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95年和1997年分别召开届、第二届全国甜高粱会议以来,我国的科技人员对甜高粱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甜高粱燃料乙醇产业化方面也在积极探索实践之中。近年来,甜高粱作为能源作物更加受到外广泛关注,我国有关部委也将甜高粱研发列入相关计划。为了全面总结近10年甜高粱研究与开发所取得的成果,促进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密切产学研的联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质能源研究中心、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北京雅津伟业信息中心于2007年10月11~12日举办了第三届全国甜高粱会议暨届甜高粱产业发展论坛。本书收集了这次会议交流的论文,并在征得原作者的基础上,全面收集了我国近10年有关公开发表的甜高粱论文,将这些论文认真整理如下:甜高粱总论与综述;甜高粱资源与遗传育种;甜高粱栽培、生理和生态;甜高粱综合利用四部
本书主要对苦荞的生物学特征、起源分布与进化、种植资源及遗传育种、高产栽培技术、主要营养及活性成分、苦荞黄酮的提取、分离及鉴定、药理及临床研究、传统食品、营养及保健食品开发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本书可供苦荞专业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有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农业、食品工业、医药保健品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水稻转基因技术、花药培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组辅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阐述了水稻产量性状、抗病虫性、抗逆性状、营养品质和特异种质的遗传研究及分子育种的进展、水稻基因设计育种数据库建设和水稻基因设计育种的展望,反映了在水稻分子育种方面获得的成果。全书共分12章,各章节前后呼应,又独立成章,是一本涵盖了水稻遗传学、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水稻重要性状的分子育种等多方面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参考书。 本书可供作物遗传育种、分子遗传学、生物学、农学和生物工程等专业的教师、学生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及管理工作者阅读参考。
蓖麻是一种世界性油料作物,是集多种开发潜力于一身的生物资源,被人们誉为极具开发潜力又可再生的“绿色石油”。为加快蓖麻生产的发展,加强蓖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蓖麻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特编写本书,以供蓖麻种植户和加工企业参考。 本书包括了概述、蓖麻的生物学特性、蓖麻的种类及其推广品种、蓖麻的栽培管理技术等七个部分的内容。
自1932年中央农业实验场成立以来,江苏省就开始了以系统选育为基础的水稻育种工作。此后80多年,随着细胞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飞速发展,水稻育种取得了丰硕成果。1985-2013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共审定水稻品种360个。《中国水稻品种志·江苏卷》选录了在江苏省水稻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或在水稻育种中具有重大影响,以及近年来通过审定并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和具有特种优异性状的品种300个,按照常规籼稻、杂交籼稻、常规粳稻、杂交粳稻分类加以详细介绍。另有36个早期选育的品种,因年代久远、资料匮乏,只作简单介绍。《中国水稻品种志·江苏卷》还介绍了14位在江苏省乃至全国水稻育种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 为便于读者查阅,各类品种均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同时为便于读者了解品种选育年代,书后还附有品种检索表,
本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大豆科研工作的专家集体编写,内容涉及大豆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遗传规律、分子生物学、生物固氮、品种选育、营养与施肥、栽培技术、病虫草害防治、加工利用、转基因大豆安全评价、产业经济等多个方面,汇集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以来在大豆科研方面的主要进展。书中还收录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发表的大豆论文、专著目录和品种介绍。各章均附有中英文摘要。 本书可供从事大豆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生产管理的科技工作者和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冬瓜、南瓜、丝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内容包括:冬瓜南瓜丝瓜的主要栽培茬口与主要栽培品种、高效栽培模式、高效栽培关键技术、主要病虫害防治等,全书内容系统,技术科学实用,文字通俗易懂,适合广大冬瓜、南瓜、丝瓜种植者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者学习使用。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约占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的40%,产量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50%。然而,水稻产量的维持大多依赖高量化肥和灌溉用水的投入,对资源利用、氮磷污染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稻田面源污染原位控制:水分与有机肥管理》从水肥耦合管理与有机肥归田两个方面探索了稻田生产系统面源污染的原位控制机理,提出了“AWD+SSNM”水肥管理新方法及有机肥替代化肥减排氮磷的新理论,为流域面源污染系统控制提供了支持。 《稻田面源污染原位控制:水分与有机肥管理》内容丰富,研究角度多样,研究案例描述详尽、数据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可供环境、土壤、水文、生态、农业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特别是从事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的广大科技人员,对从事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
本书按照牧草育种程序,从种质资源搜集利用开始,到育种目标制定、育种材料和技术的选择,直到新品种申报和良种繁育,逐步展开。全书结合图表、实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引种驯化、选择、杂交等常规育种的理论与技术,并介绍了诱变育种、细胞工程、分子标记和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在牧草育种上的应用与进展;此外,还介绍了育种实践中经常用到的抗性育种技术和苜蓿、冰草等牧草新品种的选育方法。 本书是一部集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育种手段于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牧草育种技术著作。全书内容尽可能多地汇集了外,尤其是近十年来牧草育种的有关资料,融汇了多名知名牧草育种专家、学者的智慧和成果,反映了近年来中国牧草育种的进展与成就,旨在提高中国牧草育种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推动牧草育种工作的全面发展。 作为牧草育种的
本书汇集了82篇富硒论文,分5章82节,包括粮油、水果、蔬菜、茶叶等主要农作物富硒生产关键技术。该书的出版发行,为大力开发富硒农产品、推进富硒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对科技人员研究与推广农作物富硒生产技术及农民生产富硒农产品具有指导作用。
蓖麻是一种世界性油料作物,是集多种开发潜力于一身的生物资源,被人们誉为极具开发潜力又可再生的“绿色石油”。为加快蓖麻生产的发展,加强蓖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蓖麻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特编写本书,以供蓖麻种植户和加工企业参考。 本书包括了概述、蓖麻的生物学特性、蓖麻的种类及其推广品种、蓖麻的栽培管理技术等七个部分的内容。
本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大豆科研工作的专家集体编写,内容涉及大豆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遗传规律、分子生物学、生物固氮、品种选育、营养与施肥、栽培技术、病虫草害防治、加工利用、转基因大豆安全评价、产业经济等多个方面,汇集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以来在大豆科研方面的主要进展。书中还收录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发表的大豆论文、专著目录和品种介绍。各章均附有中英文摘要。 本书可供从事大豆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生产管理的科技工作者和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按照牧草育种程序,从种质资源搜集利用开始,到育种目标制定、育种材料和技术的选择,直到新品种申报和良种繁育,逐步展开。全书结合图表、实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引种驯化、选择、杂交等常规育种的理论与技术,并介绍了诱变育种、细胞工程、分子标记和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在牧草育种上的应用与进展;此外,还介绍了育种实践中经常用到的抗性育种技术和苜蓿、冰草等牧草新品种的选育方法。 本书是一部集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育种手段于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牧草育种技术著作。全书内容尽可能多地汇集了外,尤其是近十年来牧草育种的有关资料,融汇了多名知名牧草育种专家、学者的智慧和成果,反映了近年来中国牧草育种的进展与成就,旨在提高中国牧草育种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推动牧草育种工作的全面发展。 作为牧草育种的
本书共分5章。章论述作者对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实践。第2章介绍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光温机理、育性鉴定方法、选育策略与技巧以及新育成的两用核不育系。第3章阐述超级杂交稻选育的战略设想与实践,以及水稻超高产的株叶形态、生理生化特点及分子遗传基础。第4章介绍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防止育性漂变的原种生产方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和杂交制种基地及时段选择的气象决策系统。附录介绍作者获得专利的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和杂交新组合制种技术,以及近年来育成或合作育成的14个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两系法杂交稻组合。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两系法杂交稻育种和种子生产的研究,获得了一批学术观点新颖、指导作用良好的理论成果以及应用前景广阔的实用成果。本书论点明确,论述科学、严谨,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实际。
《植物发育的机制》是由英国约克大学生物系的欧特兰·莱瑟博士和科研作家斯蒂芬·黛合作编写的,主要阐述植物发育的分子机制;这本书篇幅不大,它简明扼要却颇为全面地介绍了包括环境因素和内源信号在内的多种因子是如何通过协同作用调节植物发育的。更为重要的是,《植物发育的机制》在内容的选择、顺序的安排以及撰写的方式上与其他有关植物发育方面的书籍有所不同,本书侧重的是让读者在整体水平上理解植物发育过程共同的机制问题,而不是按照植物生活周期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对机制进行逐一分解。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约占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的40%,产量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50%。然而,水稻产量的维持大多依赖高量化肥和灌溉用水的投入,对资源利用、氮磷污染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稻田面源污染原位控制:水分与有机肥管理》从水肥耦合管理与有机肥归田两个方面探索了稻田生产系统面源污染的原位控制机理,提出了“AWD+SSNM”水肥管理新方法及有机肥替代化肥减排氮磷的新理论,为流域面源污染系统控制提供了支持。 《稻田面源污染原位控制:水分与有机肥管理》内容丰富,研究角度多样,研究案例描述详尽、数据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可供环境、土壤、水文、生态、农业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特别是从事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的广大科技人员,对从事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
《水稻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具有科学性和实用价值,理论联系实际,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供农业科研人员、农业院校师生、农技推广人员和广大稻农在科研、推广和生产中参考。
本书是“863”生物高技术丛书之一,全面介绍了我国光、温敏感型雄性不育水稻近20年来的育性光温生态研究状况,是一本关于中国光、温敏感型雄性不育水稻育性光温反应特征、特性和育性生态控制的基础理论与实用技术的专著。内容包括光照、温度及光温组合互作对育性的影响;育性光温反应特性的测定、鉴定技术与评价方法;不育系的育性生态适应性与气候生态学区划;还附有我国现有光、温敏不育水稻主要资源及其遗传系谱、人工光温育性鉴定与多年多点生态联合育性观测的大量数据资料。本书反映了本研究领域进展,以系统的育性生态基本知识、实用技术方法和丰富实用的数据提供为其特色。 本书对植物学、农业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育种学和应用气象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对种子公司制定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技术方案有重要指导
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遗传改良提高作物的养分效率,选育高产与养分高效协同的作物新品种。本书以作物生产中最重要的3个元素——氮、磷、钾为重点,论述了作物高效吸收利用养分的生理基础,作物适应养分胁迫的形态、生理与分子机制,作物养分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机制,作物养分高效性状的遗传机制与数量性状位点,作物养分高效的遗传改良与转基因育种等。全书总结了该领域外研究进展,可供从事植物营养学、环境植物学、作物栽培学及作物育种学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云南烤烟生产关键实用技术原理与实践》依据外研究成果,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云南烤烟“高茎壮苗深栽、深耕深翻高起垄、适时揭膜促管理、适时封顶留足叶片” 四项关键实用技术的原理和实践. 《云南烤烟生产关键实用技术原理与实践》共两篇8章. 篇(总论)12章主要论述了云南烤烟生产技术发展历程及四项关键实用技术的产生、完善, 以及中国烟草的总体发展方向与趋势, 第二篇(各论) 38 章在介绍云南烤烟气候特征与品质特色的基础上, 分述了云南烤烟生产四项关键实用技术的研究成果和生产应用成效.
《水稻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具有科学性和实用价值,理论联系实际,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供农业科研人员、农业院校师生、农技推广人员和广大稻农在科研、推广和生产中参考。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于油茶栽培、病虫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取得多项成果。 本书在总结以前成果的基础上对油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内容包括:油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功能、油茶种质资源和良种选育、栽培生物学基础、苗木培育技术、丰产栽培技术、低产林改造技术、病虫害及其控制、茶籽综合利用和油茶栽培学研究方法等。 本书内容十分丰富,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本书可供从事油茶研究、生产和管理人员之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