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600年中,墨梅是人青睐、得到最广泛实践的东亚水墨画题材之一。毕嘉珍(MaggieBickford)《墨梅》一书是对墨梅的次完整描述,她全面论述了中国画派中一种类型的形成,充分采用跨学科的方法,论证了艺术、文学、文化和政治以及群体、个人的活动如何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画派及其范式。墨梅出现于12世纪初的宋代,在14世纪中期蒙古统治下形成范式,这些均可得到文献准确地证明,允许现代学者近距离地去观察中国文人画艺术的形成过程。此外,本书批评性地考察了墨梅如何从宋代精英文人的艺术选择成为后来中国绘画正统艺术的过程。
王书平主编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集》的作品反映了五年来中国画的创作水平和发展现状,在题材、体裁和形式、手法诸多方面有新突破,风格多样、探索广泛,不仅富有时代气息,个人风格也颇显著。其中不乏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新作,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和艺术享受,是一次高品位、高质量的作品集,展示出中国气派和时代风貌。
本书从古代山水画入手,将历代画论内容重新归类,再按照历史的演进予以纵向排列,全书系统全面介绍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研究,并且予以简明的注释,这对于学习中国画论者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任伯年,清末画家。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上行者、寿道士等。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任伯年、任阜长、任渭长、任预)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他重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之长,吸收了西画的速写、设色诸法,形成自己丰姿多采、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丰富了中国画的内涵。《任伯年花鸟画精品集》收录作品均为任伯年花鸟画中的精品之作,作品涉及各个年代,有的作品我们确实是难得一见。
几乎每一种绘画形式,在其成熟期都是以如真模仿对象为目标的,唯独中国水墨画例外,从一开始就是以改变形象为乐趣、为能事、为高妙的。那么,水墨为什么会有如此特异的秉性?也就是说,水墨为什么要变象(其理)?怎样变(其法)?变成什么样(其度)?怎样评估这种变象(其鉴)?对于这些问题的诠释和解惑,就是本书的基本内容。 本书作者持续关注绘画艺术的基础理论,此前所著《绘画迹象论》对绘画的本体属性和工作原理进行探究,使“迹象论”成为绘画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普适性工具;本书是前书的延伸与掘进,对水墨的变象问题进行专项考究。作者同时是当代有影响的水墨画家,其著述既出于实践者的思考,也来自思考者的实践,以中国文化母语作理论阐述,行文平易,案例切实,适用于关注绘画艺术的广大阅读者。
《中国画技法通解》丛书是普及型的技法读物。每一册,以一个题材为主,解析一种技法,由简及繁、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分成若干个教程,循序渐进,使初学者一步一步地熟悉技法、掌握技法,进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更高境界。
无
《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大展获奖作者精品集》汇集了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大展50位获奖作者的200余幅精品力作,新秀云集,名家荟萃。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展现出近年来新一代工笔画家的崭新面貌。
陈东山擅长工笔花鸟,功力深厚,画风独特,观其作如临其境。作品中鹅鸭、雀鸽、蜂蝶、竹菊、荷莆、草石等,皆在其笔下生趣,相得益彰。“工笔画” 是相对于“写意画”而言,其重在“工”,“工”即“细致、精巧”之意,所以,一直以来,工笔画就是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完成创作。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是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绘画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意大利为母邦的西洋画形成两山对峙、两水分流之态,各领分流之态,各领风骚于东西画系。西洋画离不开科学的色彩与物质的辅助,藉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逐渐成为绘画的法则。中国画却倾注老庄哲学,寻求潇洒逸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重气韵生动,讲诗情画意,用眼、用手、更用心。胡马、越鸟,一依北风,一巢南枝,人心物态,人情物理,迥然不同。
《中国汉画图像经典赏析》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包括:众生绣像汉画像人物图像精品艺术赏析;神灵叶瑞汉画像神话图像精品艺术赏析;动物世界汉画像动物图像精品艺术赏析等。《中国汉画图像经典赏析》的追求是使读者能够领略雄浑博大的汉画像艺术的神韵。
郭传璋早年师从祁井西、李鹤筹学习山水画和花鸟画,并研习宋元明清诸家绘画及画论,传统功力深厚。在广泛吸收前人传统的基础上,不为古法所囿,经常深入名山大川,接受大自然特别是黄山的启迪。通过长期艺术实践,以造化为师,勇于创新,逐步探索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创作了大量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山水画作品,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宗夫人武平梅在《画家宗其香传》一书前言中讲到:“每一种事业都有开路先锋。在美术上是徐悲鸿先生提出把西洋绘画的优点融入中国画中。这一思想成为宗其香对如何发展美术事业的执著追求。”在《纪念宗其香》一书编后感中,她进一步说:“徐先生的每一句话,都会让他为之追求一生。他不断地提高自己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认识和掌握,同时对西画的色彩表现能力不断深入研究,再把二者融合起来。他知道这是徐悲鸿先生的奋斗方向,也是对他的要求,所以他创造了很多先人没有的绘画方法。”这些话是对宗其香艺术道路的准确概括。
本画谱为是黄宾虹先生为学生作范画,演示山水、木石等技法而作的[课徒画稿]。其中有些作品虽是寥寥数笔的小品,但笔精墨简,情趣盎然,韵味无穷。画稿大多无题目,为保持原画风格意境,不便妄加画题,故免排目录,以便读者自己从中真切地体味黄宾虹先生的创作思想与技法。
我在这里所画的一百种花,未必都是人们惯见的,但都是我欣赏过的,好些还对之写生过,不过一向未深究它们的芳名,为了这本书的完整,我翻阅了许多资料,终于全都找到了(其实都只是人们赋予的)它们的“名字”,从中也长了许多知识,我很高兴。本书作者陈永锵,广东南海西樵人,一九四八年生于广州市。一九八一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获文学硕士学位。
《中国画名师课徒画稿:陆抑非白描工笔重彩》是以白描为主的画集,同时也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 《中国画名师课徒画稿:陆抑非白描工笔重彩》的作者在花鸟画写生方面下了许多工夫,经过精心整理完成了一幅幅精彩的花鸟白描作品,丰富充实。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