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小刚主编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理论与实践》总结了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从背景、理论、小流域调查、规划布局及措施配置、主要治理措施、关键技术研究、政策与管理、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到大流域的水源保护等方面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进行了系统阐述,旨在为全国类似地区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事业。 《生态清洁小流域理论与实践》可作为各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也可供从事水土保持、水源保护、生态与环境等方面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由叶阳等编译的《欧洲洪水风险管理——政策创新与实践创新》是 SelinaBeguIn,Marcel StiVe和Jim Hall编辑的论文集《nood Risk Management inEurope》的中文译本,主要内容包括洪水风险管理实践、洪涝事件及其影响、洪水分析和建模、洪水预报、洪灾风险管理政策等。《欧洲洪水风险管理——政策创新与实践创新》可作为从事防汛抗旱相关规划、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快速治理的研究成果。通过实验研究和总结分析,确切地辨识了该区环境的优势和劣势;明确了黄河的粗沙来源和产沙机理;总结了主要类型区快速治理的六种模式;首先提出并运用了小流域必须坝系相对稳定的道路,并对坝系相对稳定的理论、内涵、条件、标准、拦泥减鉵机理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论证;在不同类型的高度上提供了快速治理开发,建立了示范样板,从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高度上提供了快速治理的配套科学技术。本书可供山区建设工作者,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及在中专院校水土保持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问答形式,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治理开发等方面全介绍了海河的有关知识。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全面了解松花江、辽河的一本通俗科普读物。
本书是作者在从事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水资源保护规划以及水环境评价、技术管理及科学研究系列成果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有关理论成果和技术经验,参考有关资料文献,并结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进展编著而成的。本书全面阐述了现代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目的和意义、基本理论及技术方法;详细介绍了现代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程序、水功能区划、水资源保护技术方法、纳污能力和总量控制计算方法、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吸收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技术大纲、细则,全国七大流域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技术思路和外水资源保护技术经验,为现代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开展、保护地表及地下水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永续利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本书可供从事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水环
为了宣传和普及气候和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在全球变化问题上的科学认识,我们组织编撰出版这套《全球变化热门话题》丛书。本套丛书一共18册,由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撰稿,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以大量监测数据为基础,揭示全球变化的苦干事实及其在各个分系统中的表现形式;二是以太阳辐射、大气化学、大气物理、环境和生态演变等多学科交叉理论为基础,深入浅出地阐述气候变化的成因;三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提出人类适应和减缓全球变化的各种对策、途径和方法。该丛书的出版,旨在使人们对全球变化有清醒而全面的科学认识,从而更加关注全球变化,并且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广泛的范围内认识我国在全球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参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决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问答形式,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治理开发等方面全面介绍了黄河的有关知识。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全面了解黄河的一本通俗科普读物。
历史时期钱塘江一系列的水利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陈雄编著的《钱塘江历史水利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阐述了水利发展的特点、主要水利工程,分析和总结了其历史的经验。《钱塘江历史水利研究》表明钱塘江流域具有悠久的水利开发治理的历史,隋唐时期以前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下游地区;隋唐时期整个流域开发治理步伐有所加快;宋元时期上中游引水和蓄水工程数量大增;明清时期海塘结构获得突破性进展,并在萧绍平原形成了统一的排灌系统。
本检修定额编制以检修工程项目外包为基础,以C级检修的标准项目作为编制内容。在综合考虑主要抽水蓄能电站和设备特点的基础上,划分并构建由典型配置分或主要部件构成的抽水蓄能电站典型大,以单一设备/子作为定额编制对象,并以该对象的检修标准项目作为人工工时,材料,备品备件,机械、特殊工器具,试验等内容的编制基础。根据行业导则和电站设备实际检修情况,将电站电力生产设备分为单元机组部分和公用部分两大类。 本书为单元机组部分。
郭索彦主编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务 》总结了我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实践 成果,介绍了外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分析了监测 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趋势,内容涵盖了生产建设项目水 土流失及其防治特征,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依据、 布局与工作流程,主要监测指标与采集方法,重点对 象监测,监测费用测算,监测数据与成果管理等。 本书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具有较强的指 导意义,性和实用性强,可供水土保持、生态环 境、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监测单位以及水土保持、环境 保护等行业管理部门使用,也可作为相关高等院校、 研究院所教学研究和培训的参考用书。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的河流,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内,使下游河道滩面高于黄河大堤背河地面,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来水来沙条件变化,下游漫滩机遇减少,主河槽淤积抬高加快,造成主河槽高于两岸滩地,滩地又高于黄河大堤背河地面,形成“二悬河”,即所谓的“槽高、滩低、堤根洼”。《黄河下游“二级悬河”成因及治理对策》一书,可供从事黄河研究的学者和广大治黄工作者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