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大背景下, 疏浚砂石不仅不是废料,而是十分稀缺的工程建设资源。为促进长江河道疏浚砂石的综合利用,本书对长江河道疏浚砂石综合利用管理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展开了论述,主要论述内容包括: 长江河道疏浚砂石的利用及权属安排 长江河道疏浚砂石的综合利用与管理实践 长江河道疏浚砂石综合利用管理体系 河道疏浚砂石出让交易方式与交易机制研究 长江河道疏浚砂石出让激励机制研究等。本书还提出了长江河道疏浚砂石综合利用管理政策建议,并编制了《长江河道疏浚砂石综合利用管理办法(试行) 建议稿》。 本书可供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河道管理机关 航道管理部门 河道采砂管理部门 河道疏浚项目法人和承包单位等相关单位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相关研究人员阅读借鉴。
《秦皇岛洋戴河平原海水入侵灾害研究》对秦皇岛洋戴河平原海水入侵的分布范围、海水入侵类型、入侵过渡带的特征、入侵规律及入侵原因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确定了洋戴河平原地下水开采量的阈值,提出
本书在堤防工程的设计和易发生险情的机理上做了较深入的探讨,力求打造成为青年水利工作者、防汛队伍技术培训、业务学习的教科书。本书参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吸收和借鉴了近年来国内大江大河的抗洪抢险实践经验
本书由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专家指导组、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组织编写,系统总结了江西省2020年防汛抢险工作中各类险情处置典型案例以及新技术应用。全书共5章,包括绪论、堤防险情抢护案例、水工建筑物险情抢护案例、堵口案例、新技术应用等,介绍了各种险情的成因、抢护原则和抢护方法以及新技术应用情况,内容全面、通俗易懂,有很强的实用性,是防汛抢险人员难得的学习培训资料,对防汛抢险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从事防汛抢险工作的相关人员阅读,也可供堤防管理单位、勘测设计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系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量野外实测和室内试验的资料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系统阐述20世纪末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期蓄水前,人为因素影响相对较小时期的天然条件下,长江泥沙来源与运行堆积和河道及地理环境变迁特征与规律的专著。全书分三篇共十章: 篇,流域产沙;第二篇,泥沙堆积与床沙组成;第三篇,河道及环境变迁。其综合了多学科、多手段的勘测研究成果,具有研究空间大、时段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内容丰富,数据翔实,在长江泥沙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供从事水文、河道、泥沙、地质、地貌及环境等学科相关研究单位和水利、航运、城市与环境等规划、技术管理部门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由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专家指导组、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组织编写,系统总结了江西省2020年防汛抢险工作中各类险情处置典型案例以及新技术应用。全书共5章,包括绪论、堤防险情抢护案例、水工建筑物险情抢护案例、堵口案例、新技术应用等,介绍了各种险情的成因、抢护原则和抢护方法以及新技术应用情况,内容全面、通俗易懂,有很强的实用性,是防汛抢险人员难得的学习培训资料,对防汛抢险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从事防汛抢险工作的相关人员阅读,也可供堤防管理单位、勘测设计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等多个 发展战略交汇区,以太湖为核心的河湖水系孕育了太湖流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水安全关乎着流域的长治久安,本书较为详尽地梳理了太湖及其周边主要水系的自然历史演变过程,总结回顾了流域治水历程,梳理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治水方略,并结合当代治水实践,凝练了流域治水理念的传承与发展脉络,可为弘扬、传承流域治水历史和文化,服务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本书适用于水利系统各级从业人员、科研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有关高等院校师生以及关心太湖流域水利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参阅。
连环画是绘画的一种。指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其兴起于二十世纪初叶的上海,是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据此绘制多页生动的画幅而成,一般以线描为主,也有彩色等。 这本《灵泉洞》用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这么个故事:李冰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水利专家。他们父子俩设计建筑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虽历经几千年的风雨,至今依然发挥着防洪、灌溉等功能。在修筑这一水利工程中,李冰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注重调查研究,不畏艰难,依靠广大民众,建成了这一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丛书:侵蚀沟道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结合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道防治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道发育特征、演变规律和分布状况,客观分析了侵蚀沟道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危害和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道防治效果,在开展侵蚀沟道分级分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侵蚀沟发育特征,总结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机理和措施配置思路,重点介绍了东北黑土区8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治沟技术和10种侵蚀沟道综合开发治理模式。《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丛书:侵蚀沟道水土流失防治技术》可供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参考使用,也可作为水土保持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全书针对当前日益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问题,在梳理设计暴雨研究现状并总结作者在流域、区域和城市等三个尺度下防洪研究的基础上,从流域、区域和城市等三个尺度介绍了设计暴雨研究框架,探讨了三种空间尺度下设计暴雨计算的主要研究手段和当前较为新颖的研究技术,并主要以太湖流域作为典型流域、太湖流域内的嘉兴地区作为典型区域、上海地区以及美国某小城市流域作为典型城市等为代表,给出具体的设计暴雨应用案例。本书可为形成流域、区域和城市三个尺度相协调的设计暴雨研究框架、研究制定适应中国实际的防洪设计标准和规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防洪排涝保障体系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同时,也为新形势下从流域、区域和城市各层面做好防洪减灾的顶层设计以及加强雨洪资源安全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本书可供从事防洪规划、设计、运
全书共分为10章。章为绪论,简要介绍项目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分析了外山洪监测与预警预测技术研究进展。第2章介绍中小河流山洪灾害防治区水文站网布设的技术原则和技术指标。第3章介绍山洪预警指标的确定方法和应用实例。第4章介绍降水空间分布和流域蒸散发估算技术-第5章介绍数字高程模型生成数字流域技术。第6章介绍以水文学理沦为基础的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建立了以XIN3GRID为基础的山洪预报模型。第7章介绍了基于水文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建立了基于CBHM的山洪预报模型。第8章介绍基于地貌单位线的山洪经验预报方法及其应用成果。第9章介绍中小河流山洪预警预报原型的结构、功能、接口、数据库以及关键技术。0章总结了项目研究的主要结论,提出了有关建议。本书可供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工程、气象科学、环境科学、土地管理等学
《潮汐河口河床演变与治理(精)》由熊绍隆编著,根据国内外26条河口资料,以影响河口形态及其演变的最重要且相互独立的因素,即径、潮流比值α和径、潮流含沙量比值β的合理组合αβ1/2作为分类指标,将潮汐河口分为河口湾型、过渡型和三角洲型三大类(其中Ⅱ、Ⅲ类又各分为三个亚类),较好地归纳出不同类型河口的形成条件和河床演变的主要特征。接着运用典型实例,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类型河口水沙运动和河床演变特性,概述其治理实践,并据以综合分析了潮汐河口开发治理的共同原则和各类河口的治理关键与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