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治河方略探讨 ,张含英,黄河水利出版社 【新华正版书籍】 作者 张含英 原价 ¥32.00 出版社 黄河水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11-01
本书系“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之“多沙粗沙区水沙变化原因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专题研究成果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多沙粗沙区自然环境特征及社会经济概况;重点支流无定河、黄甫川、三川河、窟野河及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沙变化原因分析;2000年-2020年多沙粗沙区水沙变化趋势预测。本书可供水土保持、河流泥沙、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等方面的专业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以及有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参考。
历史时期钱塘江一系列的水利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陈雄编著的《钱塘江历史水利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阐述了水利发展的特点、主要水利工程,分析和总结了其历史的经验。《钱塘江历史水利研究》表明钱塘江流域具有悠久的水利开发治理的历史,隋唐时期以前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下游地区;隋唐时期整个流域开发治理步伐有所加快;宋元时期上中游引水和蓄水工程数量大增;明清时期海塘结构获得突破性进展,并在萧绍平原形成了统一的排灌系统。
《河之变-电视解说词》,本书主要包括:“三条黄河”工程、模型黄河、数字黄河、黄河抢先发售调水调沙、构筑千里黄河安全屏障、黄河大调水等内容。
李勇、张军主编的《河道工程施工·加固·管理与实例》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河道工程建筑材料、河道管理基本知识、河道堤防工程施工技术、河道堤防加固技术、河道病害工程维护技术、河道堤防抢险实用技术、堤防护岸工程的技术措施、河道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河道特殊河段的治理方法、河道堤防工程的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并以典型的河道维修工程,介绍了河道在治理方面的工作。《河道工程施工·加固·管理与实例》是在学习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编写而成,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河道工程施工·加固·管理与实例》内容丰富、技术先进、通俗易懂,既可供水利建筑、河道管理及环境、经济、社会等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也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高等院校的师生的辅助教材和参考书。
本书是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见多年混凝土坝施工、设计,10多年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安排进度的经验,以三峡大坝采用塔带机、门塔机和缆索式起重机三类机械施工为实例,在由既精通混凝土坝施工、设计,又熟悉计算机程序编制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发的混凝土坝施工实时动态仿真系统的基础上编写的。全书分混凝土坝施工与计算机仿真、大坝施工仿真系统组成、仿真原理与仿真方法、工程进度表达、图形直观表示和实例共六章。较全面地介绍了混凝土坝施工特点和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可用于不同混凝土品种(常规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不同施工机械(门塔机、缆机、皮带机或它们的组合)的混凝土坝施工实时的、动态的仿真。 本书主要供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土木工程、计算机等有关专业部门和高
本书借鉴世界各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实践成果,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综合运用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社会学、水利工程学和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与方法,详细论述流域综合管理的内涵和管理内容、客观规律、基本原则、组织结构形式和主要运作机制,同时以江西山江湖工程作为案例进行具体说明。结合山江湖工程实践,从理论上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与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大湖区控制血吸虫病等四个专题的科学理论、内在规律、基本方法和具体措施。理论研究、数量分析和案例剖析有机结合是本书的特色。 本书适合于从事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环境保护、区域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科研人员、管理工作者和大学师生阅读。
本书在充分吸收其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的实际情况编写而成 。从气象、水情及预报,水利工程基础知识,防汛组织和灾害统计、评估等几个方面做了较全面的探讨,为更好地掌握《堤防工程防汛抢险》和《河道整治工程与建筑物工程防汛抢险》做好铺垫。同时力求打造成为青年水利工作者、防汛队伍技术培训、业务学习的教科书。
本书以黄河防汛抢险技术为主,并吸收了各大江河的技术与经验,在总结传统技术的同时,对抢险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具以及机械化抢险队伍组 建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全书共分十三章,主要内容有洪水与灾害,防汛组织工作缺席,防汛抢险料物及工具设备,工程地质与土工合成材料应用准则,防汛机动抢险组建与管理,险情巡视与监测检查,堤防,河道整治工程、穿堤建筑物及凌汛等各类险情抢护原则和方法,堤防堵口技术,以及防汛抢险新技术试验研究等。
世纪之交的20年(1990—2010年),长江河口恰逢浦东开发开放,上海建成经济、金融、贸易、航运4个中心新一轮发展时期所带来的机遇。一系列大型工程拔地而起,浦东国际机场兴建在海堤之外的潮滩上,深水航道在河口拦门沙从-7m向着-12.5 m水深切进,一系列的促淤造地工程,使上海陆地圈围从 3 m以上高程(吴淞)下降到零米,甚至是-2 m高程,城市给水从黄浦江推向水质优良的长江口,在河口的江心正在兴建面积达到60余km2的青草沙水库。沿江岸线布满了企业的码头,人类驱动力在河口地区平面形态的改造必然也使得河口动力场也带来相应的改变。随着龙头开发,带动中西部长江沿岸城市乃至于整个长江流域社会经济进入新一轮发展的新阶段,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农业的发展既对长江水资源需求飞跃地增求,与此同时也增加了污染物质通过长江排向河口的
本书以基于知识的现代创新理论为基础,阐述了知识、知识工程与创新的关系,论述了知识工程如何继承和发展了知识管理和传统的知识工程(专家系统)的基本要义,并且进一步发展成为适合于制造业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的现代知识工程,阐述了知识工程的定义、意义、内涵、实施方法学、实施案例等。本书具有理论创新、知识工程软件创新、案例新颖、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本书面向所有“知识工作者”——对技术创新、知识工程和知识管理有兴趣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企业高层领导、普通职员),咨询人员,教师,高等院校的研究生等,也适用于一般的读者群体。
续修《河南黄河志》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是河南黄河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自2002年正式启动以来,河南黄河河务局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河南黄河志编纂委员会,设立了史志年鉴编纂办公室,抽调专人从事该项工作,二于2008年圆满完成了《河南黄河志》(1984~2003)的编纂出版任务。 本届修志是继l986年部《河南黄河志》刊行出版后开展的第二届《河南黄河志》续修工作。志书上限为1984年,下限一般截至2003年(个别部分稍有前展或后延),前后20年时间。这20年也是河南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续志内容包括三部分:续载、复载、补遗。续载是主体。复载部分,如名胜古迹、旅游资源等在上届志书的基础上有所补充。补遗,是对上届志书缺失内容进行适当的增补,时限与本书规定略有不同。 《河南黄河志》(1984~2003)的篇
经过历史上长期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规模的探索与实践,黄河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黄河毕竟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许多自然规律至今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目前仍存在洪水威胁、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重大问题。面对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黄河治理的形势与任务,应大力推进“三条黄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治河体系的建设。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对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和领导人,尤其是周恩来、李先念、江泽民等的治水思想和实践作了细致的探究;二、对新中国治水史的若干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探讨;三、探讨了新中国治理黄河、长江历程中作出卓越贡献的王化云和陶述曾的治水人生。书稿追溯与考察中共领导治水事业的历史,系统深入地总结历史经验,汲取教训,鉴往知今。
本书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在长江三峡、葛洲坝两大水利枢纽工程大江截流及围堰设计、施工、运行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外已建水利水电工程截流围堰以及在河道流水中直接修筑土石坝设计、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全面介绍有关设计施工方案比选、设计计算、科学试验、原型监测及施工技术措施等内容。 本书内容全面系统、实例丰富、资料翔实,特别适合于从事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及工程项目业主单位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是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科研人员、教师及研究生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