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心,这次大地震所反映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精神与生命关怀感动了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现代自然灾害的发生再也不是单纯的自然性破坏事件,人类社会对待自然的生态和谐、对于灾害的有效预防、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灾后积极的人道关怀与恢复补助对灾害的破坏作用都将起到积极防御的效果。灾害中所生发的抗灾精神使人们的伦理责任、道德意识再度经历洗礼,从灾害中伦理道德的框架下重新审视自己。本书作为一部研究灾害伦理学的理论性著作,通过对于现代灾害特点的研究系统地论述了灾害中所体现的伦理道德关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结合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发生的感人至深的道德事迹,对于灾害中所出现的逃生、无罪免责、心理损害与伦理创伤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了相
《防灾减灾\\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理论方法研究丛书·自然灾害与贫困:国际经验及案例》综合论述了国际倡导的“灾害管理”理念,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开展灾害管理中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安排、先进科技减灾知识的应用和传播、社区参与机制等方面经验进行了全面系统介绍,并从减灾减贫实践的角度,重点对七个亚洲灾害频发国家在应对灾害与减贫中采取的措施、方法及取得的经验教训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防灾减灾\\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理论方法研究丛书·自然灾害与贫困:国际经验及案例》对相关领域的实践者、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有所启发。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组织出版“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是一件有多方面意义的举措。我们,作为中国经济史研究者之一,闻之无不倍感鼓舞。经济史学既是经济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历史学的基础学科,所以经济史学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学和历史学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史曾是国人关注的研究领域。在确定中国社会性质的中国社会史论战和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中,经济史的研究成果就曾起过重要作用。多少仁人志士在寻找救国道路时曾受到这些研究成果的启发,而站得更高,并在观察革命的根本问题时,能从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角度去反思、去剖析,准确地把握国情,科学地作出判断。所以,要知道中国何去何从,就离不开中国经济史研究,过去如此,今后也是如此,事之必然也。
本书是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创建最早(2008年6月)、坚守时间最长(三年)的中山大学一香港理工大学映秀社工站在灾区所做灾害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专业诠释。本书指出,根据灾后不同阶段的社会政治处境,灾害社会工作的角色定位应该从“紧急救助”转向“社区重建”。 “5.12"汶川大地震后,面对灾区民众“生计归零”的现实,社工的迫切使命应该是推动社区可持续生计(城乡合作等)和民众自助与互助,以践行社工“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理念。本书是部将行动研究与社工本土情境有机结合的著作,对外灾害社会工作,乃至中国社会王作专业的本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数据青藏高原东部地震地质灾害成灾背景》在综合研究前人资料和大量野外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以图件和照片为主的形式,以写实的手法展示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形急变带地震地质灾害及其成灾背景方面的成果。主要包括:区域地震地质背景、龙门山及邻近构造带典型活动断裂特征、“5·12”汶川地震和“4·14”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特征、近年来强烈地震诱发的典型地质灾害特征等,是探索青藏高原东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耦合成灾机理以及活动构造带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的手学术资料。
《数据青藏高原东部地震地质灾害成灾背景》在综合研究前人资料和大量野外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以图件和照片为主的形式,以写实的手法展示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形急变带地震地质灾害及其成灾背景方面的成果。主要包括:区域地震地质背景、龙门山及邻近构造带典型活动断裂特征、“5·12”汶川地震和“4·14”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特征、近年来强烈地震诱发的典型地质灾害特征等,是探索青藏高原东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耦合成灾机理以及活动构造带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的手学术资料。
《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史料新编》系以1983年编撰出版的,列入台湾“国家科学委员会”《防灾科技研究报告》72-1。台湾自然灾害的仪器观察资料,从日本殖民统治以后才有的,至今不过百年。这份自然灾害史料将分析研究资料上溯到17世纪中叶,延伸了二百多年,更有利于掌握自然灾害的规律。《清代台湾天然灾害史料汇编》为底本,增补最近二十余年来开放及出版之相关档案与史料。书中所收台湾自然灾害之资料,主要针对自然灾害对发生地居民所产生影响方面的文献。 《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史料新编》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防灾减灾\\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理论方法研究丛书·自然灾害与贫困:国际经验及案例》综合论述了国际倡导的“灾害管理”理念,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开展灾害管理中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安排、先进科技减灾知识的应用和传播、社区参与机制等方面经验进行了全面系统介绍,并从减灾减贫实践的角度,重点对七个亚洲灾害频发国家在应对灾害与减贫中采取的措施、方法及取得的经验教训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防灾减灾\\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理论方法研究丛书·自然灾害与贫困:国际经验及案例》对相关领域的实践者、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有所启发。
本书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部分研究成果,丛书之一,重点对综合风险研究的国内外进展与发展趋向、综合风险分类体系与标准、综合风险评价模型体系、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综合风险防范之救助保障体系与保险体系,以及诸如全球气候变化、能源与水资源保障、食物与生态安全等风险的诊断、评价与防范措施等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本书可供灾害科学、风险管理、应急技术、防灾减灾、保险、生态、能源、农业等领域的政府公务人员、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的师生等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教材。
《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史料新编》系以1983年编撰出版的,列入台湾“国家科学委员会”《防灾科技研究报告》72-1。台湾自然灾害的仪器观察资料,从日本殖民统治以后才有的,至今不过百年。这份自然灾害史料将分析研究资料上溯到17世纪中叶,延伸了二百多年,更有利于掌握自然灾害的规律。《清代台湾天然灾害史料汇编》为底本,增补最近二十余年来开放及出版之相关档案与史料。书中所收台湾自然灾害之资料,主要针对自然灾害对发生地居民所产生影响方面的文献。 《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史料新编》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中国灾害通史·秦汉卷》主要介绍了我国秦汉时期(公元前221~ 220年)各种自然灾害状况及与之相关的灾害思想和救灾措施。本卷共分六章。章导论,主要介绍了当前学术界有关 秦汉灾害史的研究状况和本书的构想;第二章介绍了秦汉时期水、旱、蝗、震、疫、风、雹、寒、火等各种灾害时空分布状况及其防救措施;第三章介绍了秦汉时期灾害发生的总体特征及成因;第四章介绍了秦汉时期流行的几种灾害思想;第五章介绍了秦汉 时期的灾害防救措施;第六章介绍了秦汉时期的救灾体制,包括 相关政府机构及其运行、监督制度。本卷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秦汉时期灾害史料进行了重新分析、整理和统计,尤其是对灾害思想、救灾措施、救灾体制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对相关研究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章意在为《中国灾害通史·元代卷》找到一种历史哲学,这样有益于部分爱做思考的读者阅读和思考。这一历史哲学的主旨不同于现代流行的历史哲学,它直接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汲取营养,用纯粹中国思维方式来看待灾害史和历史,以此彰显灾害史的意义。第二章意在解释灾害的发生原因和机制,同时也是为了勾勒出我们历史哲学的历史本体。笔者认为所有的自然灾害共有一个发生环境,这一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共同组成。因此灾害是一个人与自然交往的结果,带有必然性,与灾害斗争不如顺应自然。在和平时期,人类面临的困难更多来自自然灾害,因此一个国家应该有和平时期的救灾战略和救灾体制。历代王朝往往因为缺乏合理的救灾战略和救灾体制,加速了灭亡,足以彰显灾害对元代乃至整个历史的作用。或者换个角度,与章一起,让人们看
本书章意在为《中国灾害通史·元代卷》找到一种历史哲学,这样有益于部分爱做思考的读者阅读和思考。这一历史哲学的主旨不同于现代流行的历史哲学,它直接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汲取营养,用纯粹中国思维方式来看待灾害史和历史,以此彰显灾害史的意义。第二章意在解释灾害的发生原因和机制,同时也是为了勾勒出我们历史哲学的历史本体。笔者认为所有的自然灾害共有一个发生环境,这一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共同组成。因此灾害是一个人与自然交往的结果,带有必然性,与灾害斗争不如顺应自然。在和平时期,人类面临的困难更多来自自然灾害,因此一个国家应该有和平时期的救灾战略和救灾体制。历代王朝往往因为缺乏合理的救灾战略和救灾体制,加速了灭亡,足以彰显灾害对元代乃至整个历史的作用。或者换个角度,与章一起,让人们看
本书是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创建最早(2008年6月)、坚守时间最长(三年)的中山大学一香港理工大学映秀社工站在灾区所做灾害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专业诠释。本书指出,根据灾后不同阶段的社会政治处境,灾害社会工作的角色定位应该从“紧急救助”转向“社区重建”。 “5.12"汶川大地震后,面对灾区民众“生计归零”的现实,社工的迫切使命应该是推动社区可持续生计(城乡合作等)和民众自助与互助,以践行社工“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理念。本书是国内部将行动研究与社工本土情境有机结合的著作,对国内外灾害社会工作,乃至中国社会王作专业的本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书是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创建最早(2008年6月)、坚守时间最长(三年)的中山大学一香港理工大学映秀社工站在灾区所做灾害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专业诠释。本书指出,根据灾后不同阶段的社会政治处境,灾害社会工作的角色定位应该从“紧急救助”转向“社区重建”。 “5.12"汶川大地震后,面对灾区民众“生计归零”的现实,社工的迫切使命应该是推动社区可持续生计(城乡合作等)和民众自助与互助,以践行社工“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理念。本书是国内部将行动研究与社工本土情境有机结合的著作,对国内外灾害社会工作,乃至中国社会王作专业的本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