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代治河方略探讨 ,张含英,黄河水利出版社 【新华正版书籍】 作者 张含英 原价 ¥32.00 出版社 黄河水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11-01
《近期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特点及滩区洪水风险评估》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力学理论分析、概化水槽试验、概化模型试验及数学模型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近期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特点及滩区洪水风险评估的研究。《近期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特点及滩区洪水风险评估》主要研究内容:提出基于河段尺度的河床演变特征参数的计算方法;研发一维水沙耦合模型与基于有限体积法求解的二维水沙动力学模型;创新构建基于力学过程的洪水演进与风险评估的二维综合数学模型。
历史时期钱塘江一系列的水利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陈雄编著的《钱塘江历史水利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阐述了水利发展的特点、主要水利工程,分析和总结了其历史的经验。《钱塘江历史水利研究》表明钱塘江流域具有悠久的水利开发治理的历史,隋唐时期以前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下游地区;隋唐时期整个流域开发治理步伐有所加快;宋元时期上中游引水和蓄水工程数量大增;明清时期海塘结构获得突破性进展,并在萧绍平原形成了统一的排灌系统。
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资格考试分为基础考试和专业考试,基础考试合格后方可报名参加专业考试。基础考试分为两个半天,分别进行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考试;专业考试分为两天,分别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案例考试。基础考试不分执业类别,专业考试分执业类别。 本书以注册工程师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勘察设计技术标准为重点、紧密联系工程实践,不仅能帮助考生系统掌握的专业知识、勘察设计技术标准为重点,紧密联系工程实践,不仅能帮助考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正确运用设计规范、标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而且可作为水利水电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勘察、设计、咨询、建设项目管理、专业技术管理的辅导读本和高等院校师生教学、学习的参考用书。
李勇、张军主编的《河道工程施工·加固·管理与实例》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河道工程建筑材料、河道管理基本知识、河道堤防工程施工技术、河道堤防加固技术、河道病害工程维护技术、河道堤防抢险实用技术、堤防护岸工程的技术措施、河道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河道特殊河段的治理方法、河道堤防工程的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并以典型的河道维修工程,介绍了河道在治理方面的工作。《河道工程施工·加固·管理与实例》是在学习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编写而成,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河道工程施工·加固·管理与实例》内容丰富、技术先进、通俗易懂,既可供水利建筑、河道管理及环境、经济、社会等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也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高等院校的师生的辅助教材和参考书。
《河防一览》是明代总理河道大臣潘季驯根据毕生治河经验写成的一部水利专著,阐述了他治理黄河、淮河及大运河的思想、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湖州府乌程人(今浙江省湖州市),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加太子太保。本次整理以万历十九年初刻本为底本,结合《四库全书》本参校,每卷前各增设一篇卷前导读,介绍历史背景、剖析主旨内容、点明写作特色,使读者能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更精准地抓住重点,更有效地获取信息,更深入地理解潘季驯的治河思想,大大提升了文言文的阅读效果。
本书是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河联合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的总结。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水文、水资源部分,涉及区域水循环机制、分布式水文模型、洪水演算与洪水预报、径流序列重建、水资源系统演化规律与调度管理、水沙资源优化配置、水文量测技术等内容;下篇为水环境、水沙科学部分,包括典型污染物和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流域土壤侵蚀和防治、泥沙运动力学理论、水库和河道数学模型、游荡性河道演变规律与河道整治、模型试验技术和现场量测方法等内容。各项目独立成章,自成体系,是作者对某个具体问题的系统认识和成果总结,便于读者阅读和参考。 本书可供水利、环保、地理、力学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人员和研究生参考。
本书针对黄河治理这一经典论题,从宏观的时空视野、多学科结合的角度,用翔实的数据、先进的技术和缜密的逻辑研究了目前黄河下游存在的洪水灾害风险,系统总结了黄河下游河道发育的自然规律,并据此提出为现行黄河预留后备流路作为治黄的远景战略,将黄河之害限于可控的范围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成果包括提出从地域系统角度探索治黄途径的意义与必要性;构建了黄河下游决溢风险评价模型,综合评价了各个河段的决溢风险;运用黄河下游决溢洪水演进模型,预演了黄河下游决溢洪水的演进过程及淹没状况;建立了大尺度洪水灾害影响与损失评估方法,预估了黄河下游典型位置发生决溢将会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提出顺应黄河发育规律,确定后备流路作为治黄远景战略,以规避黄河下游的洪水灾害风险。 本书可供风险管理、灾害防
本书详细地论述了黄河高村至陶城铺河段的河道整治。全书共分9章。章概况,主要叙述河道整治的发展过程;第二章黄河下游水沙特性,主要阐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的水沙特性以及游荡性河段滞洪沉沙对过渡性河段水沙特性的影响;第三章河势演变,分段总结1949年以来该河段的河势演变;第四章河道整治的规划设计,论述河道整治原则、方案以及微弯型整治方案的规划设计参数与工程布局;第五章河道整治建筑物,阐述河道整治建筑物的类型及结构型式;第六章河道整治建筑物的施工和管理,综述整治建筑物的施工、抢险技术及工程管理;第七章河道整治对河道冲淤的影响,综合分析河道整治对河道冲淤、河床演变及河道排洪、输沙的影响;第八章河道整治的作用,论述河道整治对稳定河势、改善断面形态的作用,分析河道整治的社会经济效益;第九章河
世纪之交的20年(1990—2010年),长江河口恰逢浦东开发开放,上海建成经济、金融、贸易、航运4个中心新一轮发展时期所带来的机遇。一系列大型工程拔地而起,浦东国际机场兴建在海堤之外的潮滩上,深水航道在河口拦门沙从-7m向着-12.5 m水深切进,一系列的促淤造地工程,使上海陆地圈围从 3 m以上高程(吴淞)下降到零米,甚至是-2 m高程,城市给水从黄浦江推向水质优良的长江口,在河口的江心正在兴建面积达到60余km2的青草沙水库。沿江岸线布满了企业的码头,人类驱动力在河口地区平面形态的改造必然也使得河口动力场也带来相应的改变。随着龙头开发,带动中西部长江沿岸城市乃至于整个长江流域社会经济进入新一轮发展的新阶段,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农业的发展既对长江水资源需求飞跃地增求,与此同时也增加了污染物质通过长江排向河口的
《淮河志》是中国江河志的组成部分,共分七卷,各卷独市成书。内容包括《淮河大事记》、《淮河综述志》、《淮河水文·勘测·科技志》、《淮河见划志》、《淮河治理与开发志》、《淮河水利管理志》、《淮河人文志》。 本卷为《淮河人文忠》,全书共分淮河流域历史文明、名胜、风俗、著述、人物五篇,并附《淮河志》全志附录。本卷主要记述了淮河流域人文风情及历史文明的变迁过程。附录所选治淮文献资料,上起明、清,下至1990年。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本卷可供水利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高等院校币生参阅。
经过历史上长期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规模的探索与实践,黄河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黄河毕竟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许多自然规律至今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目前仍存在洪水威胁、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重大问题。面对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黄河治理的形势与任务,应大力推进“三条黄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治河体系的建设。
本书以江汉平原荆门市五个村庄的治水实践为叙述框架,在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变迁的背景下探讨治水的国家介入和农民合作之关系。作者认为,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是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前提,当前市场化取向的水利体制改革之所以陷入困境并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衰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的退出及农民合作的瓦解。因此,符合中国国情的农田水利制度安排必须在国家、市场和村庄三者之间寻求的结合方式。
本书针对嫩江流域地理环境以及暴雨、洪水特性,结合流域历史水文、水利工程、数字地形等资料,以新建站和现有报汛站实时信息为数据源编制嫩江流域各断面洪水预报方案及河系洪水连续预报方案。洪水预报方案编制采用常规流域水文模型、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和经验预报模型并行方式,同时以数字高程模型DEM、先进的雨量查补技术、实时校正技术为辅助手段,依托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遵循水利部统一的网络架构,开发集预报与调洪演算为一体的洪水预报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嫩江及主要支流洪水预报的精度和预见期,为松花江流域防汛抗旱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洪水预测预报和调洪成果。本书可供防汛抗旱研究以及水资源管理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研究生以及技术管理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以江汉平原荆门市五个村庄的治水实践为叙述框架,在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变迁的背景下探讨治水的国家介入和农民合作之关系。作者认为,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是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前提,当前市场化取向的水利体制改革之所以陷入困境并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衰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的退出及农民合作的瓦解。因此,符合中国国情的农田水利制度安排必须在国家、市场和村庄三者之间寻求的结合方式。
本书以“中国小流域治理管理项目(CWMP)”子项目“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治理管理模式研究”的主要成果为基础,介绍了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典型实践模式,建立了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的系统框架,分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前期规划、实施管理、后期完善动态过程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要点,并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实施的法律政策环境,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绩效考核制度和技术支撑等给出了对策建议。 本书研究成果能够为从事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专家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
本书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创新及水利部公益专项资助项目。本书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对地震作用下高拱坝的实际性状、安全裕度、破坏机理,以及强震区水电建设工程抗震安全性评价方法等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其内容主要分为高拱坝坝址地震动输入,高拱坝坝体一库水~地基体系地震响应分析及抗震安全性评价,大坝混凝土动态抗力试验、数值模拟及其机理三篇,共15章,具体涉及高拱坝抗震分级设防水准及其相应性能目标的确定、坝址地震动输入机制、高拱坝结构地震动响应的并行计算研究、大坝混凝土动态弯拉力学特性试验研究、全级配大坝混凝土动态性能的数值分析研究等。本书可供水工结构抗震和大坝混凝土动态性能研究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教材。
2005年颁布、实施的《水电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 部分:土建工程》(DL/T5113.1-2005)(简称《评定标准》),是当前水电水利工程(涉及水利和电力行业)施工质量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本书是应用该标准的学习辅导材料。 全书共六章,包括三部分内容。部分(章)介绍验收评优体系;第二部分(第二章)介绍《评定标准》的质量评定表格填写基本要求;第三部分(第三~六章)按照专业进行质量评定表格应用示范。 本书由参加DL/T5113.1-2005起草的专家编写,内容系统全面,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供水电水利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人员使用,对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也具有参考价值。
为了宣传和普及气候和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在全球变化问题上的科学认识,我们组织编撰出版这套《全球变化热门话题》丛书。本套丛书一共18册,由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撰稿,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以大量监测数据为基础,揭示全球变化的苦干事实及其在各个分系统中的表现形式;二是以太阳辐射、大气化学、大气物理、环境和生态演变等多学科交叉理论为基础,深入浅出地阐述气候变化的成因;三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提出人类适应和减缓全球变化的各种对策、途径和方法。该丛书的出版,旨在使人们对全球变化有清醒而全面的科学认识,从而更加关注全球变化,并且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广泛的范围内认识我国在全球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参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决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