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电解用惰性阳极》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部分内容以及所掌握资料的归纳和总结,力图反映铝电解用惰性阳极研究领域所涉及的基础理论问题,该成果是在邱竹贤院士指导下取得的。全书共7部分,内容包括铝电解用惰性阳极的研究进展,惰性阳极的制备工艺、结构特征,惰性阳极的高温导电机制。阐明了惰性阳极的高温氧化机理,建立了高温氧化模型,考察了氧化铝浓度、电流密度以及分子比对阳极材料腐蚀行为的影响,讨论了惰性阳极在冰晶石一氧化铝熔盐中的腐蚀机理,研究比较了炭素阳极与惰性阳极气泡的析出行为,对惰性阳极的阳极过程进行等效电路模拟。
本书结合我国工业窑炉节能现状及节能潜力进行分析,讨论了工业窑炉在使用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全面阐述了工业窑炉一般工作原理、工业窑炉燃烧节能分析、工业窑炉传热过程节能分析、工业窑炉热工控制系统分析和工业窑炉系统节能热力学参数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玻璃窑炉节能、水泥窑炉节能和其他工业窑炉节能以及先进燃烧技术的工程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案例分析。本书内容系统、完整,理论与实际并重。书中对各种工业窑炉所涉及的设计及节能理论做了详尽的介绍。本书可供相关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作为能源和节能技术领域的科技、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民国时期地震考证》是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中国地震局办公室共同申报并承担的“中国历史地震档案考证、研究和利用”项目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本书对每一个地震事件均给出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中烈度、震级、震源深度及震中附近 的主要地名。相关资料来自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于1999年编的《中国近代地震目录》。本汇编的档案及文献均保持原有历史真实面貌,并尽可能本着这一原则搜集和编纂了这一 历史时期重要地震事件的地震记录图纸、地震现场宏观考察或调查报告和各种期上发表的重要地震论文、专著等科技成果。
熊华平、陈波编著的《陶瓷用高温活性钎焊材料 及界面冶金(精)》总结了作者科研团队18年以来关于 陶瓷焊接基础研究的创新性成果。主要内容包括:系 列高温合金钎料分别对Si3N4陶瓷、SiC陶瓷、AlN陶 瓷、C/C复合材料、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润湿 性与界面反应机理;Si3N4和SiC陶瓷自身及其与金属 的钎焊技术及界面反应控制方法;含V的高温活性钎 料的研制进展,对Si3N4陶瓷、C/C和Cf/SiC复合材 料自身及其与金属的高温钎焊技术和理论;本书还介 绍了作者所在科研团队提出的用于缓解Si02f/SiO2 复合陶瓷与金属连接接头残余热应力的新方法,描述 了其效果和界面冶金控制规律;此外,还给出了陶瓷 基复合材料与金属高温钎焊连接的部分应用研究的实 例。 《陶瓷用高温活性钎焊材料及界面冶金(精)》内 容新颖,可供从事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焊接领域的 科研人
冶金熔体和溶液的热力学研究,是深入研究冶金过程的重要理论基础,在进一步开发冶金流程、冶金工艺、冶金产品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书分金属熔体、炉渣熔体、熔盐和熔锍、水溶液和有机溶液、冶金熔体和溶液计算热力学总结及计算方法和程序共五部分,系统地介绍了作者提出的“冶金熔体和溶液的计算热力学”新理论体系。这个新理论体系从相图中已被确定的结构单元出发,以实测活度为依据和实践检验标准,以质量作用定律为准绳和理论检验标准,对47年来课题组在金属熔体、炉渣熔体、熔盐、熔锍、水溶液和有机溶液热力学性质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全面总结;提出了金属熔体的原子和分子共存理论及兼并规律、熔渣和水溶液的分子和离子共存理论、熔盐和熔锍的正负离子未分开模型以及有机溶液的全分子模型;用作用浓度代替活度,避免了
全书分为10章,主要论述了拜耳法生产氧化铝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工艺技术,其中包括铝酸钠溶液性质和拜耳法基本原理,铝土矿中氧化铝的溶出,铝土矿中各种杂质在溶出中的行为,铝土矿溶出过程工艺,拜耳法矿浆预热及溶出过程中结疤的生成与防治,赤泥的分离和洗涤,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氢氧化铝的煅烧,分解母液的蒸发和-水碳酸钠的苛化。 本书除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冶金类相关专业的教材外,还可供从事氧化铝生产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工程设计、研究人员参考。
中国是众所周知的稀土资源大国。由于国家的重视,经过40年的努力,我国已形成了技术力量很强的稀土科研、生产、教学专业队伍。据1989年统计,全国约有5300人从事稀土研究,其中2800人具有技术职称,分布在81个研究单位和42所高等学校。为了开发稀土资源,我国科技人员从本世纪50年代起,大力开展提取工艺及化学基础的研究,如对溶液络合物、离子交换、溶剂萃取,特别是对萃取剂的合成、性质、结构以及串级萃取理论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推动了稀土分离工艺的发展,使我国稀土分离工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中国以大量质优价廉的稀土产品进入世界市场,一举改变了稀土的产销格局,并使1993年单一稀土纯氧化物、金属和NdFeB等产品的价格下降到只有1984年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是继40年代离子交换法代替分级结晶法的次飞跃和60年代用溶剂萃
马钢通过创新“以高炉为中心”的铁前管理模式、构建高炉体检预警应对量化管理体系,实现了高炉长周期稳定顺行。《马钢炼铁技术与管理》全面总结了马钢高炉炼铁技术与管理经验,详细介绍了马钢在入炉原燃料、高炉操作、固废利用、自动控制等方面所做的工作。 《马钢炼铁技术与管理》可供高炉炼铁技术管理、生产操作、工程设计以及科研、教学人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