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机动车排放模型技术方法与应用(精)》编 著者贺克斌、霍红、王岐东、姚志良。 《道路机动车排放模型技术方法与应用(精)》针 对道路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发展 动态,探讨了控制技术、行驶工况、交通流特征等因 素影响机动车排放的作用机制及定量表征方法;论述 了基于实验室测试、在路测试、现场调查和模型模拟 等分析手段解析关键参数与排放之间定量关系的数学 和物理建模技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分析层面总 结并比较了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技术和排放清单建立 方法的特点和应用优势;应用各模型技术方法定量分 析了全国、区域和城市多种尺度和分辨率的机动车污 染物排放特征。 本书可供科研院所及环境管理部门从事机动车污 染物排放模拟和控制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 院校环境工程、环境规划等
本书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体系效能评估与优化的概念、方法与应用三个方面,针对复杂系统面向任务的系统效能评估与优化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基于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评估与优化的基本分析流程,重点从指标体系构建与选择到指标建模、系统效能与体系效能评估,从灵敏度分析到体系贡献度分析与体系评估优化等方面进行介绍。本书可供从事武器装备试验与评估的科技人员、军队各级机关以及科研单位人员进行系统分析和决策时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本书系统梳理凝练了水专项“十一五”主要成果,提出了水污染防治单项技术和集成技术的技术就绪度评价方法,建立了水专项技术评估与集成方法,并对洱海56项技术进行了评估分析。围绕污染源系统治理技术、水体修复技术两大技术系统,基本构建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围绕着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技术、全过程饮用水安全监管技术两大技术系统,基本构建形成了全流程、多层级的饮用水安全保障监管技术体系;集成形成了水环境管理、总量控制、风险管理和政策保障技术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
民国的“初版书”或称“初版本”,体现了民国时期中国新文化的兴起与前行的创作倾向,表现了出版者选题的与时俱进。 民国的某一时段出现了春秋战国以后的又一次百家争鸣的盛况,这使得社会的各种思想、思潮、主义、主张、学科、学术等等得以充分地著书立说并传播。那时的许多初版书是中国现代学科和学术的开山之作,乃至今天仍是中国学科和学术发展的基本命题。重温那一时期的初版书,对应现时相关的研究与探讨,真是会有许多联想和启示。再现初版书的意义在于温故而知新。
本书是一部关于电子垃圾污染区域土壤、水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生物修复技术及其原理研究的著作。在简单介绍了电子垃圾污染环境现状及危害、水/土环境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原理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十多年来对电子垃圾拆解区水体、底泥及土壤中的多溴联苯醚、多环芳烃等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对重金属的生物吸附,以及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生物修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有效控制与修复电子垃圾拆解区域水体与土壤的严重污染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手段。
《蓝藻水华生态防治新理论与新技术》前半部分(章至第三章)介绍了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以及蓝藻水华的类型、暴发机制及危害,比较了治理蓝藻水华的不同途径,然后从生态治理和生物操作技术角度,结合水文动力学,提出了生态治理蓝藻水华的新思路,即“生态陷阱”治理蓝藻水华。该技术利用风场、水体流场和蓝藻自身水平迁移规律,在蓝藻水华暴发的早期,识别出大面积水体蓝藻控制的关键区域(这些关键区域是蓝藻早期暴发的重点区域,相对整个水域而言,面积较小,易于实行低成本的人工控制),并在这些关键区域内利用水流流量调控结合食物链控藻方法,建立了蓝藻、滤食鱼类、底栖动物三者的全新动态关系模式;同时发展出水体浊度调控技术.充分发挥了滤食鱼类形成泥质含藻粪便的作用,使大量蓝藻随之沉至库底而不致再度*扩散,并被底
细颗粒物(PM2.5)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空气质量的*主要的污染物指标。本书梳理国内外PM2.5污染控制的主要措施,分析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以及污染物跨界传输对PM2.5污染的影响,探讨我国以控制PM2.5污染为目标,需要着力建设的政策机制,以及控制PM2.5污染的中长期路线图。本书以自然科学分析入手,落脚于政策机制设计,综合大气科学、流行病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涉及面较广。
《中国地膜覆盖及残留污染防控》分为六章。**章介绍了地膜覆盖的起源和作用机制、地膜覆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用现状和趋势。第_章重点介绍曲北绿洲农业区、黄土高原旱作区、华北平原丘陵区、西南武陵山区和东北风沙干早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和地膜应用现状。第j章分作物种类介绍了地膜覆盖技术模式及特点,主要作物包括玉米、棉花、花生、烟草、马铃薯和水稻等。第四章介绍地膜残留污染防控研究调查方法、地膜残留污染特点及主要危害。第五章重点介绍了新型可降解地膜的种类及特性。第六章介绍了我国现有地膜回收机械的特点和适应性。另外,木书还有七个附件,分别介绍了可生物降解地膜评价报告、国内外相关标准及规范、有关研究成果的新闻报道,以及相关企业及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