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阐述了变质岩的类型、特征、成因机制和工作方法,可归结为三部分:篇为变质岩岩石学的基础,主要介绍变质岩的基本特征、分类命名和基本概念;第二篇主要介绍变质作用类型及相应岩类的基本概念;第三篇按照等化学系列分别介绍了各变质岩类的成机制。另外,本书对洋底变质作用与蛇绿岩套岩石学、地幔岩石学,冲击变质作用,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其产物进行了专门论述;对不同化学类型岩石的变质作用,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阐述,以反映变质岩研究的新成果;书中后附有相关术语的英中文对照和视剖面的计算机模拟步骤,以方便读者查阅。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地质学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广大地学工作者,教学和科学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误差理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内容包括:绪论、误差的基本概念、误差的性质、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直接测量数据的处理、间接测量数据的处理、线性参数的二乘法处理、回归分析。各章附有习题供使用者选用。书后附有常用数据表。 本书注重理论和测量实践相结合,书中配有较多应用实例,有关术语及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的规定。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质量技术监督类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类等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供科研单位、检测/校准机构和生产单位从事计量检定、检测/校准、产品检验、精密测试、质量管理及科学实验的人员使用。
本书重点讲述了烟气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的原理、组成、使用和运行管理。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能够快速掌握烟尘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管理的方法,以适应“十一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的更高要求。 本书适于各级环境监测机构、企业环境监测部门技术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使用。
《冰冻圈科学概论》从冰冻圈科学理论框架角度系统介绍了冰冻圈科学,内容涵盖冰冻圈各要素的形成发育、演化和研究方法,以及冰冻圈与气候系统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地缘政策等热点问题。
《半监督学习》编著者张晨光、张燕。 本书是本涉及半监督学习相关理论的专著,大范围而言属于机器学习范畴。机器学习是研究如何使用机器来模拟人类学习活动的一门学科,即通过机器对过往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问。按照学习过程中是否有专家指导(有标签示例)机器学习可以分为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半监督学习。
《生态文明与生态现代化建设模式研究》以生态文明与生态现代化建设模式的内在关联为研究内容,既是在生态文明视野中、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探索中国特色生态现代化建设模式,又是在现代化建设中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试题集》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全面,包含了水和废水、酸沉降、海水、空气和废气、生物、土壤、固体废物、沉积物、噪声、振动、辐射、室内空气、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有害物质、质量管理、综合技术及自动监测等环境监测领域。 2.以当前现行有效的监测方法标准为基准,以深刻领悟标准内涵为基本原则,以提高和考查监测人员实际工作能力为目的,将技术要点作为主要内容,注重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和应用实践。 3.按照要素或对象、手段和项目进行了分类,按要素或对象设章、按类设节;整合了相同监测手段的基础知识,合并了相同内涵的监测方法,尽量减少相同内容试题的重复出现和互为答案的现象,不仅避免了交叉和重复,而且为将来实现计算机自动组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为了体现有利于学习和使用的宗旨,所有试题都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生态环境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地方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重要举措和抓手,对于推动地方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生态产品的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创新生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017-2020年,生态环境部先后命名了四批共8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些地区根据区域特色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和可推广的典型案例与经验模式。
《环境监测常用标准及导则习题集》包含水(含大气降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噪声、生态与土壤、固体废弃物、自动监测、室内环境空气监测、质量管理及环境信息及其他九个章节,共涉及92个相关标准、导则、规范、指南。《环境监测常用标准及导则习题集》以试题的形式将环境监测常用标准及导则中的难点、要点直观地呈献给读者,并采取了多种试题形式,填空、判断、选择、简答题、论述题和计算等类型一应俱全,且附有详细的答案,查找方便,是一本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学习和执行环境监测方法、规范及标准的专业书籍。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典型案例分析》介绍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概念、分类、分级以及危险化学品大气、水、土壤、环境污染事故,重金属污染环境事故、海洋溢油事故、尾矿库环境污染事故等的典型案例及其分析,还介绍了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现状和对策。 本书可供环境应急管理、应急处置技术人员、应急处置专家及相关人员借鉴和参考。
《PM2.5沙尘气溶胶和干湿沉降物的理化特征及源解析研究》以我国西部城市和环境空气背景点的大气悬浮颗粒物(TSP、PM10、PM2.5、沙尘气溶胶)、干沉降(自然降尘、沙尘暴降尘)和湿沉降(降雨、降雪)为对象开展了相关研究。全书共分18章,内容多与日常环境监测和环境科研工作相关,主要涉及我国气溶胶污染研究,兰州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溶胶污染研究,气溶胶中水溶物、金属元素、多环芳烃和高氯酸分析研究,自然降尘和沙尘暴降尘理化特征,大气降水,城市和背景点大气环境,环境空气手工与自动监测,大气微生物,大气干湿沉降物对地表洁净水体的污染研究,大气污染能见度,金属材料大气腐蚀速率,建立大气颗粒水溶性离子标准分析方法,离子色谱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等。《PM2.5沙尘气溶胶和干湿沉降物的理化特征及源解析研究》可作为环境科学、环境
本书分为总论、方法学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大部分,每章有习题。全书涵盖了环境评价学科的基本内容,包含许多新理论、新方法,如视觉影响评价、累积效应分析、环境风险评价、公众参与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等,并配以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书后附中英文名词索引,以便读者查检。作者对基本概念的叙述注意确切和深入浅出,对评价方法和技术的介绍尽量理论结合实际;内容编排上注意系统性和层次性,以利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全书,并能正确应。 本书可作为环境工程、城市规划、市政工程、环境科学与管理和其他理工科有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教材,也可作为环境保护科技和管理人员的常备参考书。
《中国东北西部沙地与沙漠化》以中国东北西部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和松嫩沙地为研究对象,依据作者50年来积累的沙地调查研究资料、实验测试分析数据和研究成果,并参考和集成前人的劳动成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东北西部沙地形成及其防治模式。《中国东北西部沙地与沙漠化》共分十三章,主要论述了东北西部沙地的分布规律、面积、类型、特征和发展趋势;以沙地沙丘古土壤为突破口,探讨了沙地古植被演替、沙漠化正、逆过程以及历史环境变迁、沙地与沙漠化成因和沙尘暴形成与发展;总结了东北西部沙地与沙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与治理模式。《中国东北西部沙地与沙漠化》内容丰富,数据翔实,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和理论性。
《生态学进展》共分10章,包括生态系统管理,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现状与趋势,恢复生态学:现状与趋势,人工湿地研究与应用,水生动物生理生态研究,水产健康安全养殖生态学,赤潮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的应用与进展,生态安全含义及其研究进展,生态经济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
《中国西北地区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1470-2008)》是2009年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项目“西北干旱事件个例库及干旱指标数据集”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中国西北地区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1470-2008)》对《中国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中的西北地区12个站点的旱涝序列进行了修订和增补,并把终止年份,从1979年推后到2008年。增加了陕西宝鸡、甘肃武都、宁夏盐池和固原、青海玉树、兴海和刚察共7个站点。图集分为3部分:部分——1470-1950共481年的历年旱涝等级分布图;第二部分1951-2008年共250个站点的年和59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图;第三部分——西北四省(区)19个站点的1470-2008共539年旱涝等级序列表。作为一本工具书,可为西北地区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业务、科研和决策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西北地区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1470-2008)》作为研究旱涝气候灾害
本书以地下水和河流中污染物的迁移输运模型为研究对象,以识别污染物迁移输运过程的模型参数为主要研究内容,首先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对一维的和二维的、整数阶的和分数阶的污染物迁移输运模型进行离散,随后分别设计了Landweber迭代、PRP共轭梯度和变步长梯度正则化三种确定性算法,系统地研究了一维的和二维的、整数阶的和分数阶的污染物迁移输运的初值重构、源项识别以及参数识别问题。 本书设计的三种确定性算法有效地识别了地下水和河流污染物迁移输运的初值、源项及参数问题,既为识别和控制地下水污染和河流污染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实现污染物迁移输运过程的识别和控制,又丰富了环境水力学反问题的求解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本书可供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
20世纪是工业文明的世纪,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随之出现的工业代谢型污染以及与工业文明相配合的资源管理模式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因此,在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过渡时就孕育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文化为价值取向,工业文明为基础,信息文明为手段,把以当代人类为中心的发展,调整到以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为中心的的发展上来,从根本上确保当代人类发展不损害后代发展的权利。《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丛书:生态安全战略》系统而清晰的让读者了解生态环境与我们的关系,并提出前瞻性的建议。
本书分为总论、方法学和环境影响评价部分,每章有习题。全书涵盖了环境评价学科的基本内容,包含许多新理论、新方法,如视觉影响评价、累积效应分析、环境风险评价、公众参与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等,并配以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书后附中英文名词索引,以便读者查检。作者对基本概念的叙述注意确切和深入浅出,对评价方法和技术的介绍尽量理论结合实际;内容编排上注意系统性和层次性,以利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全书,并能正确应。 本书可作为环境工程、城市规划、市政工程、环境科学与管理和其他理工科有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教材,也可作为环境保护科技和管理人员的常备参考书。
全书系统地介绍了废水的性质和危害;废水生物处理的原理;废水处理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脱氮除磷、厌氧生物处理等方法、污泥的处理处置;生物处理常用的设备;生物处理系统的运行和管理;生物处理工艺的初步设计;废水生物处理中微生物的研究方法等废水生化处理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并有部分主要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