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的古建筑趣味知识这里都有 寻迹沉淀岁月,感受古人匠心智慧,领略中式很好审美 愿被忽视的中国古建筑被更多人看到
一本聚焦热门话题、热门行业的实力之作,完整呈现芯片发明和发展的60多年历程。 全书完整呈现了芯片发明与发展的历程,从支撑芯片产业发展的量子力学讲起,逐渐发展到半导体物理学,进而催生了半导体器件,这些器件又由简到繁,像一颗发芽的种子,演化出了双级型晶体管、MOS场效晶体管、光电二级管等,并由此集成构造出了模拟芯片(通信和传感器芯片等)、数字芯片(CPU、存储器、FPGA等)和光电芯片等。蕞后,本书还展示了芯片设计方法和制造方法由手工到自动的发展过程,并指出了芯片未来面对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路径。可以说,了解芯片,有这一本书就够了。 芯片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与叛逆史——详细讲述一群叛逆者突破传统、不断创新的故事。 作者以芯片诞生和发展为主线,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杂志、书籍或新闻报道的庞杂信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96—2021·代替DL/T 596-1996):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规定了运行中交流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的项目、周期、判据和方法等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96—2021·代替DL/T 596-1996):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适用于750kV及以下的交流电力设备。
本书全景式展现了芯片行业关键的几十年发展历程,以详细的数据分析和严谨的史实考证为基础,以台积电、联华电子、三星、英特尔等关键企业的发展为线索,铺陈出整个行业的发展脉络。其中,以颇具代表性的中国经验台积电为主轴,展示了其如何从半导体产业基础相当薄弱的中国台湾,通过开创晶圆代工商业模式,不断抓住行业衰退和技术迭代的机会,进行大规模的资本开支和研发投入,逐步甩开联华电子、击败三星电子和赶超英特尔,取得全球芯片制造技术领先的地位,成长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公司”之一。如今,中美之间的贸易、科技冲突频发,其发展路径,亦是中国芯片、中国制造,甚至全球科技产业的一个缩影。本书对于中国大陆如何发展自己的芯片制造业、追赶世界半导体领先技术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书为“乌有园”系列的第三辑。“乌有园”系列出版物关注国内在传统设计语言之现代转化方面的积极探索,涵盖理论与实践(包括实验性作品)两个方面,内容以建筑为主,也关注造型艺术、绘画、文学等相关领域的近期新进展。由金秋野和王欣轮流担任学术主持,采取约稿方式,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撰文。本辑关注“观想与兴造”,除了延续前两辑已有的研究、作品、教学、视野等栏目外,内容上新增了一个研究斯里兰卡建筑大师杰弗里`巴瓦的专题,包含金秋野、董豫赣等人的四篇文章。
本书着重阐述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应用技术。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阐述作为继电保护硬件系统的几种主要继电器的作用原理、分析方法和整定原则。第三~七章阐述电网的相间短路的电流、电压保护,输电线路的接地保护,输电线路的距离保护、纵联保护和自动重合闸。第八~十一章阐述电力系统的主设备保护、母线保护和电动机保护。第十二章介绍直流输电和配电系统的保护与控制。在附录中介绍了继电保护装置的主要试验技术,如动态模拟试验和RTDS数字仿真试验的原理和方法,给出了GB/T 14285-2006《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关于继电保护可靠系数和灵敏系数的规定,给出了与继电保护有关的IEEE的设备代号和有关的中英文名词对照表。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专业本科教材和硕士生学位课参考书,亦可作为从
本书针对国外典型的电网大停电事故,分析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总结大停电事故的经验、教训,并根据我国电网的实际运行情况,提出对我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建议。包括2003年美加“8.14”大停电事故,2006年欧洲“11.4”大停电事故,2009~2018年巴西大停电事故,2011年日本“3.11”大停电事故,2012年印度“7.30”“7.31”大停电事故,2015年土耳其“3.31”大停电事故,2015年乌克兰“12.23”大停电事故,2016~2019年南澳大停电事故,2019年阿根廷“6.16”大停电事故,2019年英国“8.9”大停电事故,以及其他国外大停电事故。
本书紧密结合光伏电站现场的运行与维护工作,采用问答的形式对光伏电站的运行及生产管理的相关技术、案例等进行了系统性介绍。本书分10章,主要内容包括光伏电站的运维基础、运维管理、设备图解及维护巡检、设备缺陷和故障处理、安全管理和预防控制、远程运维平台、生产运行指标、能效管理与效率提升、电站性能检测与预防性试验、电站后评价等内容。
《一个长江——从雪上到海洋》是一本全方位、多角度呈现长江全流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以及人文与发展多样性的科普图书。全书以长江经流的五大地域为主线,通过严谨的逻辑结构和生动的叙事风格,从生境、生物、生活三个维度,将长江流域的116个重要地点、68个经典物种、18幅人文画卷地串联起来。既讲述了在地壳运动、气候特征的影响下长江各区域形成的独特地貌特征,描摹出不同流域壮美辽阔、险峻特别的地理景观;又展现了在一方水土之下孕育的丰富物种及人文风光。让读者品读间,便身临其境,畅游雪山草原、险隘洞涧,与鹤共舞、与兽同行,流连忘返间,依旧不忘去思考、去探索守护它们的新方法和新路径;在思想聚焦与发散之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审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学会探索、开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方式。为读者营造出一
本书以Zemax 2020作为软件平台,详细讲解了Zemax在光学设计中的使用方法与技巧,旨在帮助读者尽快掌握Zemax这一光学设计工具。 本书结合作者多年的光学设计经验,通过丰富的工程实例将Zemax的使用方法详细介绍给读者。全书共10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6章)主要讲解Zemax的基础知识,包括用户界面和系统选项设置、光学像差理论和成像质量评价、光学系统优化、系统公差分析、非序列模式下的光系统设计等;第二部分(第7~10章)讲解利用Zemax进行各种透镜和目镜的基本设计方法,并对显微镜、望远镜等目视光学系统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帮助读者尽快掌握利用Zemax进行光学设计的方法。 本书注重基础,内容翔实,突出实例讲解,既可以作为光学设计人员、科研人员等相关专业人士的工具书,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习参考书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自1961年出版以来,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整个世界范围内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雅各布斯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以充满激情的文字,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是什么使得街道安全或不安全?是什么构成了街区,它在更大的城市机体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有些街区仍然贫困,有些街区却获得新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雅各布斯具体阐释了城市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取向,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尽我们所能去理解城市的生态,这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雅各布斯的杰作是一部以人为本治理城市的蓝图。时至今日,它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宋营造法式图注》以图片结合图注的方式对《营造法式》中的主要工种——大木作加以表述,帮助读者跨越古代术语和文字的障碍,获得对宋代建筑和《营造法式》本身的认识。书稿包含36幅图。除了29幅珍贵的大木作制度图样外,还包含壕寨制度图样(2幅)、石作制度图样(5幅),都来自梁思成先生研究和解读《营造法式》一书时的图注。因教学所需,20世纪50年代曾对这套图注进行过翻印。本套图注就是以20世纪50年代印刷的图注为底本进行原版放大影印。
本书是关于乡村振兴规划建设实践方法的探索总结。在历经十年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本书深入阐释了“文化定桩”“点穴启动”“柔性规划”“细化确权”“功能注入”“适用技术”“培训跟进”“党建固基”“城乡共富”“话语构建”的“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法”十法、40个要点,并结合黄岩的实践案例给予了具体分析和生动展示。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适用于大专院校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和相关专业学生的理论学习及其规划设计课程的学习读本,同时可作为从事国土空间村庄规划、乡村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参考读物,并可作为从事乡村振兴工作的干部培训学习参考教材。
垃圾=废弃物,是我们熟悉的存在,但是我们生产的垃圾是如何处理的,未必每个人都清楚。有着丰富环境报道经验的作者,以“垃圾的下落”为关键词,以走访全国的垃圾回收、处理设施,以及非法丢弃现场写成的报告为横轴,以二十余年关注废弃物管理的历史为纵轴,全方位描绘了日本废弃物处理的画面。日本是如何执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和回收的?新型的焚烧设施安全环保吗?塑料瓶、二手商品如何在国内和海外流通?核污染物如何处理?政府、民众、地方自治体有哪些博弈?日本可以向德国学习什么……作者用大量一手资料,生动回答了这些疑问。
作为重庆历史、人文、艺术不可或缺的原创著作,《重庆近代城市建筑》在该领域的表现形式是独有的。作者历经几十年收集整理,通过建筑绘画的形式,以四百多幅精彩细腻的钢笔素描,客观与艺术化结合地再现了重庆晚清、民国,至20世纪中期建成的,城市中遗存至今的和大多已经消失了的各类经典建筑及建筑景观,演绎了山地建筑、滨水建筑的构筑,以及独一无二的山城历史面貌,并将建筑的建造背景、使用功能、艺术特点等静静陈述、娓娓道来。全书力图从建筑、文化的角度,通过画面细节的解构,将重庆人文历史的沧桑积淀铺展在读者眼前,也为那些在时间的冲蚀中淡出现代都市的山城老建筑留下了甚至专享的珍贵资料。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第二辑)精选了能够展示中国建筑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10个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系统整理和记录了这些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第二辑)每个项目一个分册。各分册根据营造技艺的特点,介绍其历史、形制、结构、做法、工序、相关文化习俗、传承等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可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供技术依据,对相关地区文化的形成给予建筑层面的诠释,旨在深化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促进传统营造技艺传承。
《拼贴城市》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著作,自面世以来,就引起了学界内的高度关注,许多著名学府将其选为教材。本书所涉足的范围很广,从经典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到现代学术、现代文学、城市建筑史等等,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宏大的人文领域场景,以此来谈论现代建筑与城市,涉及现代建筑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根源的剖析,更以大量图片对比呈现出历史上的重要城市形态。原建筑工业出版社的译文有一些问题,这次同一译者重新翻译,有把握翻译得比原来更好,应该会有很好的销量。
本书将元素周期表中的118个化学元素进行知识点切片梳理,将复杂难懂的化学元素,通过有趣的漫画展现给读者,让孩子可以轻松打开化学世界的大门。图书以化学元素周期表为序,通过300余幅精致的漫画,细致讲解出118种化学元素知识,包括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序列位置、基本信息介绍、重要化学反应方程式、生活中的应用等。另外,本书特别将这些元素在中国的前沿研究、开发、使用情况做了专门的说明,使得图书更具中国特色。
百年前的华西协合大学建筑是中国很早由西人建筑师设计的完整大学建筑。它的建筑设计者为英国建筑师荣杜易,其设计建筑开创了中西融合的“中国新建筑”的先河。华西坝老建筑是中国仅存的与美国常春藤大学宾州大学同源的贵格建筑群,也是“艺术与工艺运动”在中国的很很好的传承。本书以公谊会和公谊会建筑溯源,讲述了荣氏建筑成功的历史渊源、建筑学中的艺术与工艺运动,着重介绍了华西协合大学内的建筑布局和特色建筑。
本书在2011年出版的《活性污泥法工艺控制》一书的基础上,增加了水友普遍关心的与好氧生化处理配套的厌氧生化处理部分的内容;同时,优化整理了多年来与网友交流的经典问答,以进一步提高该书的实用性。本书共分十章,包括活性污泥法概述、物化处理系统概述、厌氧处理工艺、活性污泥法工艺控制、活性污泥性状分析法、活性污泥法运行工艺判断实例分析、活性污泥法运行故障的应对方法、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控制、活性污泥法运行工艺故障处理方法交流实例及工艺控制管理者素质提升概要。本书可供从事污水处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的在校师生参考使用。
本书是一部学术考证著作,作者以《析津志》为据,辅以实地勘测,论证北京中轴线所在。今北京城是以明清北京城为基础,明清北京城是继承元大都。它的东西轴线很清楚,就是和义门到崇仁门的轴线(即今西直门到东直门的轴线),南北轴线存在争论。原因是后者稍稍偏离几何划分的南北轴线,略向东偏。今世学者论元大都南北轴线,向分两派︰一派沿用“中心阁址”为今之鼓楼说,以元大都的几何中心点(城区四隅交叉线的中心点)作为东西南北之中,做总体挪移,把钟鼓楼挪到旧鼓楼大街,把万宁寺、中心阁、中心台挪到今钟鼓楼的位置;一派从元大都城市布局的实际出发,将主体建筑让出"二池"水域,沿丽正门到厚载门,穿万宁桥到钟鼓楼,从南到北一线排列,所谓南北轴线,既是划分东西城的轴线,也是纵贯宫城、青山(今景山)、御苑、海子桥和钟鼓楼的轴
成昆铁路是“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代表工程之一,始建于1958年;1959-1969年,成昆铁路多次停工后再复工;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竣工运营。本书基于丰富的史料揭开了成昆铁路的神秘面纱,为读者全方位呈现了成昆铁路的建设过程,展示了其建设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及光荣事迹,展现了铁路工人和铁道兵在时代背景下的大无畏精神,歌颂了他们为我国建成工业大国不惜代价、不畏牺牲、默默付出的匠人精神、铁道兵精神;阐释了成昆铁路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进一步凸显了成昆铁路蕴含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红色基因。
“城市风景线.徒步上海”系列丛书是由专业建筑师创作的有关上海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科普读物。每本书都以精心设计的特定城市徒步线路为线索,串联起一幢幢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代表着“老上海”风情的优秀近代历史建筑,内容涉及建筑风格、艺术鉴赏、背景轶事等方面。通过建筑师专业视角下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和图形描绘,还原日常庞杂景物遮挡中的建筑全貌,带领读者去尽情领略上海独特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同时,以图文对应与文后小词典的方式传授实用的建筑专业小知识。此次出版的丛书最后一本——《十里洋场外滩秀》,其涉猎范围是外滩沿线的24栋著名近代历史建筑。本系列书的读者群为广大热爱城市文化与建筑艺术的专业与非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希望漫步上海、深度体味上海城市文化的旅游观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