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理论与技术前沿丛书:萃取冶金原理与实践》是一部既满足冶金类高等院校教学要求又能兼顾自学需要的萃取冶金专著。溶剂萃取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广,《有色金属理论与技术前沿丛书:萃取冶金原理与实践》尝试将与萃取冶金有关的“物理化学”“有机化学”“配合物化学”“化学工程”等学科的有关内容与“冶金学”知识有机地组合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以方便读者学习。全书共分三篇24章,篇为萃取冶金过程原理,包括至第9章,适用于各类读者;第二篇为萃取冶金试验研究方法,主要读者对象为冶金类专业的研究生及相关专业科技工作者;第三篇为萃取冶金工业实践,除其中的5章及第24章外,为金属萃取各论,介绍了各位作者在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与学习心得,供读者选读。每一章都列有详细的目录及参考文献以方便读者查阅。《有色金属理论
本书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炼钢和连铸工艺设计程序、编制数学模型的原则和基础,并列出了程序软件的用户说明和全部程序软件的源程序。主要包括钢铁工业的发展和氧化转炉炼钢,现代转炉炼钢连铸车间的特征,现代转炉炼钢连铸车间设计的依据和目标,设计程序的编制目的、组成和特点,氧气转炉炉体的设计及其程序,转炉炼钢连铸厂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厂房组成及主要尺寸程序,转炉炼钢连铸厂的物料、热平衡计算及程序,连铸机组的工艺设计和程序等。本书适合转炉炼钢和连铸专业的设计工作者阅读,对钢铁企业的生产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冶金专业的师生也有参考价值。
本书以冶金各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基础设卷,分卷或分卷合编出版。各卷均设有本卷学科条目的分类目录,反映条目间的层次关系,以便读者了解本学科的全貌和按学科知识体系查检条目。本书以条目作为基本知识单元。条目由条题和释文组成。条题包括汉字标题及其汉语拼音和外文名称。释文包括必要的图表,较长条目的释文设置层次标题。层次标题较多的条目,在释文前设本条层次的目录。重要条目释文后有参考书目,供读者选读。条目之后更撰稿人姓名。 本书各卷的条目均按条目标题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先按个词的拼音字母排顺序,个字相同时,按第二个词的字母确定先后,余类推。以拉丁字母开头的条题,排在字母部中的相应位置;以希腊字母开头的条题排在本书条目的末尾。
《等离子工艺与设备在冶炼和铸造生产中的应用》内容包括:低温等离子体的物理现象、性能和特点;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等离子枪)的种类和特征;等离子体加热条件下熔融金属与气体的相互作用;等离子体加热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带水冷结晶器的等离子电弧炉的结构特点;水冷结晶器重熔过程中的等离子工艺;等离子体加热在铸造生产中的应用;等离子电弧炉所熔炼金属的质量等。书中论述了等离子冶炼与电弧冶炼、电渣冶炼、电子束冶炼、真空冶炼、感应冶炼的区别与互补性,例举和比较了大量用不同工艺冶炼金属的检测结果。
本书概述了增材制造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创新设计方法以及快速制模技术。重点对粉末激光烧结增材制造技术的原理、应用、设备操作及实验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其主要内容包括创新设计方法、增材制造技术概述、粉末激光烧结增材制造技术概述、HRPS?V型粉末激光烧结增材制造系统、高分子粉末激光烧结增材制造实验、陶瓷粉末激光烧结增材制造实验及快速软模实践内容和案例。本书可作为增材制造技术相关科研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供关心制造技术发展的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人士,以及大学、中学、小学学生阅读。
本书收录了中国钢号一千多个,国外钢号近三千个,按照不同的品种排序,将中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以及ISO钢号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进行对照,使国内外类似钢号的相同、相似之处一目了然。 本书适宜从事钢材贸易、冶金、机械、建筑、汽车、船舶、桥梁等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一级分类:科技图书 二级分类:材料 三级分类:金属材料
本书重点介绍了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新一代钢铁材料重大基础研究”立项5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开放的技术。本书由概论和6部分(篇)共22章组成,作者在系统总结项目的研究成果与工程应用的基础上,将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论述了研究中提出的新的组织细化理论,介绍了研究开发的可提高钢强韧性的工艺技术。在超细晶钢强韧化理论方面,书中对铁素体/珠光体钢提出了形迹诱导铁素相变理论;分析了薄板坯连轧工艺中出现的纳米尺寸折出物促出超细晶现象;对贝氏体钢提出了形变诱导析出和中温转变控制理论;对高强度合金结构钢提出了抗延迟断裂理论。工艺技术上,书中介绍了实现超细晶钢高强韧性的相应工艺,如超细晶钢的化学冶金、凝固结晶、电磁冶金、焊接技术和材料性能的在线预报技术等。工程应用上,书中给出了该项目
本书结合我国工业窑炉节能现状及节能潜力进行分析,讨论了工业窑炉在使用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全面阐述了工业窑炉一般工作原理、工业窑炉燃烧节能分析、工业窑炉传热过程节能分析、工业窑炉热工控制系统分析和工业窑炉系统节能热力学参数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玻璃窑炉节能、水泥窑炉节能和其他工业窑炉节能以及先进燃烧技术的工程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案例分析。 本书内容系统、完整,理论与实际并重。书中对各种工业窑炉所涉及的设计及节能理论做了详尽的介绍。本书可供相关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作为能源和节能技术领域的科技、管理人员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