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共十一章。章至第五章介绍测量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测量仪器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第六章、第七章介绍控制测量和地形图测绘的基本方法。第八章数字化测图,重点介绍应用全站仪和GPS及RTK进行地形点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应用数-7化测图软件CASS9·1进行地形图的编绘及地形图的分幅与输出。第九章介绍地形图的阅读与应用。第十章介绍地籍测量。第十一章介绍施212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工程测量(包括公路测量、渠道测量、管道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测量及水利工程测量等)。全书有理论,有实例,资料新颖,内容丰富,适于测绘工程、水利22_程、土木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森林资源、交通运输、环境生态类专业以及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从事工程测量的技术人
本书以五粮液核心区的生态环境遥感特征及其与五粮液白酒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从酒粮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入手,对高粱、小麦、玉米、水稻等五种酒粮进行适生分布研究,解读过去、现在、将来三个不同阶段酒粮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关系,分析生态环境对酒粮适生分布分影响及其变化规律;分析核心区主要生态影响因子及其特征,从水体、城镇扩展、植被变化三个维度进行动态监测并分析其特征和发展趋势;综合湿度、热度、绿度、干度因子,构建核心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模型,对核心区近30年来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为五粮液核心区产业发展布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信息支撑。
本书为学术专著。川西高寒湿地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区,地形地貌和天气系统对卫星遥感成像特性产生重要影响;地区水热条件时空分异显著,高寒湿地植被生态系统生长季短,导致可以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监测的 遥感窗口期少;多源遥感是进行高寒湿地研究的重要数据源,而利用传统模式进行多源遥感集成、高寒湿地信息提取和时空变化监测时效性较低。本书针对川西高寒湿地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和省域尺度上多源遥感集成、分析模式的限制,开展川西高寒湿地多源遥感监测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为川西高寒湿地生态保护和湿地资源科学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原理和方法》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的科学内涵,对风险度的表达式和风险评估模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接着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识别,确定产生自然灾害的临界条件,介绍如何构建承灾体脆弱性曲线,然后根据自然灾害强度和影响范围的预报,评估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承灾体数量和价值量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原理和方法》还证明了无论是科学性还是防灾的实用性,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实际上是致灾临界条件发生概率或某一概率致灾临界条件的地理分布。书中根据阐述的原理和方法,给出了一些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的案例,可供从事气象、农业、水利工作的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以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为视角,对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碎片化、个案化和区域化现状进行剖析,并从规则适用、基本要素和实施机制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就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球化进行展望和预判。
为进一步规范全国环境监测业务技术培训工作,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监测司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制一套涵盖环境监测业务管理和各专业技术领域的重量培训教材即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该书是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
《内蒙古苏贝淖湖泊沉积记录与环境演变》选择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毛乌素沙漠地区的苏贝淖及其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考察,在湖区剖面采集沉积物样品,利用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及光释光测年法测定沉积物样品的年龄,由此建立相对可靠的剖面年代序列框架;同时结合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元素、有机质及碳酸盐五大指标的综合分析,重建苏贝淖流域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序列。研究成果对深入研究和理解该地区气候环境的演变过程和机制以及区域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苏贝淖湖泊沉积记录与环境演变》可供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阅读和参考。
本书以“监测质量”为主题,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主线,以构建优选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为目标,从知识创新的角度对环境监测大系统、多要素、全过程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提出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理论、方法、
本书以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管理为研究对象,从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管理的理论入手,先对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以及经济管理的一般性理论进行概述,接着介绍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与经济形态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分别对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经济管理理论、生态文明经济管理框架与运行系统、生态文明经济管理制度创新与机制整合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然后从规划路径、产业路径以及空间路径等方面对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的路径进行阐述。
铀矿山土壤放射性污染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威胁,化学修复是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主要技术及工程手段。放射性污染相比一般重金属的特殊性、铀矿山周边土壤污染的复杂性、化学药剂残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及较高的工程成本成为化学修复技术在铀矿山土壤修复领域大规模应用的主要瓶颈。本书系统分析了土壤铀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土壤放射性污染化学修复为研究背景,重点阐述了不同化学药剂对土壤中铀污染去除的影响,论述了采用超声强化的手段提高放射性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工艺路线,探索了联用磁性羟基磷灰石、海泡石、离子交换树脂等功能材料大幅降低化学药剂耗量,同时程度保持土壤原有物理化学性质的技术路线。本书研究内容丰富了土壤放射性污染化学修复的技术体系,实现了土壤放射性污染物快速高效去除,对微量化学药剂联用功能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