艺,包括制备原理、工艺路线、技术特点、实用举例。先进陶瓷粉体制备技术既涉及常用粉体制备技术,又涵盖了纳米陶瓷粉体制备技术。先进陶瓷固体材料制备技术是全书的重点,本书从粉体预处理、固体成型、固体烧结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本书最后对先进陶瓷复合材料、多孔材料以及先进陶瓷的加工等技术进行了介绍。 本书可供从事陶瓷和复合材料研究、生产及其应用开发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材料及相关专业的教材或学习参考书。
《工艺美术技法系列》丛书以品类分册。各册内容大致包括品类的历史沿革、工序和技术、艺术特色几个部分。与以往所见的一些技法书相比,该套丛书有较广的视角和更深的力度。它将一个品类的形式和发展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考察、整理出这个品类产品发挥的社会职能、依据的技术条件、体现的艺术特色,发展的历史条件。这样,工艺美术品种的研究便被提升到工艺文化的高度,将读者引入深藏于产品背后的丰富的人文内容。因为在研究的各个环节都揉进了作者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丛书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了对器物一般性的外部描述,有了专业理论家难以探及的真切之谈和带有体味性的精华。有些记述,非躬亲实践者是写不出的门。
本书汇总了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外工业硅生产、科研、设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以及技术的新进展,其中包括生产工艺与设备的改进、原料的选择与制备、电炉熔炼和反应机理、工业硅的精制、烟气治理、粉尘及余热的回收利用、工业硅生产的发展动向等。 本书适合从事工业硅生产、科研、设计和管理工作的有关人员阅读,也可供从事铝硅合金、有机硅、硅铁、炭素制品生产的有关人员及大专院校冶金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紧密结合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的要求,主要介绍了水泥生产热工过程的基本知识、常用燃料及燃烧过程计算、传热设备及其强化技术与节能措施、热工测量与热平衡等,同时对于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熟料与水泥制备中节能利废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列举了生产实例。 本书适合于水泥生产企业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用书。
版《建筑玻璃与安全玻璃标准汇编》自2000年出版以来,受到广大玻璃加工企业的欢迎,也受到建筑施工企业、建筑装饰行业以及汽车制造行业的欢迎。次印刷的3000册早已脱销。 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部署,建筑玻璃行业也进行了标准的清理整顿,作废了一些用量小,或落后工艺生产的产品标准,新增加了不少先进工艺生产的产品标准。这几年也有一些标准被新的标准代替,在这次出版的汇编中一并收进来了。与前一版相比,还删除了一些作用不大的相关标准,使得汇编内容更贴合实际。 第二版的《建筑玻璃与安全玻璃标准汇编》汇集了现行(截止到2005年5月底)的90项建筑玻璃与安全玻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其中国家标准39项,行业标准51项,主要包括平板玻璃、浮法玻璃、安全玻璃等重要的产品标准、试验方法和基础标准。
本书根据外浮法玻璃生产用原料的发展状况,结合浮法玻璃工艺的生产实践,介绍了近几年来浮法玻璃原料所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以推动玻璃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的技术进步。 全书共分八章,分别介绍了生产浮法玻璃用原料的种类、性质和作用,原料的选点定点及加工,配合料的制备。原料车间除尘,配料控制系统的原理及网络通讯,配料计算,原料及配合料的质量控制,浮法玻璃常见原料缺陷及事故处理。 本书文字简练,通俗易懂,条理清晰,信息大,所介绍的实例都来自生产实践,实用性强,对提高浮法玻璃产品质量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本书适合于从事玻璃生产、加工和研制的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相关院校师生参考。
超高温陶瓷是指具有超高熔点(大于3000°C)、高硬度、高稳定性及良好高温强度的一类陶瓷材料。由于其优良的性能,超高温陶瓷在服役环境下具有很好的潜在应用价值,如高超声速飞行器、大气层再入航天器等装备的鼻锥和翼前缘部分。《新材料新能源学术专著译丛:超高温陶瓷 应用于环境的材料》对超高温陶瓷研究的发展历史及新前沿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其内容主要针对硼化物超高温陶瓷的发展历史,合成与加工,力学及热学性能以及服役模拟研究进行介绍。另外,对其他一些超高温陶瓷(如钽的碳化物)、超高温陶瓷的其他应用(核能领域的应用)及超高温陶瓷构件的测试也有详细的介绍。 《新材料新能源学术专著译丛:超高温陶瓷 应用于环境的材料》既适合超高温陶瓷领域研究人员学习,也适合航空航天、核能及其他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浮法玻璃》较系统地叙述了浮法玻璃生产从原料制备、电子称量及混合、玻璃熔制、浮法成型、玻璃退火到玻璃切割包装等工艺过程的特点及其控制原理和要求;并着重介绍了浮法玻璃生产的主要设备——电子称量混合系统、熔窑、锡槽、退火窑和切装系统的工作原理、结构形式、材质选用及其主要的设计要求和计算。同时,对浮法玻璃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简要地作了理论分析,并介绍了处理的方法。此外,叙述了锡槽用保护气体的制备和净化处理及其输送和配气的要求。《浮法玻璃》可供从事平板玻璃工业的设计、生产、教学和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从事玻璃原料工作的经验总结,主要介绍平板玻璃原料和矿山资源、各种玻璃原料的选择和加工要点、玻璃配合料配制的关键技术、配合料对玻璃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等。在一些章节中,作者介绍了节能降耗及降低生产成本的观点和措施。本书可供从事玻璃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对年轻的玻璃专业技术人员有更多的指导作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作者从事水泥企业技术与行政管理工作多年,对我国水泥新型干法工艺兴起、发展、壮大的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有着切实的体会。本书参考了外近年来水泥方面的主要论著,结合我国当今水泥新刖.干法生产的现状,提出了精细运转的设想和具体做法。本书按照水泥工艺流程,重点针对水泥新型干法工艺特点,按操作要素逐项予以分析,着重对目前惯用的操作与管理中的粗糙,甚至误区提出了看法和建议。文中引用的资料供读者参考,作者的看法用以与读者交流。本书旨在使企业的技术人员考虑如何实现精细运转的目标,使企业的领导不会满足现有的水平,能对技术人员给以正确的要求和支持。本书适于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等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卫生陶瓷原料、配料、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各生产工序相关的技术参数与其工艺参数和制品特性间的关系、各种常见缺陷产生的原因及其排查方法等。本手册的独特之处在于:利用图表的形式,直观而详细地表述了工艺参数与半成品和成品的各相关技术参数间的各种关系以及在卫生陶瓷生产中常见主要缺陷的成因及其具体的排查方法,使读者更便于理解和应用,更准确、更快捷地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更有效地指导和组织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附以卫生陶瓷坯、釉料配方计算机计算程序,尤其釉料配方计算程序(QBASIC语言程序),为作者独创,并经过了多年生产实践的检验,公布于众,从而使卫生陶瓷釉料配方计算简单化、科学化、准确化;书中列举了许多从生产实际中收集到的实用配方,具有很强的实际参考
本书在内容上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在介绍半导体硅及集成电路有关知识的同时,简单介绍半导体工业及、国外半导体材料硅单晶、抛光片技术的发展和动态,重点阐述了硅单晶抛光片的加工制备技术,大直径硅片的运、载,硅单晶、抛光片的测试,洁净室技术及三废处理等内容。并且,书中附有大量的图、表等资料以供读者参考。本书可供致力于从事半导体材料硅技术工作的科技人员和从事半导体材料硅单晶、抛光片加工领域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工人阅读,也可用作企业培训教材。
《新型干法水泥工艺设计计算及实用技术》以我国已引进并消化吸收的国产化2000-10000t/d水泥生产线的工艺技术为重点,力求反映目前应用成果和先进成熟实用技术,本着“通俗、易懂、实用、指导”的原则,重点介绍了当今我国新型干法水泥工艺设计计算及实用技术,内容具体、新颖、翔实、实用、可靠。全书共分11章,内容包括新型干法水泥厂工厂总平面及运输设计、物料均化及储存、辊式磨、煤粉制备、烧成系统、球磨机与辊压机、粉尘治理技术、工艺热风管道设计、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节能技术、生产过程控制及自动化等主要设计计算及技术应用,并附有典型实例。《新型干法水泥工艺设计计算及实用技术》可供科研、设计、生产建设、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作为水泥专业大专院校教学参考用书。
随着房屋建筑的逐年增加和新型房建材料的发展,对商品砂浆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商品砂浆,必将给建筑业带来极大的效益。 本书以情况为主,系统介绍了商品砂浆的原材丰斗、生产概略、施工要点、产品性能指标及其影响因素、检测方法和研究现状等。 本书可供从事商品砂浆研究开发人员、生产技术人员、工程施工人员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先进陶瓷材料的注凝技术与应用》在章首先从陶瓷料浆流变学特性入手,简要讲述了水基料浆的一些基本知识,分析了影响陶瓷料浆流变学的主要因素。第2章介绍了丙烯酰胺体系水基陶瓷料浆的凝胶固化原理、方法及要点。第3章主要讲述了注凝技术原理、特点以及注凝工艺所涉及的一些共有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第4章~1章分别具体介绍了注凝技术在多种陶瓷复合粉体合成以及在陶瓷零件坯体精密成型中的应用实例,每一章则涉及到注凝技术应用中需要注意解决的某些关键问题。书中各章节内容可以自成体系,前后也有关联。《先进陶瓷材料的注凝技术与应用》主要内容均为作者多年来关于注凝技术的应用研究和产业化方面的经验。适合于从事先进陶瓷材料研究和生产方面的科研人员、生产技术人员、相关专业高年级大学生及研究生阅读,部分内容也可作为企
超高温陶瓷是指具有超高熔点(大于3000°C)、高硬度、高稳定性及良好高温强度的一类陶瓷材料。由于其优良的性能,超高温陶瓷在服役环境下具有很好的潜在应用价值,如高超声速飞行器、大气层再入航天器等装备的鼻锥和翼前缘部分。《新材料新能源学术专著译丛:超高温陶瓷 应用于环境的材料》对超高温陶瓷研究的发展历史及新前沿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其内容主要针对硼化物超高温陶瓷的发展历史,合成与加工,力学及热学性能以及服役模拟研究进行介绍。另外,对其他一些超高温陶瓷(如钽的碳化物)、超高温陶瓷的其他应用(核能领域的应用)及超高温陶瓷构件的测试也有详细的介绍。 《新材料新能源学术专著译丛:超高温陶瓷 应用于环境的材料》既适合超高温陶瓷领域研究人员学习,也适合航空航天、核能及其他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根据外浮法玻璃生产用原料的发展状况,结合浮法玻璃工艺的生产实践,介绍了近几年来浮法玻璃原料所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以推动玻璃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的技术进步。 全书共分八章,分别介绍了生产浮法玻璃用原料的种类、性质和作用,原料的选点定点及加工,配合料的制备。原料车间除尘,配料控制系统的原理及网络通讯,配料计算,原料及配合料的质量控制,浮法玻璃常见原料缺陷及事故处理。 本书文字简练,通俗易懂,条理清晰,信息大,所介绍的实例都来自生产实践,实用性强,对提高浮法玻璃产品质量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本书适合于从事玻璃生产、加工和研制的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相关院校师生参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姓购房、居室装饰装修已成消费热点。建筑卫生陶瓷作为人们居住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已走进了千家万户,同时给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不仅是建筑卫生陶瓷的消费大国,也是生产大国,我国建筑卫生陶瓷的产量已位居世界首位十年之久,同时我国也由中高档产品依赖进口发展为出口大国,自1998年起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进出口贸易就呈顺差,而且几年来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建筑陶瓷年产量已超过30亿平米,卫生陶瓷的产量也超过了1亿万件。目前,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已成为建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卫生陶瓷产品也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 本书汇集了现行(截止到2006年10月底)的51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33项,
“水泥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是一套供水泥行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岗位操作工阅读和参考的系列工具书。它涉及了水泥生产从原料破碎、粉磨、烘干、均化、输送、化验室、煅烧、环保到计量、包装等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本书力求做到删繁就简、深入浅出、内容全面、突出实用,既有理论研究的浓缩和概括,又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归纳与提升。书中共有条目3350余条,已基本囊括了水泥生产和水泥研究工作中的多发问题、常见问题;对这些问题有理论、原理方面的阐述,又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由于本书编写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尽量地回避复杂的数学计算、高深的理论探讨,很好地解决了岗位操作工看得懂、用得上的问题。同时,本书对水泥领域的技术和理论研究成果也进行了介绍,可作为专业院校、技校师生及水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