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外界分析法的基本思路及逻辑结构来组织内容,以实现“起点提高、重点后移”的改革目标。全书共十二章,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工质性质及工程应用四个部分。 本书从六个非限定定义及六个非限定概念出发,通过推理及论证,逐步形成由一系列可运算定义及概念所组成的、能反映学科全貌的网络体系;又从系统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出发,通过对作用量的性质及效果的分析,建立热力学基本定律的普遍表达式。SAM体系用“能质衰贬原理”作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普遍说法,同时提出了熵方程及(火用)方程,充实了基本定律的内容,有效地消除了对熵及(火用)的神秘感。 本书与其他教材相比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有较好的教学适用性和工程实用性,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热力分析的能力有明显的效果。本书具有较好的通用性,提供的内容可使不同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废热锅炉的结构、失效形式、检查与维修、运行维护等内容,同时也介绍了一些指导性的维修理论,并列举了生产中的事故与维修实例。 本书可供从事废热锅炉制造、安装、维护与检修及操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的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对现代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和信号处理进行阐述,且注重对至少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书共11章,主要内容包括:传感器的概念、分类、基本特性、标定和技术现状,传感器的功能材料及加工工艺,温敏传感器,力敏传感器,磁敏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声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生物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的信号处理和智能化等。本书提供配套电子课件。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及仪器仪表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监测监控的基础理论、技术原理和监控方法。全书共分19章,以监测监控系统的构成为主线,详细介绍了监测监控系统的基础知识、传感器技术、检测信号采集技术、数据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测控网络技术、干扰及干扰抑制技术,最后落实于工程设计实践,介绍了监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监测监控系统的工程应用。 本书适合从事监测监控系统研究、设计、制造、施工及运行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计算机应用、安全工程等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本书在总结电力行业标准规程对热工联锁保护设置基本原则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热工保护联锁可靠性,结合实际运行中的经验、教训,从既完善机组热工联锁保护功能又防止热工保护误动拒动角度出发,探讨、介绍了热工联锁保护各环节情况及实施措施。全书共分6章,分别为热工联锁保护基本原则与要求、锅炉侧联锁保护系统、汽轮机保护系统、辅机程控联锁保护系统、保护用控制设备与测量元件、机炉联锁保护配置优化方案示例。 本书可使从事热工联锁保护配置、设计、运行、维护工作的人员熟悉、了解机组应配置的热工联锁保护系统类型,联锁保护动作后联动的相关设备、动作结果,应采取的信号取源装置、信号源测点安装合理位置要求,以及可靠的后备措施等方面知识,也可供相关专业大中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全书共分为六章。章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能源和新能源的基本概念、分类、新能源技术利用的现状和发展;第二章对太阳能的资源状况、太阳能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及其他形式转换的基本原理、利用状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第三章介绍了生物质能的基本概念、分类、生物质能的利用技术;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氢能的性质与分布、制备与储运以及具体应用;第五章则对地热能的资源状况、常见形式、供热、干燥以及发电等利用技术进行了介绍;最后一章介绍了其他新能源的基本概念与利用情况,包括风能、核能、海洋能和天然气水合物。 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新能源的基本概念和利用技术,内容丰富,系统完整。适合从事能源生产与管理、环境保护和能源化工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参考和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热能动力设备及应用、能
《新能源概论(第2版)》内容简介:随国家能源形势的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也是产业发展的重点,其相关基础研究及应用探索成为了国家科技规划中的重点领域。《新能源概论(第2版)》以新能源科学的基础知识、新技术前沿、新能源经济与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为对象,力求基础知识与应用前沿相结合,内容丰富,涉猎面广。内容涉及当前的新能源热点问题,如新能源概念,新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核能和新能源材料、新能源经济与政策等。 《新能源概论(第2版)》适合于高等院校与新能源领域相关的研究生、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作为新能源概论方面的教材或参考书,也适合于相关的科研与管理工作者参考。
《自动控制原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全面地阐述了线性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校正和设计等方法;详细地讨论了线性离散系统的基础理论、数学模型、稳定性和稳态误差、动态性能分析以及数字校正等问题,介绍了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相平面和描述函数两种常用的分析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可作为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类、电气信息类、自动控制类、仪器仪表类、机械冶金类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自动控制类的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根据全国高等院校电工及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教材规划编写的,是本教材的修订第3版。自本书第2版1993年出版以来,有关的科学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电力电子变换器以晶闸管为主的可控器件已逐步被功率开关器件所取代,变换技术也因此由相位控制转变成脉宽调制(PWM);模拟电子控制器已基本上让位于数字电子控制器;交流以可调拖动逐步取代直流拖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交流拖动控制技术本身也有不小的进展。本书针对这些技术发展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在内容上,本书包括直流拖动控制系统和交流拖动控制系统两篇。编写思路继承了前两版的特色,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应用自动控制理论解决电力拖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以控制规律为主线,由简入繁、由低及高地循序深入,主要论述了系统的静、动态性能,并发展了
《能源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跟踪本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系统地阐述了能源动力工程领域热工参数的测试原理、测试仪器和测试方法,重点介绍了温度、压力、流量主要热工参数的测量方法及仪器。全书共分8章,章介绍测量的基本概念、仪表的主要性能指标、测量方法和误差分析的基础知识.第2、3、4章介绍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测量,第5、6章介绍液位测量和气体成分测量,第7章介绍其他参数测量,第8章介绍相关生产实践案例。 《能源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可作为高等院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能源动力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汽油喷射技术、电子点火技术、蒸发排放控制技术、废气催化转化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系统地分析了控制策略和工作原理,详尽介绍了BOSCH公司各种汽油喷射系统和汽油机管理系统的系统构成和关键技术,提供了结构图样和实验技术数据,并介绍了维护检测方法。 本书适用于轿车及汽油机科研技术人员,售后服务工程技术人员,车辆工程、热能动力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有关的工业技术部门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干部阅读参考。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内容以解决电力工程实际问题中常用的经典控制理论为主,也吸收了现代控制理论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包括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技术性能要求,各种性能分析,系统综合,离散控制系统及现代控制系统的必需知识等。为了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书中列举了一些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实例。 本书主要作为高等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及其他电力工程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