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先用了清代著名国画家梅清的近五十幅山水精品画作。作品展现出了清代著名画家在山水画创作方面认真、细致、画面的布局等都有其独具的个人风格,反映出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态度。该书的出版将有助于今天的国画工作者、收藏者、研究者借鉴。
齐白石为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该选题选用了齐白石大师的山水册页精品画作近五十幅。该作品展示齐白石在山水册页创作上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在画面、用笔、用墨方面所展现出的深厚的艺术功底,该书的出版定将对广大的国画爱好起到重大的帮助。
《马泉写生园林山水》中作者的写生园林山水结合西化技法力求新内容和新的时代气息,并把反应显示生活作为创作重点,做作写意历史人物画重诗情画意,画风潇洒、清新,线条流畅,别具一格。
梅清为清代的著名国画家,该书选用了近五十幅梅清绘制的黄山册页精品力作。作品展示出黄山的山水树林、云雾等反映出梅清在创作黄山册页时的个人思想,反映出了梅清深厚的个性化的艺术风格。该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广大的国画爱好者起到借鉴作用。
马泉(瑔),字清源,1937年出生于山西省清徐县,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为该校首届毕业生;1962年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同年在北京画院进修班学习传统人物、山水,两年后在院任专职画家。 马泉先生曾任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秘书长、副会长,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画院人物画室主任,北京长鸿美术学校校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诗词学会顾问、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顾问、美国世界华人文化联合名誉会长、旧金山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 马泉先生擅长中国人物画,尤擅画中国历史故事和大型革命历史题材,兼能山水、花卉、书法、篆刻,并对中国旧体诗词有较深的研究和造诣。马泉先生曾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展,受邀参加全国省、市级以上画展三百余次并多次获奖;绘画作品曾在
在艺术门类中,绘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就中国画来讲,山水画更集中地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精神,更贴近文人的审美情怀,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追溯山水画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就作为背景出现在人物画中,六朝时期出现了有关山、水的画论,隋唐时期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后气、韵、思、景、笔、墨等基本艺术范畴的提出促进了山水画表现程式的形成。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加深,山水的灵性与美突显出来,从而使山水画在宋元时期达到高峰。本书收录了卢禹舜、方向、钱广信三位画家的写意山水画作品。
一、 《中国现代山水画全集》分为四卷。 二、《中国现代山水画全集》内容分三部分(1)论文(2)图版(3)作者简历、艺术点评。 三、本卷图版按作者出生年月为序。 四、图版标题文字按以下顺序排列: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创作年代、作品材质、尺寸、收藏单位。 五、图版艺术点评内容分为:作者姓名、生年或生卒年、作者简历、艺术点评、点评作者姓名。
欣赏和学习中国画,离不开对画史上经典名作的了解。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种种原因,古代流传至今的绘画名作非但数量十分稀少,而且散佚于世界各地。缘于此,我们编辑了这套《国宝在线》丛书,按绘画题材、风格技法等要素重新进行分类,将中国画史上的名作聚于一堂,精心印制,并尽量放大至原寸,为学画者提供了下真迹一等的范本。此外,我们还对书中收入的每一幅名画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与分析,部分局部放大,叙述这些流传千年的国宝背后的故事,并插入与之相关的其他名画的照片与材料,为广大喜爱中国艺术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欣赏素材和参考资料。 本书收入的古代绘画作品为故宫博物院、辽宁博物院、上海博物院等博物院联合在上海举办的“国宝展”作品,从原作拍摄制版。
《山水画传统技法解析(20种)》对于传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需要了解和掌握传统山水画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其代表画家的风格和特点。《山水画传统技法解析(20种)》将中国五代到清代的20家山水画代表人物,逐一介绍,说明其生平、师承、发展、技法特点和真迹收藏情况。图分石法、树法、平远法、高远法、写生出新等几类。水、云等其他技法也在“平远”、“高远”二法中结合介绍。《山水画传统技法解析(20种)》中这些画是作者通过长期研究、实践、理解、分析自作的,供读者借鉴、参考。
本书为“中国画临习速成”之梅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其技法多样,曾以描写手法的精工或奔放。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对象的神采与作者的情意。 随着艺术大师的笔触你可以欣赏到画梅的千姿百态,领略工笔画的画理、风情……
何海霞(1908-1998)生于北京一个贫寒的满族家庭,从艺70多年。他的艺术生涯是中国近代绘画史的一个缩影,对后生学子是一部有益的教科书。 1995年初夏,我去拜访何海霞老师时,他曾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我一生中,先是画古人,后是画老师,再后是画生活、画政治,最后才是画自己。”话语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当他介绍自己的寓所为什么取名“茧居”时,解放说:“这是最能说明蚕做茧,茧化蝶的过程。”这是很有禅意和哲理的启示。 一位世纪艺术大匠,回首艺术上的得失时,认识能有如此透脱,对从有为到无为而不为的感悟,对命运由不能自我主宰到急切需要找回失去了的个体生命意义时,觉察到需要紧迫地调整与重建自我艺术形式系统,是思想解放以后的大澈大悟。 在访谈中,我感觉到在海霞老的艺术道路上有一条成功的因果链。就是:
此图以重峦叠冈、沙汀烟树横亘画面,气势辽阔苍茫。间有细小的人物、舟桥、茅舍、牛羊出没隐现,一派山明水秀的江南风光。草木山石用点簇皴,干笔、湿笔、破笔浓淡相参,概括简练,树木浓重厚实,有葱郁繁茂之感, 山石用雨点皴法,极尽变幻莫测之奇。 如沈括所说“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粲然”。与《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同为传世名迹,都属于董源后期变体之作。 本卷无作者款印。明董其昌根据《宣和画谱》的记载定名为《夏山图》。有“长”、“黄琳美之”、“袁枢”、“徐渭仁”、“黄芳私印”、“庞元济书画印”、“汪令闻氏秘藏”等三十六印。明董其昌三跋,清徐渭仁、戴熙、潘遵祁等跋。曾经南宋贾似道,元史崇文,明黄琳、袁枢、董其昌,清齐梅麓、徐渭仁、黄芳、沈书镛,近人庞元济等收藏,流传有绪。《古今画鉴》《清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得到萨本介先生的大力支持,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书中的图话部分由他拟就。用图话的方式来评画解画是一种尝试,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多方位的引导,启发读者进入画境。此外,我们还集录了白石老人的原诗以增加对画家本人的全面了解。愿广大读者能够喜欢。
庐山,又称匡山或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因相传我国周朝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筑草庐隐居而得名,向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为历代文人骚客所重。这幅作品是沈周为祝其师陈宽七十岁寿诞而作,取《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 以庐山主峰象征自己老师的道德高尚,同时表示对老师的崇高敬意。此作成于沈周四十一岁时,精力专注,巨幅细笔,为其早年难得之杰作。 画家采用全景式构图,以高远法布置画面,山峦重叠,草木繁茂,结构严谨,气势雄伟。画面下段近景一角画山根坡石,劲松杂树。中段以庐山瀑布为中心,飞流直下,其中两崖间斜横木桥,打破瀑布直线的单调。同时瀑布左侧崖壁的石块纹理具有内向的动势,与右侧位于中心的山冈岸壁,似乎产生一种力的碰撞,从而加强山冈向上的张力。下段两株高大的劲松,其姿态
老年大学的山水画教学是专门为满足老年朋友们对山水画的喜好而进行的专业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山水画教学,难度不宜太高,但也不能流于一般普及读物从技法到技法的浅显,必须强调的专业性。鉴于此,在编写本教材时.我们摒弃了以往老年大学山水画教材的纯技法性,把理论与技法结合起来,不但说明“怎样做”的问题,更要说明“为什么”的问题,使理论落到实处、技法找到来由。另外,对于山水画教学本身来说,其特征是教学过程的逻辑性(学科自身的特征是地道的逻辑思维)与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山水画是造型艺术)矛盾相统一的过程,因此,《老年大学统编教材:山水画教程》在编写过程中极力使逻辑性与形象性趋于统一,并运用大量图片,使图文结合,更加直观易懂。同时,对具体的实践做出科学的程序设计,并且广泛吸纳学
本书从文房四宝、笔墨使用到树的画法、山石画法、云水画法、点景画法、山水画法,最后介绍了山水画的写生、构图和创作,同时配备了相应的插画,让山水绘画爱好者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直观地感受实景,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犹如良师现场指导,非常易于学习领会。
自唐代水墨山水滥觞,“用水”在山水画中越来越产生重要的作用,水与笔、墨共同构成山水画最基本的要素。然而,在历来的画论中,皆着重于笔、墨,对水的专门研究非常不够。本书从历史的角度,首先对古今诸山水画大家用水特色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述水在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继之以各种用水技法的研究,结合大量的范画和步骤图,非常形象直观,对专业与业余美术工作者皆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荆浩 ,河内沁水(今山西省沁水县)人。中国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河内沁水(今山西省沁水县)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9世纪至10世纪上半叶。荆浩工诗文,通经史。因唐末、五代中原一带战乱频繁,政局动荡,他遂绝意仕进,隐居于太行山的洪谷,自号洪谷子。据其所著《笔法记》记载,太行山洪谷深处,风景佳胜,有无数的古松“挂岸盘溪、披苔裂石”,使他为之惊异,遂携带纸笔,进行写生,“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可见他擅长画山水树石,是与他隐居深山的生活和师法造化的艺术实践分不开的。他也能画壁画,据北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他还曾在后梁的京城(今河南省开封市)双林寺院画过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一壁,颇受称誉。 荆浩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将唐代出现的“水晕墨章”画法进一步推向成熟。他
关山月同志原名关泽霈,公元1912年农历9月16日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县那蓬乡果园村,早年就读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本科,刻苦自学绘画。后得到岭南画派主要创始人高剑父先生的赏识,招其免费进入春睡画院,成为高氏入室弟子,并为其改名关山月。从此,在高氏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的影响下,关山月踏上了对新国画艺术执着追求的漫长而艰苦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