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导论》由在世界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享有极高声誉的三位专家John Glasson、Riki Therivel和Andrew Chadwick著写,书中很多新理念值得我国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人士借鉴,具有全面系统、结构清晰和深入浅出的特点。书中系统阐述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和进程、实施程序、实践及远景;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书中还介绍了典型环境影响评价的案例,比较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讨论了战略环境评价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导论》可作为环境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使用,还可作为环境评价、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技术人员的实践指导用书, 并可供政府机构管理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以不同时代的主要人物、天人关系、宇宙观念、家园意识、人居环境建设、环境美的鉴赏和体验等主要问题为线索,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明代、清代六个历史阶段进行分述,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发生和发展历程,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环境美学的基本内容和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明确了中国古代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以寄寓家国情怀、构建和谐自然的天人关系为目标的环境美学思想特色,同时结合城市、乡村、园林、建筑等实物遗存或考古发掘资料,对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审美意识进行了具体的解读。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中国篇》围绕零饥饿(SDG 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 6)、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 11)、气候行动(SDG 13)、水下生物(SDG 14)和陆地生物(SDG 15)6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所开展的42个案例研究、指标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估,展示了中国和典型地区两个尺度在数据、方法模型和决策支持方面对相关SDGs及其指标进行的研究和监测评估成果,包括41套数据产品、21种方法模型和30个决策支持结果。这些案例展现了中国利用科技创新推动落实联合国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的探索和实践,充分揭示了地球大数据技术对监测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开拓了在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框架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方法支撑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落实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各国加强 2030年可持续发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特性、行为、效应及其控制技术原理和方法的学科。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化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规模、国家目标和国际影响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已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科学的主流与核心组成部分。本书邀请我国环境化学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撰稿。作者队伍中包括了30多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和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且所有作者均是在环境化学一线从事相关研究工作并具有深刻见解的专家,他们的论述能够反映和代表我国目前环境化学领域的工作特色和主流发展趋势。
《环境政策分析》(第二版)基于*版的框架进行了大量补充和更新。第1章环境政策分析导论对存在问题部分做了更新和补充;第2章环境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涵盖了我国环境政策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并进一步细化了理论的应用和分析;第3章增加了大量已有成熟的环境政策手段;第4章仍然是给出了环境政策分析的一般模式和环境政策评估的一般模式,也简要分析了我国的环境法规体系;第5章以一般模式为基本框架,分析了空气污染防治政策,大大增加了美国空气质量管理政策的内容,便于读者详细和深入理解我国空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发展趋势;第6章水污染防治政策分析增加了美国地表水质管理的知识,给出了我国水污染防治政策的一般框架和基本知识体系;第7章分析了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管理政策;第8章全面系统分析了生活垃圾管理政策,提出了基于源头分类
本书为 畜禽粪污微生物治理及其资源化利用丛书 的一个分册,全书共分为九章,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为主线,主要介绍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养殖废弃物微生物发酵床资源化技术、农业废弃物膜发酵资源化技术、养殖废弃物异位发酵床资源化技术、养殖废弃物好氧发酵罐资源化技术、养殖废弃物生物肥药堆肥发酵资源化技术、养殖废弃物食用菌培养基质资源化技术、养殖废弃物生物基质资源化技术、微生物菌肥自动化生产线等内容。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性和针对性,可供环境工程、畜禽养殖、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微生物菌剂及微生物行业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农业工程、微生物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本书为 畜禽粪污微生物治理及其资源化利用丛书 的一个分册,全书共八章,以畜禽粪污降解、益生菌等相关微生物菌种研究与利用为主线,主要介绍了畜禽粪污微生物治理的范畴,粪污降解菌的功能、资源研究进展;畜禽粪污降解菌资源采集、鉴定、区域生态分布及多样性、管理;中国西部嗜碱芽胞杆菌、福建近海滩涂沉积物微生物、台湾省和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芽胞杆菌等资源情况;畜禽粪污降解菌的生长特性、混合培养生长竞争、混合培养温度响应特征,以及产酶菌株的筛选及其酶学特性;畜禽粪污微生物降解色谱分析方法,畜禽粪污降解菌猪粪发酵行为的色谱分析,难降解有机物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作用机理、代谢途径等;异养硝化细菌的研究进展、分离鉴定、多态性、脱氮性能和产品包被技术;饲用益生菌的研究进展、筛选、免疫抗病特性、菌剂保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旨在全面阐述和评估十年来全国生态系统类型分布与格局、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编制中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国家报告。本书通过深入分析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及其胁迫驱动因素,揭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未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对推进国家“天地一体化”生态监管体系建设,形成国家开展宏观生态环境管理所必需的技术能力体系、定期开展生态监测评估的制度体系等提供依据,提高国家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本书以2000年为基准年,2005为参照年,2010年为现状年,分别从全国、区域、省域三个尺度展开调查与评估。基于卫星遥感和地面核查/调查数据,结合全国生态环境遥感野外核查和地面调查结果,开展全国生态系统分布、格局、质量、服务功能、胁迫
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对 河北省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项目 2012年至2018年工作成果的总结。在对河北省地下水环境条件和 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评估 的方法进行系统介绍的基础上,分别以典型的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水源地补给区、危险废物处置场、矿山开采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高尔夫球场、工业污染源、垃圾填埋场等水源地和污染源为例,对地下水污染状况综合评估、地下水脆弱性评估、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估和修复(防控)的方法进行了系统介绍,并以试点地区为例介绍了地下水污染区划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后提出了一系列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
资源与环境科学为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理论、方法和技术。《中国资源与环境科学2035发展战略》系统阐述了该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发展现状与发展态势、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论述了水循环与水资源、土壤与土地科学、油气与煤化石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生态系统科学、环境科学与技术、区域可持续发 展、自然灾害风险、遥感与地理信息等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发展战略, 提出了推动中国资源与环境科学发展的资助机制与政策建议。
《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研究与实践》通过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定位观测和数学模型计算等研究手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梳理了多年来在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分析了降雨、土壤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介绍了主要的水土流失监测方法和监测技术,针对坡耕地、果园、马尾松林、崩岗、稀土矿迹地、鄱阳湖滨湖沙地、堤防边坡的不同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技术,并对各类水土保持技术的示范推广情况进行了介绍,对典型区域的水土流失防治效益进行了评估。
本书分为学科发展战略和学科基础两部分,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环境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该学科的发展态势,并结合我国国情,从战略布局的高度,尝试提出了该学科基础理论突破的方向,优化了该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本书形成了环境地球科学学科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构架,探索了未来环境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目标和优先发展领域,并提出了实现途径和政策措施,阐述了该学科在解决当前和今后发展过程中面临重大地球环境问题时,如何更好地发挥基础理论和科技支撑作用,这对该学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再读苏南:苏州工业园区二十年发展述要》讲述了苏州工业园区这二十年的发展的经验,是全球化挑战下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一个缩影。作者董筱丹把对园区发展过程研究纳入到外的重大变化之中做相关性分析,以更为广阔历史的和国际的视角来归纳园区经验。《再读苏南:苏州工业园区二十年发展述要》是园区管委会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做20年总结的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