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介绍了各种废水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设计计算、操作管理等。全书共分二十章,内容包括总论、预处理、混凝、沉淀与上浮、深层过滤、化学氧化还原、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其他相转移分离法、循环冷却水处理、废水生化处理理论基础、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化法、生物脱氮除磷、稳定塘和土地处理系统、废水处理后的排放和再利用、污泥处理与处置、废水处理厂设计等。 本书重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阐述,注重吸收废水处理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同时力求理论联系实际,用工程观点分析问题。 本书可供给水排水专业、水处理专业的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主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量子力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分成为四个部分。部分为前四章,主要阐述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和基本原理,这是整个量子力学的核心。其中首章取名为第0章,这是因为此章并非量子力学的内容,具有较好经典力学基础的读者完全可以跳过去。但这一章包含了一些重要的物理思想,对学习量子力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后续常要用到的Fourier理论作了物理上的诠释。接下来与传统教材的做法一样,章介绍一些近代物理实验,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矛盾。第2章则是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最终引导出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在第3章中,我们以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为出发点,以建立一个新理论为目标,结合实验和已有的理论,采用归纳的方法,以定律的形式给出新理论的基本原理。在这一过程中,尽量做到叙述清每一条原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
20世纪是工业文明的世纪,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随之出现的工业代谢型污染以及与工业文明相配合的资源管理模式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因此,在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过渡时就孕育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文化为价值取向,工业文明为基础,信息文明为手段,把以当代人类为中心的发展,调整到以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为中心的的发展上来,从根本上确保当代人类发展不损害后代发展的权利。《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丛书:生态安全战略》系统而清晰的让读者了解生态环境与我们的关系,并提出前瞻性的建议。
20世纪50年代,《辽宁植被与植被区划》全面系统地对中国东北进行植物区系和植被研究的学者,首推我国植物学家、植物生态学家、动态地植物学理论的创始人刘慎谔教授,他在著作中论述了辽宁的植物区系和地植物学的某些关键问题(1955年、1959年)。东北师范大学的竹内亮教授等对辽东凤凰山的植物区系和植被学做过专门研究,并发表了系列论文(1958年)。
本书根据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典型小流域和砚瓦川中型流域已有50多年的小流域及径流场实测资料,在分析总结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探讨了黄土高塬沟壑区的水土流失规律,对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蓄水减沙效益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Cs示踪法研究等较为先进的分析计算手段,建立了南小河沟流域土壤侵蚀空间数据库,同时对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与水土保持效益观测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可供治黄科技人员及水文、气象、环境等专业的教学、生产部门的有关人员阅读参考。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引起的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已成为当前多学科的研究热点。本书针对稻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碳效益低等生产问题,探明保护性耕作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固定的机理。全书在重点阐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明确不同耕作措施、秸秆还田量、秸秆还田方式、秸秆处理方式下稻田土壤碳氮动态、温室气体排放、有机碳组分、团聚体碳固定和碳效益的变化特征及其微生物的调控机理,提出了一系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碳效益的保护性耕作措施。 本书可供农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土壤学等学科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及科研人员阅读。
《城市内河生态修复的意愿价值评估法实证研究》系统梳理了意愿价值评估法的经济学理论和应用技术,在历时6年10余次问卷调查基础上,深入研究了长三角地区4个重点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居民支付意愿及总价值,重点从支付意愿的中国特殊影响因素、问卷内容依赖性、区域间效益转移、时间稳定性、诱导技术差异和测度指标差异等进行了意愿价值评估法的有效性及可靠性研究。《城市内河生态修复的意愿价值评估法实证研究》可作为生态经济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领域研究人员和学生的参考用书。
视觉测量技术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视觉测量系统的组成、理论模型和图像算法等。《视觉测量技术》分别介绍视觉测量技术的历史与发展、系统的硬件组成、图像与处理、图像分割、摄像机标定、单目视觉测量与双目视觉测量的相关技术与方法。 ???《视觉测量技术》适合从事计算机、自动化、模式识别、智能科学、人机交互技术的科技人员阅读,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污染场地土壤热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所称污染场地是指因从事生产、经营、处理、贮存有毒有害物质,堆放或处理处置潜在危险废物,以及从事矿业开采等活动造成污染,且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构成潜在风险的场地,包含场地内的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地块内的所有构筑物、设施和生物。为了推动污染场地土壤的修复,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免受土壤中污染物的危害,世界各国都在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积极修复污染场地的土壤。热处理技术具有技术成熟、处理效果好、设备自动化和集成化程度高、处理污染土壤迅速等优点,且与我国当前建设用地污染土壤需要高效、快速处理的需求较为吻合,因而在我国土壤污染防治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据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修复了402个污染场地,其中热处理技术采用占比高达35.1%。采用热处理技术修复污染场地污
本书以制造业碳生产率的趋同机制为切入点,在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分析框架下,测度了中国省域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的碳生产率,并对其时空效应下的趋同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书共七章。章是绪论,第2章介绍了制造业碳生产率趋同的理论基础,第3章讨论了中国省域制造业碳生产率的测度与评价,第4章分析了中国省域制造业碳生产率的空间差异及格局演变,第5章和第6章分别研究了中国省域制造业碳生产率的空间β趋同机制和空间条件β趋同机制,第7章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厌氧生物技术原理与应用》是作者在长期从事厌氧生物技术工作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多年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外该领域的技术进展编写而成。《厌氧生物技术原理与应用》立足于污染物处理和废弃物资源化两个核心点,围绕微生物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实例,着重阐述废水(物)处理厌氧生物技术和有机废液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全书共分11章,主要介绍了环境生物技术的特性及内容、厌氧处理生物技术的一般原理、传统厌氧处理生物技术、升流式厌氧污泥床生物处理技术、两相厌氧废水处理生物技术、硫酸盐废水厌氧处理生物技术、第三代废水厌氧处理生物技术、废水中营养物质去除的厌氧生物技术、固体废物处理(置)的厌氧生物技、有机废液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厌氧生物技术;同时,为补充内容,书后还附录了厌氧细菌分离鉴定方法和厌氧实验
本书是一部烟气和废气排放污染物在线分析、监测方面的专著,由多位具有丰富研制和应用经验的技术人员历经四年时间精心编写而成。 全书分为14章,内容包括CEMS的基本知识与有关的标准及规范,侧重于CEMS的在线分析技术、样品处理技术、系统设计技术和应用维护经验,并介绍了部分工程实例。 本书主要读者对象为CEMS的研制、使用、维护、管理、工程设计人员和环保监管监测人员,也可供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手册》主要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供溯因、方案制定、技术选择、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指导,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城市水环境概况、治理历程、治理现状,在自然与社会叠加影响下我国城市水环境的分区及其特征,涵盖问题解析、目标构建和整治技术筛选的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并给出我国华北、东北、东南、南部、西南和西北六大地区的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及技术路线图、我国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政策。
《定量遥感应用系列:草原生态环境要素遥感定量反演及应用系统》系统地介绍草原生态环境要素的遥感定量反演方法及同化技术、草原生态环境评价和应用系统。其主要内容包括草原叶面积指数和植被生物量的定量遥感反演及数据同化技术;植被生物量及植被覆盖下土壤水分的主被动遥感协同反演技术与方法;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草原干旱指数产品算法及生产;草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基于上述草原生态环境要素反演方法及评价体系,最后介绍自主研发的软件系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应用系统”。 《定量遥感应用系列:草原生态环境要素遥感定量反演及应用系统》可供从事遥感基础研究、定量遥感反演及遥感应用系统建设的专业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
为加强对传染性固体废物感染或传染疾病的管控,实现传染性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与处置,同时为满足各级环保行政管理人员、环保企业、科研院校以及行业从业人员对传染性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用基础知识需求。《传染性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丛书》内容共分9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传染性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收集与运输、传染病及其防控,详细地总结了传染性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技术,同时精选了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以供各级读者参考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