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向读者展示了曾刚的树木画。他的画主要表现在对家乡山水的一种人文关怀,一种乡情的眷恋。一角山石,一叶扁舟,无不蕴含其浓浓的情思。他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审美追求一并融入他的彩墨世界,于空谷幽泉中令观者感受到那份久违的清新和远离尘嚣的宁静。冥冥之中,仿佛天籁。曾刚早年学习素描,有很强的造型能力。 曾刚作画,首重气势,次在得法、得意,其画不论小品巨制,皆浑厚华滋,气势逼人,于雄厚之中蕴藉意韵。观之若壮士拔山、若侠客仗剑,风樯阵马,荡气回肠处足以令人扼腕,岂不亦快也乐哉乎?近来曾刚尝试以西画的肌理效果植入中国画中,其作品更见质感,其势亦愈见恢宏。暂且不论曾刚此举的成功与否,这种探索性、创造性的思维就是值得肯定和称道的。 当然,并不是说曾刚的画就达到很高的审美境界。对一个青年画
本册共分五章,重点介绍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包括树的画法、山石的画法、水和云的画法、船与建筑的画法以及整幅山水画的习作步骤。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既有分步练习,又有创作参考,非常适合于离退休老同志,少年儿童、国画爱好者和初学者临习之用。 本书的特点:看得懂、学得会、掌握快、易见效,是一套很好的入门教材,是通向国画艺术王国的一条捷径。
程振国是当代山水画颇具个性与独创精神的画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便以一系列山水创作产生较大影响,并受到画界同仁的关注。近几年,随着潜心研究与饱览饫游,程振国的艺术之旅显然步上了更高境界。他的山水画似不再以一种模式去表现生,而是在直接面对生活的同时,从中提取灵感与艺术营养,开始追求一种更精湛、更经典与更艺术的笔墨形式意味。重要的是,他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艺术置于精神的层面,这使他的作品了客观物象,而更具心象的主观特点。使他在面对真山真水挥笔创作时,不论如何地变换着线的形态、样式和节奏感,都体现出一种阳刚之美、博大之美、流动之美、在雄劲之美。 我们看到,在程振国近期作品中,他更注视整体气势与局部精彩的统一性。显然,他重传统,可是又有创造;他重继承,可是又强调个性,他得画理,可是又不囿
观汪涛的近作,大体可分为两类:《故园系列》和《山谷·人韵系列》。从前者作品中,可以看到更加自如的抒情表现,画家侧重于在写景中写意,勾勒点佛,松活飞动,渴笔焦墨、枯简苍劲,墨色浑厚,格调清幽,有一种在理性结构中放松表达的转变。画面由近景向高远空间发展,同时也由实境向虚境过渡。凡在实景之处,他多用松散内敛的墨点和皴线交织成形象生命,画中的留白则既是云雾或溪水,又是在视觉上贯注空间的气流,虚和实的对比形成画面流畅的节奏韵律,使画面丰茂与透气,个性语言因此而鲜明强烈。他的《山谷·人韵系列》语言更为独特,前无古代,异于今人,是汪涛拓宽山水画领域的创造成果。他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程式,采用特写镜头推近聚焦的方式,观察、刻画乳石的细部。这种聚焦放大的以点为元素的积墨积染法,远离了山水画惯常的
周尊圣,一九五八年生,黑龙江省林口县人。一九九三年进修于中英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学协会理事。工画山水。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始,就被苍茫、美丽、神秘、神圣的天山所吸引,历经十几年,十次进入新疆腹地,走遍天山南北、戈壁荒野,感受自然万物,创立了“天山山水画”的独特风格。他以不同于古人、异于今人的全新笔墨语言,表现了博大沧桑的大漠戈壁、天山风云的神韵而饮誉画坛。 此图卷纸本,纵六八厘米,横九六六厘米。设色山水,笔法雄劲苍润、大气磅礴,作于二○○五岁末。图中表现的是天山连绵起伏、重岩叠嶂的雄奇壮观和沉雄悠远的境界。画面气势宏大,造型奇装伟,以有限的意象表现无限的邈远,笔墨勾勒皴擦与山石烟云在水墨淋漓的表现方式中,由于气脉相连而构成“天山无尽”的整体。
本书采用数据统计、实证分析及比较研究等方法,以定量分析作为定性分析的辅佐,紧扣题山水画诗文本,并结合特定的社会环境考察有宋一代题山水画诗,从文化背景、创作机缘、题材类型、思想内涵、艺术表现、对前代题画诗的传承与新变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大体展示出了宋代题山水画诗的历史存在状态。本书认为,宋代是题山水画诗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说其成熟,不仅在于其在题画诗和绘画史上实现了诗书画结合的艺术体式,还在于其以思想内蕴的丰富和艺术表现的高度成熟,为后代题画诗树立了艺术的典范。
张仁芝是新中国培养的首批山水画家之一,在大学时代,他和同学们一起受教于蒋兆和、李可染,宗其香诸先生。毕业之后,他来到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研习传统山水画,深入领会其精髓与文化内涵。在其后几十年创作生涯中,他沿着可染先生之路“精读传统和大自然两本书”,以自己的画笔为祖国山河立传。他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视野开阔,景观丰富,并以气象万千的构图,娴熟多变的笔墨,创造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而又影响深远的山水力作,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画坛的地位。 这里集中展示的三十余幅扇面山水画作品,内容主要分两部分,即《黄山山水系列》和《山河杂咏系列》。在这些尺幅方寸的扇画空间中,本着“无法是为至法”的理念,张仁芝表达着特定环境下的不同情思意韵、文化襟怀、美学取向、笔墨追求,他泰然自若、胸有成竹、
赵婉如的山水写生大多取材于泰山和沂蒙山脉,其山水特征是朴拙、雄浑、粗放和简旷。画家选择的是水墨写意表现方法,偏爱宿墨的运用,以追求笔墨的浑厚华滋。其实她的着眼点实际上还在于她的感受和印象所依据的自然对象的特征上,或者是山峦的气势,或者是农舍的错落,或者是林木的劲拔,或者是秋景的萧疏,她的精力投在“写”字上,以提高笔墨的内涵和形质。 赵婉如,号伊水生链,又名水生链居士、伊水生链居斋主。1969年2月出生,曾先后毕业于泰山学院美术系,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2002-2004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从事龙瑞、陈绶祥先生,主攻中国山水画。现为泰山学院美术系讲师,主要从事山水画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省重点科研课题《泰山写生与山水画图式的继承与发展》的项目负责人。 从教以来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