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追溯了7万余年的艺术发展历程,以全球视角展现出不同时代与地域,不同社会和文化情境中艺术多样的面貌。书中包含1100余张高清全彩插图,囊括了绘画、雕塑、行为艺术、观念艺术等不同品类,同时聚焦于个体作品的深入分析,对不同时期大师杰作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深刻阐述。本书自推出以来在全球已有20余种译本,超百万销量,此次的修订升级版中新增了当代艺术发展动态,充分揭示出今日的艺术家对于社会变化的思考和探究。
《中国插花史》乃中国迄今*一本讲述中国插花艺术史的专著,系我社引进出版。原书名为《中国插画是研究》,此次再版过程中有少数修订,并以《中国插花史》之名予以刊行,乃名至实归者。该书为黄永川先生数十年潜心插花艺术史研究的呕心沥血之作,从插花艺术萌芽之始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而多变的发展历史,并从古代典籍的引证中勾陈出了一个生动的历史图卷,插图精美,是广大插画艺术爱好者不能或缺的专业读物。作者为台灣嘉義人, 一九四四年生,先後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及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九年考取公費留學英國大英博物館,從事博物館學及美術史之專題研究,除擅長美術文物史及國畫創作外,兼治中國插花藝術史論。
《图解欧洲艺术史:19世纪》是一套引进自意大利专业艺术类出版社Electa的经典艺术史普及读物中的第六册。针对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以提炼词条、高度概括、拆分图片细节、高信息量的呈现方式,带你了解19世纪这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代。 在关键词部分,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后印象主义、分离主义,19世纪的艺术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变革,在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本书将这些重要的艺术风格、流派、运动等以清晰简练的语言一一道来,勾画出整个时代的艺术脉络。 在城市部分,你将会游历艺术氛围浓厚、大师云集、艺术产业极为发达的代表性艺术中心,从马德里、维也纳到巴黎、伦敦等,各地艺术风格及其重要艺术作品和地标性建筑逐一出现,尽览19世纪欧洲主要城市的艺术盛况。 在艺术家部分,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在等着你
《图解欧洲艺术史:18世纪》是一套引进自意大利专业艺术类出版社Electa的经典艺术史普及读物中的第四册。针对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以提炼词条、高度概括、拆分图片细节、高信息量的呈现方式,带你了解18世纪这个艺术自由的时代。 在关键词部分,幻想风景画、丘里格拉风格、乌托邦式建筑等看似抽象的词条在文字解说与图片分析的介绍下变得条理分明,清晰易懂,从宏观的艺术风格到微观的艺术品类型,建立读者对18世纪欧洲艺术的总体印象。 在城市部分,你将会游历艺术氛围浓厚、大师云集、艺术产业极为发达的代表性艺术中心,从圣彼得堡、萨尔茨堡到君士坦丁堡、巴斯等地区,各地艺术风格及其重要艺术作品和地标性建筑逐一出现,尽览18世纪欧洲主要城市的艺术盛况。 在艺术家部分,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在等着你,以亨利 福塞利、乔瓦尼 保
在《六年:1966至1972年艺术的去物质化》中,露西 利帕德详细记录了那些曾被冠名 观念艺术 的想法以及它们狂乱的关系网络。本书的编排按照年代排序并附有注释,穿插了详尽丰富的一首资料,从艺术家的自述到利帕德的评论,再到当年集体讨论的录音记录等,将这场她曾参与其中的艺术进程中重新编织在一起。*终呈现的这本书,可谓生机勃勃的当代论坛,提供了追溯艺术家思考的珍贵史料,是重访那段历史必不可缺的参考读物。
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史上强烈的自觉意识觉醒的时代。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14世纪城市经济繁荣的意大利,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因此,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而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本书属于 辉煌的艺术 系列丛书中的一册,引进于意大利知名艺术类出版社,素材丰富,书中章节分明,结构清晰,配有大量插图,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的发展盛况,让读者对这一时期的艺术大师及艺术作品有所了解,并能够同时了解围绕在艺术周围的真实人性。
《加德纳艺术通史》经典版译自世界知名艺术史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第15版。本书自海伦 加德纳1926年首次出版以来,一直广受好评,不断再版,堪称读者多、流传广的艺术通史;本书先后被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甚至美国精英高中选为教材。本书遵循加德纳的基本框架,以“全景化”视角展示艺术发展美的历程。全书共38章,近125万字,收录近1700张高清图片;涵盖从史前到现当代艺术,广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摄影及工艺美术等诸多艺术门类。 本书是以西方艺术史为主线的《加德纳艺术通史》的经典版,包括了西方史前艺术、古希腊罗马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艺术、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18世纪艺术、19世纪艺术、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等内容。本艺术史关注艺术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注重普及性与趣味性,力求明白易懂,致力为更广大艺术爱好者开
本书译自西方艺术史界享有盛名的《加德纳艺术通史》的第15版,著名学者海伦·加德纳的《世界艺术史》自1926年首次出版以来,因广受好评而不断再版,成为读者最多、流传最广的英文艺术史书籍。同时还被美国许多大学选为艺术史专业的教材,又是一本拥有权威性的艺术通史类教科书。自12版在我社推出后,广受好评。但艺术史的研究材料和方法一直在不断更新,15版将从译校和装帧质量上进一步提高和升级,为艺术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奉献更好、更新的资源。
《图解欧洲艺术史:14世纪》是一套引进自意大利的,面向大众的艺术史普及套系书的*本。针对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以提炼词条、高度概括、拆分图片细节、高信息量的呈现方式,带你了解14世纪 这一在文艺复兴前夜的、承上启下的伟大时代的艺术史发展图景。 首创 关键词 城市 艺术家 的体例, 关键词 提炼出14世纪的28个重要艺术主题,建立读者对14世纪欧洲艺术的总体印象,如哥特式、骑士精神、托钵修会、瘟疫、礼拜堂、建筑工地、彩绘玻璃、细密画、艺术赞助等; 城市 部分介绍了14世纪以佛罗伦萨、锡耶纳、巴黎、维也纳为代表的艺术氛围浓厚、大师云集、艺术产业极为发达的代表性艺术中心,及其重要艺术作品和地标性建筑;艺术家则介绍了以乔托、杜乔、西莫内 马丁尼、彼得罗 洛伦泽蒂为代表的14世纪大师的生平,图解其代表性作品。
本书由《中国美术史》《中国古美术图谱》两部分组成,共收录18万字,200余张珍贵照片。 《中国美术史》为《东洋美术史》的中国部分,初版于1925年,是大村西崖的代表作,也是部内容丰富、体例完备的中国美术通史。全书约18万字,以时间为轴,从先秦至清代,内容涵盖绘画、雕塑、陶瓷等美术领域。文字简洁生动,富有洞见。 《中国古美术图谱》初版于1925年,收录了200余张金石文物、宗教雕塑的珍贵照片。图谱中很多文物或流散于国外,或因遭到破坏已消失不见,因此极具史料价值。
“没有艺术,文明几乎苍白一片。”——范景中艺术,作为人类阐释世界和承载其观念意义的重要方式之一,以鲜明的文化品格,丰富的表现形态,参与了人类文明精神气象的建构。 艺术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的《艺术与文明》三部曲,是凝聚其五十多年研究成果的一部通史性艺术专著。全书将绵延几万年的西方艺术置于人类历史文明语境,以宏阔的文化视野,沿着艺术的价值学与形态学这两条互为交织的主线,对艺术主体特征的变迁、艺术价值内涵的演化、艺术图式与趣味相匹配的历程,以及艺术不同发展阶段与社会历史环境、与其他文艺思潮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等等,作出了全新观照和系统梳理。 本书为《艺术与文明》三部曲收官之作,共30万字、235张图片,讲述风云变幻、流派纷呈的19世纪前后时段的西方艺术,广泛涉及绘画、雕塑、建筑、音乐
由徐子方编*的《世界艺术史纲(精)/东南学术 文库》近60万字,图300余幅,是一部意在揭示人类 历史长河中各艺术门类互动发展规律的简明世界艺术 通史,内容包括有史以来世界各地主要的艺术家、艺 术品和艺术现象,*者站在一般艺术学和文化地理学 的角度,摈弃单一流动的线形历史观,打破传统艺术 史教科书仅局限在视觉艺术领域固有格局,将世界艺 术史看成一个多元互动的跨文化系统,重视与时代主 流艺术紧密联系的人类艺术中心区域发展流变,运用 分析和综合、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手法,对迄今世界 艺术的发展脉络作一个宏观上的勾勒和阐释。
《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的章节基本上都是按艺术设计的门类来设立的,唯有“公共交通视觉设计”这一章是按设计对象的类别来设立的。上海是一座特大型的现代化靠前大都市,她拥有天上、水上、地面、地下多方面的公共交通工具,上海的艺术设计在这一领域有着全面的广泛的应用,集中于一个章节来展现也许更能够体现出上海艺术设计在为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与流动空间中的作为。这是作者在篇章设计上的一个尝试。
施大畏编*的《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的章节基本上都是按艺术设计的门类来设立的,唯有“公共交通视觉设计”这一章是按设计对象的类别来设立的。上海是一座特大型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她拥有天上、水上、地面、地下全方位的公共交通工具,上海的艺术设计在这一领域有着全面的广泛的应用,集中于一个章节来展现也许*能够体现出上海艺术设计在为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与流动空间中的作为。这是作者在篇章设计上的一个尝试。
《水彩·粉画卷(1949-2009)》内容包括总序;卷首语水色百年凝望;引言;节西方水彩画和粉画;第二节早期上海水彩画;第三节清末民初上海水彩画先驱;第四节上海月份牌画;第五节早期上海粉画;第六节相关论著;章水彩画的黄金发展期(1949—1966);节历史背景;第二节全国性展览中的上海画家;第三节上海重大水彩画展览和活动;第四节小型画室的水彩人才培养;第五节水彩画题材与形式的分化转换;第六节写实主义画风的确立;第七节水彩画的出版和传播;第八节这一时期上海水彩画的地域特点等等。
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艺术从来都是一种双向选择、双向回授的影响关系,既有纵向流传, 有横向交流——贸易往来、 传播、民族迁徙、工艺交流,都左右着文化变迁和艺术走向。而现有的美术史研究大多沿袭了传统的国别史书写方式,致使地域与文化的美术史中的交融互鉴现象未能彰显。 本书是世界上 部署名“跨文化美术史”的专书,汇集了 外十四位学者的十八项重要研究。这些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了观念上的创新, 在于用充分的案例,具体演示了跨文化美术史研究的展开路径。它以方法论视野、装饰与物质文化研究、书评、译文和访谈等多种形式,探寻东西方之间艺术的文化语境、图案的生成机制、以及不同文化艺术间的交互影响,尝试追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建构过程,并提供讲述故事的另类思路。
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艺术从来都是一种双向选择、双向回授的影响关系,既有纵向流传, 有横向交流——贸易往来、宗教传播、民族迁徙、工艺交流,都左右着文化变迁和艺术走向。而现有的美术史研究大多沿袭了传统的国别史书写方式,致使地域与文化的美术史中的交融互鉴现象未能彰显。 本书是世界上 部署名“跨文化美术史”的专书,汇集了 外十四位学者的十八项重要研究。这些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了观念上的创新, 在于用充分的案例,具体演示了跨文化美术史研究的展开路径。它以方法论视野、装饰与物质文化研究、书评、译文和访谈等多种形式,探寻东西方之间艺术的文化语境、图案的生成机制、以及不同文化艺术间的交互影响,尝试追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建构过程,并提供讲述故事的另类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