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年龄是多少?生物会形成什么样的岩石?钻石是如何到达地表的?……这些问题都可以从岩石中寻找答案。 提到岩石,你会想到什么?从路面的石子到河边的鹅卵石,从海底到高山,岩石几乎无所不在,它们是时间机器,也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没有岩石,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地球和生活。 阅读本书,如同手捧一本地质学入门指南进行一次地质实地考察,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书中的230幅精彩图片,教我们破译身边的岩石,带我们穿越地球上令人难以置信的岩层和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并逐层追溯地球的历史以及如何利用过去预测未来。
新时代地质工作需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稀有金属等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野外地质调查是认识各类地质现象最直接的工作手段之一,是认识地球系统演变、资源能源效应和环境变化等科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更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基础。本手册从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构造变形4个方面系统阐述了野外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的内容及方法,旨为从事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的人员在野外工作中提供指南。 本手册适合从事地质调查、资源能源勘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的相关人员参考。
格陵兰是最后一块真正的荒野之地,它蕴藏着一个有关地球早期历史显现于原始景观的宝贵的信息宝库。在来来往往的季节更迭中,格拉斯利和两位地质学家同伴前往那里采集样本、观察岩层,以证明一个颇富争议的理论:代表地壳在熔融内核上运动的“板块构造学”是一个比一些人认为的要久远得多的过程;科学家在研究中还意想不到地洞察到神话的起源、人类的美德、科学的边界以及探索内在荒野的重要性。总的来说,这本书是地质学家写给大众读者的一本书,写作的重心是作者身处荒野,在与世隔绝的旅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感,更像是关于荒野的一首抒情诗。
《煤层气开发技术与实践/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与实践系列丛书》选择从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藏地质、煤层气井钻井、煤储层压裂增产、煤层气井排采、煤层气井集输等方面阐述我国高煤阶煤层气开发的工程技术历史。煤层气开发的井型从很初的直井和丛式井,逐步发展到羽状水平井、L型井等。
本书理论结合实践,从工程防治的角度阐述了工程斜坡病害的防治理念、边坡与滑坡病害的防治方案优化以及工程措施的合理应用,内容包括岩土工程的处治理念、边坡与滑坡病害防治关键参数的确定、不同类型填挖方边坡和滑坡病害防治方案优化以及常规工程措施和新型工程措施的应用。本书适用于岩土工程管理、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人员,也可供科研院所和高校相关专业人员参考使用。
《世界化石宝库:山旺》由李江风等编著
本书以近代地质学、矿物学译著及教科书为研究对象,梳理近代教科书出版概况,考察教科书知识体系的变化,结合社会史、教育史、学科发展史,考察地质学传播脉络,并探讨教科书与名词统一、地质教育之关系, 除探讨教育改革对教科书发展变化的影响外,还试图将教科书发展置于整个学科发展史背景下讨论。时段则以1853年介绍西方地质学知识的译著《地理全志》出版为起点,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为终点,重点研究20世纪后出版的地质学、矿物学教科书。全书以时间为序,考察各阶段地质学的发展及教科书内容特点,共五章。第一章介绍地质学、矿物学早期在华传播情况。第二章论述1902—1911年地质学、矿物学教科书的特点和影响。第三章讨论民国初年学制改革及地质学、矿物学教科书出版情况。第四章分析“壬戌学制”颁布实施情况及美式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本书概述了岩石边坡设计原则和边坡工程地质基础,并对地质构造和数据进行了解释;介绍了岩石风化和边坡稳定性、现场勘察和地质数据收集等;探讨了岩石边坡不同破坏模式;总结了岩石边坡抗震稳定性分析、数值分析、爆破、岩石边坡加固以及变形监测的新技术和方法等;最后简要例举了数个岩石边坡工程应用案例。《岩石边坡工程》自1974年首版面世以来,凭借其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和实用的案例分析,被广泛认定为岩土工程师推荐的参考书籍。 本书的出版不仅为中文读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学术资源,更为我国岩土工程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是该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
本书作者在历经5年的勘察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勘探技术和手段,对羊角滑坡群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利用滑坡的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还原分析了羊角滑坡群的形成机制;利用有限元法和极限平衡法,评价了羊角滑坡群的稳定性。本书作者还就滑坡体的一些特殊地质现象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根据物质结构和地表地貌与基岩滑床地貌进行综合考虑的滑坡边界划分,值得从事滑坡勘察研究的广大地质工作者借鉴及参考。
本书以宁夏南部1:20万重力数据为基础,综合地震、电法、磁法、钻孔等资料,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处理宁夏南部弧塑区重、磁资料,解译宁夏南部弧形构造带断裂构造特征,划定盆-岭构造体系,综合分析构造演化特征,为宁夏南部弧形构造带区域稳定性评价、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及地震灾害防治等提供地学依据。本书共分为6章:第一章介绍了区域地理、地质及地球物理概况;第二章在对1:20万区域重力、航磁资料进行小波多尺度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宁夏南部地球物理异常特征;第三章运用多种边界识别技术对宁夏南部弧形构造带1:20万区域重力资料进行了系统化、精细化处理,分析了不同构造层断裂展布特征,再以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大地电磁测深等)为佐证,结合地质、钻孔资料,综合厘定了该区域断裂体系;第四章通过小波分析方法对V级构造单元作
《上扬子典型地区下古生界海相页岩天然裂缝及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由张晓明等著
本专著对项目目标任务、工作量、资料利用进行了评述,详细阐述了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的含煤地层、煤层、沉积环境、控煤构造等内容,总结了潜力评价工作的主要成果,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依据本次对各赋煤带不同地质年代和地域特征所具有的煤炭赋存规律的研究与认识,着重对第三次煤炭资源预测和远景调查工作提出的预测区及其资源量进行筛选和再认识,重新确定了赋煤区域,同时提出新的含煤预测区。 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成果充分反映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现状,为煤炭资源潜力预测和勘查前景评价提供了依据,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了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赋存情况,为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勘查、规划、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及地质依据。
宜兴紫砂陶土是世界陶瓷黏土原料中非常有特色的大类,也是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独特陶土矿资源。古往今来,很多研究者都关注了紫砂陶土,并对其进行了一些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对紫砂陶土系统的科学研究成果仍旧非常缺乏,市场上没有系统介绍紫砂陶土或泥料化学组成和矿物相特征的工具书用于指导紫砂制品的选泥与烧制,这不利于对宜兴乃至全国紫砂陶土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保护。 根据紫砂器成品的效果和历史沿袭,宜兴目前的紫砂陶土大体上分为三大泥类,即紫泥、红泥和段泥。本书以宜兴常见的紫砂泥料为研究对象,包括每种泥料的原始矿料(原矿)和泥坯(加工后的成品泥),从化学成分、矿物相组成特征、显微结构和矿物分布特征以及热行为5个维度,系统总结、分析了紫砂泥料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特征。本书研究内容可为紫砂泥料行业泥料的
本书从应对特别气候或水污染等区域性突发事件的饮用水供给安全保障角度,阐述了划定的46个国家主要含水层(系统)基本特征和38个重量地下水储备重点区主要特征,及其划定原则、依据和理论方法,重点介绍了每一个地下水储备重点区的优势条件、储量增补水源与安全性和地下水储备保障能力,包括现状地下水储存量、可回补储备增量和应急可开采量,首次展示了第四系孔隙水、碳酸盐岩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含水层,以及北方与南方和东部平原与西北盆地地下水储备重点区含水层的各自独特特征及彼此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量地下水储备区建设、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本书可作为区域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大中城市群人口聚集区供水安全保障与优化配置规划,以及城市群和重要经济区地下空间环境安全等相关领域的管理、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学
本书是研究长江经济带环境地质和生态修复的一本专著,主要内容来源于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实施的“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本书在系统梳理长江经济带基础地质条件、有利地质资源和存在的重大地质问题基础上,总结了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崩岸光纤监测技术与应用示范,机载高光谱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流域地球关键带监测示范,以及废弃矿山、滨海盐碱地、沿江湿地、沿江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场地调查评价与生态修复示范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提出了长江贯通时限和演化新认识、长江中游防洪蓄水地学新建议、流域重大水利工程与生态地质环境多元响应、流域尺度地球关键带调查研究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探索形成了大流域、经济区和县(市)3种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8种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方法,构建了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地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