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果树志(石榴卷)》是首次对中国石榴种质资源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为研究石榴的起源、演化、分类及石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较完整的资料,将对促进我国石榴产业发展和科学研究产生重要的作用。作为果树志的《石榴卷》,其内容重点放在石榴种质资源上,也就是种、变种和品种资源的描述。《中国果树志(石榴卷)》共分为九章,概述了石榴栽培历史,地理分布与栽培区划,生产及科研概况,生物学特征特性及其农业栽培技术特点,经济价值,种质资源,营销,文化等,并重点介绍了330多个石榴品种(类型)的形态特征及经济性状,为生产利用提供参考。
《中国柳树种质资源/中国林木种质资源丛书》以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柳树种质资源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一步收集了山东、黑龙江、陕西等我国主要从事柳树种质资源研究的科研、生产单位的柳树良种、新品种和优良无性系资源,将我国现有人工保存的柳树种质资源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和汇编。全书分为总论(上篇)和中国主要柳树种质资源(下篇)两部分。上篇分四章,一章概述了柳树的特点与用途,中国柳树的起源与栽培历史,中国柳树的利用现状;第二章介绍了中国柳树种质资源的分类和分布情况;第三章介绍了中国柳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共享;第四章介绍了中国柳树种质资源的测定评价、中国柳树遗传改良及分子生物学在柳树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下篇分为四章,分别介绍了中国主要野生种质资源,从国外引进的主要柳树种质资源及商业品种,
本书详细介绍了樟树各个品种的产地与种植地、外观形态、选优、育苗、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粗加工和精加工技术、综合利用尤其是现代开发利用途径与实例,重点介绍它们的叶、枝干、皮、根、花、果、籽等各部位化学成分(各种香料、色素、木脂素、黄酮、多酚、多糖、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植醇、核糖体失活蛋白等)的提取、作用、制取价值以及樟粉利用、樟蚕饲养、樟芝种植等相关产业,是从事农业、林业、林产化工、香料香精制造、日用化学品、食品、医药卫生、精细化工、生物工程等行业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等作为资源研究、开发利用、实际操作的重要的工具书和常备手册,也可供农林、轻化等大中专师生阅读和参考。
《森林蓄积量遥感估测理论与实现》在理论分析以遥感、GIS和GPS为基础的森林蓄积定量估测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根据监测区域少量地面调查样地资料和遥感图像估测森林蓄积所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对所有问题结合实例进行了系统分析、论证和软件实现。《森林蓄积量遥感估测理论与实现》共分11章,分别讲述了蓄积估测的基本思想,样地遥感信息提取及精度分析,郁闭度、优势树种及龄组对蓄积估测的影响规律,遥感比值波段的设置与选择,影响蓄积估测的主要遥感和GIS因子的优选方法,在监测区域抽取建立蓄积估测方城的样地,蓄积估测模型合理性诊断,蓄积估测模型解算方法研究,获取非样地单元影响蓄积估测的主要遥感和GIS因子,落实到林办、小班的蓄积估测,蓄积估测软件实现。
《人工生境创立与红树林重建》以在广西东兴市北仑河口和山心村滩涂实施的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为基础,总结论述了红树林生态恢复技术理论体系、工程实践和管理经验等三部分内容。全书共8章,分别介绍了中国红树林概况、中国红树林生态恢复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北仑河口海洋自然保护区概况、北仑河口保护区生物多样生态恢复目标与规划、工程实施、营林管理与协调、生态恢复效果监测与评估、红树林恢复对策。 在3年的生态恢复工程实践过程和思考中,笔者总结了三种红树林人工生境创立模式,即裸滩新建造林、次生林改造造林和特种造林的技术要点和管理经验,提出了红树林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对策,期望为滨海湿地修复工作者提供技术借鉴,也为滨海生态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同样为海洋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2007年,专题组在补充调查西南地区野生果树的基础上,对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的重要野生果树资源进行了重点调查,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南部)、内蒙古自治区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野生果树。 2008年,对我国华中、华南地区和西藏自治区的主要野生果树资源进行了调查,地点包括湖北、安徽、河南、广东省的部分地区以及藏东南林芝地区。 2009年,专题组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的笃斯越橘(Vaccinium vliginosum)和越橘(Va ccinumvitis- idaea)以及平榛(Corylu sheterophylla)、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等进行了重点调查。同时,对主要栽培果树的野生种或野生近缘种进行了补充调查。 在野外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国产野生果树进行了系统编目;结合实地调查和既往资料,提出了《中国野生果树保护物种(建议名单)》;开展了
2007年,专题组在补充调查西南地区野生果树的基础上,对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的重要野生果树资源进行了重点调查,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南部)、内蒙古自治区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野生果树。 2008年,对我国华中、华南地区和西藏自治区的主要野生果树资源进行了调查,地点包括湖北、安徽、河南、广东省的部分地区以及藏东南林芝地区。 2009年,专题组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的笃斯越橘(Vaccinium vliginosum)和越橘(Va ccinumvitis- idaea)以及平榛(Corylu sheterophylla)、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等进行了重点调查。同时,对主要栽培果树的野生种或野生近缘种进行了补充调查。 在野外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国产野生果树进行了系统编目;结合实地调查和既往资料,提出了《中国野生果树保护物种(建议名单)》;开展了
《林业碳汇 北京的发展与实践》分为基础理论篇、管理实践篇和调研探索篇三个篇章,涵盖了全球气候变化、林业碳汇基础理论、林业碳汇外发展概况以及北京市在林业碳汇基础研究、管理政策制定、碳交易市场构建以及公众宣传推动等方面的内容。
国家重点图书《中国树木志》,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树木学家郑万钧教授主编,全国60余个科研院校数百位专家参加编写的。该书全面系统地研究总结了我国树木资源、分类、栽培及利用的成果,是我国树木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性著作,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的显著特点。它的编辑出版,标志着我国树木学研究进入该领域的世界先进行列,是我国树木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该书记载了中国原产的和引种栽培的树种179科近8000种(含亚种、变种、变型、栽培种)。全书分四卷出版,第一卷于1983年出版,第二卷于1985年出版,第三卷于1997年出版,第四卷于2004年出版。 《中国树木志》主要记载了树种的中文名称(包括俗名)、拉丁学名(包括异名)、形态特征、产地及生境、林学特性、用途,以及中国主要树种区划。
保靖黄金茶是经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有性群体品种,是湖南湘西地区自然生古老的珍稀茶树品种资源。高氨基酸、高水浸出物和低酚氨比是黄金茶(绿茶)突出的品质特征,被靠前茶叶专家誉为“中国优选的绿茶”。本书分别从保靖黄金茶的起源与发展、产地分布与地理环境、资源与品种、茶树种植、鲜叶采摘与管理、加工、品质特征与产品分级、冲泡品饮方法与茶艺、文化艺术与典故及保靖主要黄金茶企业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保靖黄金茶,是一部内容较丰富、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著作。
上原严是森林疗养领域日本首屈一指的专家,以他为召集人并且从各个层面都深入浅出的论述了多功能森林健康的活用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属于国际一流水平的著作。从应用价值层面来看,从心理疗法与森林的相关性、森林场地的保健价值、森林治愈与药用树种的相关性等方面本书均有涉猎。对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乃至整个国民健康层面均有比较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