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总结作者多年教学科研成果及指导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积累的大量原生态素材及创新模式集合而成。本书以全彩的形似,分别详细介绍了苹果、梨树、山楂、桃、李、杏、樱桃、葡萄、猕猴桃、核桃、板栗、柿树、枣树、石榴、草莓、蓝莓、花椒、枸杞等18种落叶果树的700多种病虫害(含病害400多种、害虫300多种)的发生与为害、症状及形态诊断、发病(生)规律、防控技术等全程植保防控技术。需要说明的是,每种病虫害均配以高清图片,全书精选4800多幅高清原色图片相配应(含病害照片3200多幅、虫害照片1600多幅)。另外,本书还精心编绘了300多幅重要病虫害的防控技术模式图(病害防控图150幅、害虫防控图160多幅),使防控技术措施更加直观、一目了然,这也是病虫害防控技术的一种创新与尝试。作为当前果树栽培领域一部不可多得的大型工
《植物病理学》第5版为学生和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了现代全面的植物病害指南,并配有精美图解。它涵盖了植物病理学历史、植物病害基本概念、病害发生发展过程中环境因子的影响,以及植物病害流行学和防治方面的*进展。此外,它还详细阐述了许多由病原和非生物因子引起的重要病害。这本介绍植物病害基本概念的经典教科书是为课常教学而设训,同时各个病害的编排也适合用作实验操作的依据和基础。书中大量使用彩色图片和图表详述病理学基本概念和各种不同病害。本书语言精练清楚,编排合理,适宜学生阅读和理解。 本书适用于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专业教学研究人员,包括农学家、园艺学家、植物学家、。昆虫学家、农业顾问、农场丰、农业牛产监督员、园艺工人和林业人员等。
《广东植物图鉴》的编撰,拟分上下两册出版,共精选出广东省行政区域内的维管束植物彩色图片7000多张,含近300科,1938属,6160种(含亚种、变种),约占广东维管植物总种数的85%,其中蕨类植物54科,133属,种416;裸子植物10科,31属, 62种;被子植物236科,1774属,5637种。为节省篇幅,方便使用,图谱力求简明扼要,每种植物仅记载了中名、学名,以及所属科、属名称。科的排列,蕨类植物按秦仁昌1978年系统,裸子植物按郑万钧1975年系统,被子植物按哈钦松1934年系统;科内属、种则按拉丁字母顺序排列。书后附有科、属名称索引。
本书在西藏农牧学院西藏兰科植物资源研究中心(The Orchid Conservation Center of Tibet, OCCT)团队成员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西藏兰科植物资源,共统计到116属491种,其中正文收录了110属410种,包括中国新记录21种,西藏新记录69种。书中以APG IV分类系统以及《中国植物志》英文版为参照对兰科植物进行分类和排序,每种兰科植物都配以形态特征描述并辅以野外拍摄的图片。部分野外采集时未遇花期的,引种至保护基地,待开花后拍照。未拍摄到照片的植物,仅在附录中收录。希望借以本书的出版为西藏野生兰科植物的保护培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交流合作及产业生产提供基础资料,为西藏自治区兰科植物的可持续利用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西藏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精)》以2021年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共同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依据,通过标本、照片、文献和专著等资料查询和专家审查,最终共收录西藏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31目68科246种,包括兽类、鸟类、爬行类、昆虫类。 为提升实用性,该书记载了每种动物的学名、分类地位、保护级别、鉴别特征、生长环境、地理分布、价值、资源及保护现状等信息,配以具有显著特征的照片1~5张,并以分布图的形式直观标注了每个物种在西藏自治区的县域分布情况。
《青海海东常见野生植物图鉴》及其附件《青海海东野生植物名录》,依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排列系统,按照真藓门Bryophyta、地钱门Marchantiophyta、维管植物门Tracheophyta排序共收录了3门9纲56目140科565属1952种(包括部分亚种、变种、变型等)野生植物,其中,真藓门3纲14目31科63属75种;地钱门2纲3目6科6属7种;维管植物门4纲39目103科496属1870种。维管植物门包括木贼纲3目11科16属44种;石松纲1目1科1属2种;松纲3目3科6属26种;木兰纲32目88科473属1798种。常见植物介绍其中文名、学名、别名、形态特征、分布与生境等,并配1~2幅彩色照片,近距离呈现植株的外观、生态环境或花、果、叶的局部特写,为读者提供zui佳的辨识特征及必要的指引。 为了便于服务林草业生产,促进青海生态保护和建设以及生态产业的发展,也为科研、教学和生态保护与建设提
本书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描述了中国南方灌丛91个群系类型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分布和生境特征,及分布于灌丛中的454种常见维管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为每个群系绘制了一幅区(县)级样方分布图,为每种植物绘制了一幅区(县)级分布图,并展示了若干张反映群落和植物特征的彩色照片。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为修订我国灌丛分类系统、评估灌丛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构建生物多样性保育体系提供基础资料,是生态学、植物学、农林和环境等相关领域科研、教学、管理和科普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是对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调查研究的成果。吉首大学、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及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在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多年的大型真菌野外调查,采集大型真菌标本1000余号,经鉴定和整理,编写了本书。全书分为三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地理、大型真菌研究概况及大型真菌标本采集情况;第二章为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编目;第三章为大型真菌图鉴,每个物种均配有彩色生境照片,并对物种的形态特征、生境特点进行了详细描述,简要介绍了物种的价值情况。文后附有中文名和学名索引,以便读者检索查阅。 本书可供真菌学、生物学领域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生物资源监测保护工作者参考,也可供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科普参考。
全书分两篇。第一章至第五章为总论,介绍真菌学的研究历史、真菌在生物中的界级地位、真菌分类系、植物病原真菌鉴定等基础知识。第六章至第十七章为各论,分别介绍鞭毛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的形态特征、分类体系,重点描述了与农业植物病害关系密切的“属”和“种”及其分类检索。该书可供植物病理学工作者、植保专业师生以及植保科技工作者阅读与参考。
病虫测报技术规范的研究制定是搞好测报工作的基础,是病虫测报“四化”建设的前提。早在1987-1990年间,全国植物保护总站先后将小麦条锈病、稻瘟病、稻飞虱、棉铃虫和东亚飞蝗等15种全国重点测报对象申请列为标准化项目,根据病虫害测报调查实际,按照国家标准编制测报调查技术规范,并报国家标准管理部门审定。1995年12月,国家技术监督局统一颁布了上述15种重大病虫害测报调查规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批农作物病虫害测报调查规范国家标准。2000年以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加快了测报标准的制定工作,分别制定了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国家标准4项,小麦、水稻、玉米、蔬菜、果树病虫和杂食性害虫测报技术行业规范10项,病虫电视预报节目制作技术规范1项,并修订了1995年颁布的15项国家标准。截止2009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
四川省幅员辽阔,地处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省内密布如网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和西北部广袤的高寒沼泽构筑了类型丰富的湿地 (包括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等),同时也孕育了四川丰富的湿地植物多样性。据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二调)与文献记载,全省现有湿地高等植物114科376属1008种(含种下等级),其中苔藓植物20科26属37种,蕨类植物15科17属24种,裸子植物1科2属2 种,被子植物78科331属945种。根据二调的四川省实际野外调查情况,本书从全省划分的205个湿地区中遴选出四川常见湿地植物405种,其中苔藓植物3种,蕨类植物15种,被子植物387种。每个物种各用1-4张彩色图片,用以反映其分类识别特征,并配以简要文字描述和介绍,以便读者图文对照。
《白蚁学》是本系统论述白蚁学基础理论的中文书籍,也是反映白蚁学研究进展的专著。《白蚁学》分为7篇22章。作者系统地介绍了白蚁的形态、分类、生理生化、生物学特性、生态特性、危害与防治及白蚁学文献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重点对白蚁的外分泌腺与信息素通信、等翅目(白蚁)的分类体系、消化机理、无性繁殖、胚胎发育、群体融合、行为多型、发育路径与品级分化、细胞内共生的细菌、白蚁的入侵生物学等领域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各章后的参考文献及书末录可方便读者进行进一步阅读。
本书共收录了外来入侵植物131种(含种下等级),隶属33个科,87个属,其中陕西省新记录种7种。同时根据这些外来入侵植物分布状态,将131种外来入侵植物分为两部分:部分为外来入侵种(84种),该部分物种分布较为广泛,较易形成单一优势种群或者该物种已经在国内其他地域形成入侵灾害;第二部分为待观察种(47种),该部分物种在秦岭地区已经逸生,但分布较为零星,对生态环境未形成明显危害。本书收录的每一个物种均有详细的学名、中文名(别名)、形态特征、原产地、地理分布(中国及秦岭分布)、生境及危害,还配有650余幅能反映入侵植物生境和形态特征的彩色图版。
本书突出了在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绿色发展的新形势下,植物保护工作面临的新转折,新问题,构建了生态植保的理论技术与实践体系。本书综合植物保护工作的有关内容和相关二级学科的新进展,将提炼的内容的组合,分别形成理论、技术与实践体系,各部分内容构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性整体性结构,便于学习和应用。系统介绍了生态植保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生态植保与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需求,生态植保的科学基础、植物保护知识与技术,基础生态植保的实践等内容。本书可作为大农业、农学、园林、植保专业的科技推广和大学生学习之用,也可供管理人员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