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部分:综合篇,专题篇,国外专题篇。综合篇包括5篇论文,内容涉及中国水资源综合利用、中河航运现代化等。专题篇包括13篇论文,内容涉及船闸规模、标准及通过能力分析,通航设计水位的计算方法研究,闸室交会过闸法研究,长江水系船型发展战略探讨,航道集资政策与高坝通航技术问题等。国外专题篇包括8篇论文,内容涉及俄罗斯、美国、联邦德国的内河运输及航道管理,国外航道整治技术及建设投资概况等。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供交通、水利水电等部门从事科研、规划、设计、管理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以城市供水水源为主要对象,研究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全书从水资源自然属性及其危机状况入手,明确了城市水资源的基本内涵;本着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思想,提出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技术、论述了跨流域调水工程技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介绍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海水利用、以及含H2S水、高硬度水、高盐度水、高硫酸盐水等其他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技术;从水资源的能源属性出发,建立了水资源的能源利用概念,论述了工业废热水利用、污水热源利用、地下水冷能利用、地热能利用等水的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评价方法。最后,从水量、水质和能量角度论述了水源地保护工程技术,提出了城市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及其评价方法。 本书可供从事节水、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地下
冯普林、石长伟等编著的《渭河洪水泥沙与水资源研究》是陕西省河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十一五”期间渭河基础研究部分成果的总结,主要分析研究了渭河洪水、泥沙与水资源的若干重大问题。《渭河洪水泥沙与水资源研究》可供防洪减灾、水文水资源、河流泥沙、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科技、管理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是“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冰雪水资源和出山口径流量及其变化趋势预测研究”专题的成果。书中论述了作为完整冰川系统的西北干旱区“小冰期”和近数十年来的冰川变化量及其地区分布规律;建立了年际波动完全协调一致的微波卫星遥感积雪时间序列和地面气象台站积雪时间序列,并发现了其长期变化的特殊规律;揭示了西北干旱区出山径流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建立了基于高山冰雪冻土带和山区植被带的山区流域水文模型,模拟了出山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而预测了在气候变化情景下出山径流的可能变化趋势。 本书可供从事气候、全球变化、水文、水资源、环境和持续发展等有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以及从事西北干旱区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决策人员参考。
基于ET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规划方法是面向资源型缺水地区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重大实践需求的一种新型规划方法。《基于ET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规划》系统阐述了该方法的理论内涵、调控机制、规划原则、规划目标、规划思路、规划模型构建以及实践应用。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区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规划的理论方法体系,反映了本学科领域的先进水平,可为资源型缺水地区水资源与水环境规划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对同类缺水地区具有普遍的推广与借鉴意义。 《基于ET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规划》可供水资源、环境、生态、农业等相关专业科研、规划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投入产出分析法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由静态模型发展为动态模型,并广泛应用到宏观经济问题研究。广义系统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经济系统中广义系统理论发挥了越发重要的作用。本书广义系统中的线性矩阵不等式技术,运用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研究了时滞广义系统容许性分析和控制器设计和H∞控制问题,针对各种系统给出容许性条件及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使得闭环系统是容许的并满足给定的H∞性能指标。同时,针对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中投资系数矩阵为奇异矩阵,同时考虑到投资时滞长短不同情况,递进提出三个广义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利用时滞广义系统理论研究广义多时滞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容许性,给出容许性条件,从而提供经济系统稳定运行的条件。
《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报告》全面阐述了首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的主要成果,主要内容包括普查任务和技术路线,全国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的面积、强度与分布,西北黄土高原区和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道的数量、面积、分布和几何特征,全国水土保持措施的类型、数量和分布。
李原园和文康等编著的《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根据大量有关中国气温、降水、径流以及暴雨洪水的实际观测成果和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构建了大尺度水文模型,对中国近50年来各水资源分区水资源的变化事实进行了模拟、检验与分析;根据对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预测分析成果,对中国未来50年各水资源分区的水资源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根据大量观测与调查资料对中国各地区旱涝事件的历史演变规律 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中国不同地区暴雨事件的变化趋势作了分析与展望,对中国东部地区干旱事件的可能变化作了预估。本书还针对气候变化 背景下模拟和预测降水与径流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不确定的影响,就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制定的风险决策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建议。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影
《流域水电开发重大技术问题及主要进展: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2014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筛选了69篇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2014年度学术年会上的论文。这本论文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近年来围绕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开展的相关科研工作及主要成果;行业相关研究领域热点及研究进展;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实施进展、科技创新实施进展及下一步展望。
《流域水电开发重大技术问题及主要进展: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2014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筛选了69篇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2014年度学术年会上的论文。这本论文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近年来围绕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开展的相关科研工作及主要成果;行业相关研究领域热点及研究进展;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实施进展、科技创新实施进展及下一步展望。
MalcolmFarley编著的《无收益水量管理手册--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指南》力求通俗易懂地介绍无收益水量的概念与控制措施和IWA的漏控策略。本书共分9章。章介绍了全球无收益水量或漏损水量的概况。第2章至第8章论述了认识漏损:水量平衡、削减和管理无收益水的策略、提升策略的认知、认识表现漏损、认识真实漏损、认识计量分区、无收益水量管理的绩效监管。第9章是通过供水企业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无收益水量管理能力的案例研究。附录A~附录C分别为专业术语、利用IWA水量平衡表计算NRW的步骤和水审计检查表样例。附录D~附录I为译者根据中国实际的漏控案例撰写汇编而成,对中国的漏控管理有实际指导意义。 《无收益水量管理手册--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指南》适合供水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和一线员工以及相关部门人员参考。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水资源系统多维临界调控的理论与方法。全书共分10章5个部分。一是水资源系统的描述方法,二是水资源需求预测的理论与实践,三是水资源系统配置的理论与模型,四是水资源系统多维临界调控的概念、理论方法和模型,五是水资源系统调控的风险分析,并以黄河流域水资源系统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及应用。本书可供从事水资源系统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科技人员学习参考,并可用作大专院校有关专业教师、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针对水资源日趋紧张的华北地区,本书提出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潜力调查评价的方法。作者将地下水资源潜力分为地下水开采潜力和利用潜力两部分。考虑了地下水的开采盈余量和经济技术条件提高后可扩大的可开采量,考虑了节约用水量、污水回用量、微咸水利用量、引用其他水源等间接提高的地下水的潜力方法;提出了地下水潜力系数和地下水综合潜力模数两个地下水潜力的表示方法。以唐山市中西部为例,在充分搜集和整理地下水勘查与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对唐山市中西部进行了丰、枯水期的水文地质野外调查,分析了唐山市中西部地区地下水系统的补径排特征及其变化。利用水均衡的方法,重新计算了地下水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对地下水潜力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建议。本书可供在我国华北地区从事地下水资源评价、勘查
《首都圈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综合分析评价首都圈水资源供需平衡态势基础上,针对首都圈地区水资源系统的特点,重点研究了首都圈社会、经济和环境安全的水资源保障条件,探索了与首都圈水资源安全密切相关的水资源合理调用经济补偿机制、跨流域调水、水资源保障体系的风险管理等,提出了首都圈水资源安全保障框架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各国水利水电的发展,水资源综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丰富,世界水利有了更多的发展和变化。因此,为全面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落实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更多地了解和借鉴国外水利发展的经验,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让水利行业及其相关部门的领导、管理和业务人员,更全面和系统地了解世界各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现状,学习和借鉴各国的有益经验,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在水利部国科司的支持与指导下,决定重新编撰出版《各国水概况》。
本书介绍了美洲、大洋洲的30个国家(地区)的自然与经济概况、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状况,水法和水管理机构现状等内容,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美洲、大洋洲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管理情况,借鉴其发展经验。本书可供广大水利工作者及相关行业人员参阅。
本辑入选的水利系统调研报告是编委会从全国水利系统各单位选送的2008年度百余篇调研报告中经过认真细致地审读后遴选出来的,特点有三:一是突出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调研实践。二是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水利热点问题展开调研。这些调研报告内容广泛,涉及防汛抗旱、水资源节约与保护、饮水安全、水价改革、农田水利、水利工程管理等众多水利问题,其建议和措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三是形式多样。有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的,也有实地调研、用数据说话的;有纵向统计、横向对比的,也有联合调研、取长补短的。这些形式新颖、引人入胜的文章,大大增强了调研报告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