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水资源有计划市场配置理论》是针对我国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新的水资源问题和态势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结合我国当前的治水新思路,探求水资源配置的新思路和方法,提出了水资源有计划市场配置的概念框架、模型及机理、制度结构、运行机制,分析了在我国实施有计划市场配置的可行性和障碍,并探究了在我国实施有计划市场配置的制度与战略。该书是一部在水资源配置研究和领域颇具创新性的论著,无疑会对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和配置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和借鉴意义。
环境流量是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也是水量分配的基础。《环境流量界定与管理》主要对环境流量的内涵、环境流量的计算方法、环境流量确定的过程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全书共分7章,前4章主要阐述环境流量的理论与方法,从河流生态资产、河流保护目标出发,对环境流量的内涵、组成、特征、估算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5章椒江环境流量界定,按照《环境流量界定与管理》提出的思路和步骤,具体阐明环境流量界定的过程,包括生态资产的识别、河流资产受到的主要威胁、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的流量识别、河段的划分、环境流量估算方法的选择,环境流量的计算、计算结果的风险评估,实施环境流量的障碍因素及其改进建议等。第6章介绍了国际环境流量管理的2个案例。第7章论述了环境流量面临的挑战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本书可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报告还提出要“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这些重要论述为我国强化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协调区域之间用水利益指明了方向。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水资源从相对丰富地区向相对短缺地区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资源区域供需不平衡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各区域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本书分析了水资源总体短缺与区域供需失衡以及水资源区域转移需求与利益矛盾,对水资源跨区转移的增值与利益补偿做了细致的分析,并结合案例给出了具体的补偿计算方式,得出了政策启示与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