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除尘理论与技术》共分8章,前两章介绍了在进行颗粒污染物控制的研究与应用中所的基础和气溶胶力学基础。后6章则是根据前两章所建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讨论各种除尘方法的分离机理,阐述除尘设备的性能、构造、设计和工程应用。本书既可供设计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管理部门从事环境科学工作的科研人员和工程设计人员阅读和参考,也可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材,还特别适合于作为建筑、热能、通风、空调和空气污染控制等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本书承袭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远见卓识,让我们注意到视为理所当然的美,并且敲响了迫在眉睫的环保警钟。曾获艾美奖的声音生态学家戈登·汉普顿发出警语,大自然的寂静是美国消失最快的资源,他的使命便是在这些抚慰心灵的地球声境因与日俱增的人为噪音而消失之前,完整地录制并保存这些丰富多样的声音。这部叙事优美的作品,让人想起国家公园之父约翰·缪尔(JohMuir)、普利策奖得主约翰·麦克非(JohMcPhee)、自然学者和作家彼得·马修森(PeterMatthiessen)书写自然的大作,也是典型的美国故事,驾着1964年福斯小巴从西到东横越美国大陆之旅。但汉普顿的旅程如此与众不同。他背着录音器材和测量音量的分贝计,好奇又深情地倾听大地多彩的自然之声。他与旅程中邂逅的人细说寂静,耐心倾听。抵达目的地华盛顿特区时,汉普顿已完成饶富意义
本书是环境类专业的教材,系统介绍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原理与方法。本书内容包括:化学原理,物质与能量平衡,生态系统,风险认知、评估与管理,水力学,地质与土壤资源,水质管理,水和废水处理,空气污染,固体废物工程,危险废物管理,农业与环境,噪声污染,电离辐射。本书配有大量例题,各章后附有复习重点、习题、问题讨论、补充阅读材料、参考文献等。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涉及广泛的环境问题,包含独具特色的几个章节,如地质与土壤资源、农业对环境的影响等。 注重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强调科学原理而不是具体的工程设计。 综合考虑物质平衡,并将质量平衡的概念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工具。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及生物学、化学、土壤科学等专业的教材,并供从事环境保护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恢复生态学导论(第3版)》是在《恢复生态学导论》一、二版的基础上,结合近年外恢复生态学研究与实践进展撰写而成的。 《恢复生态学导论(第3版)》基于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实践,阐述了恢复生态学概论、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退化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恢复、各类型退化生态系统(森林、草地、湿地、水体、农田、废弃矿地等)的恢复实践、生物入侵与生态恢复、全球变化与生态恢复、恢复生态学中的人文观、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恢复、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恢复、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恢复生态学导论(第3版)》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资料新颖,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较高的实践指导价值,可作为生态学、林学、农学、地学、生物学以及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政府有
本书内容涉及大气污染的各个方面,包括空气污染的危害、空气污染控制的法规和哲学、空气污染指标的测量、污染气象学、颗粒物性质及一次颗粒物控制技术、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机动车污染控制、全球气候变化、室内污染等,并突出介绍了大气污染控制的设备和工艺。本书中的许多内容是以往的大气污染控制教科书中找不到的,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工程方面的知识,也有机会学习一部分环境工作者应当掌握的科学知识,提高在“环境科学”方面的素养。 本书可作为环境专业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工程和化学工程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海啸》分为4个部分,即认识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预防,自然灾害的自救和互救,自然灾害的灾后心理自助。通过多个灾害实例,叙述了每种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洪涝、泥石流、滑坡、火灾、风灾、雪灾等的特点、成因和对人类及社会的危害;然后通过描述各灾害发生的前兆,介绍了这些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并针对各种灾害介绍了简单实用的自救及互救方法,最后对人们灾害创伤后的心理应激反应做了一定的分析,介绍了有关心理干预的常识。
当前,绿色问题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公众和政府政策关注的前沿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日益突出,天气让人们感受到的自然威力,使我们看到许多自然灾害和疾病中的人为因素。认识这些环境问题需要有跨学科、跨国界的视野,也需要更深邃的历史思考。牛津大学教授威廉·贝纳特和彼得·科阿特斯合著的这本《环境与历史》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历史的视角来探讨当前的环境困境以及人类的应对。全书内容丰富而浓缩,从狩猎、农业、森林、国家公园和环境主义发展五个部分回顾了荒野被驯化的过程,也勾勒出环保思想观念兴起与发展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