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书体源流浅说》一书,1962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由郑诵先(1892-1976)先生执笔,并由当年的“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集体编著。郑诵先先生一生致力于书法普及与教育工作。20世纪50年代曾与张伯驹等前辈组织了“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对书法艺术的普及与推广起到了的作用。 《各种书体源流浅说》把汉字的五种主要书体——篆、隶、楷、行、草的源流演变、来龙去脉,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梳理,虽然篇幅不大,但脉络清晰,简明扼要,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把打开书法艺术宝库的钥匙。这部书长期以来一直作为高校的书法教材使用,被誉为书法史类的最经典读物。
《正楷名碑名帖导临:北魏高道悦墓志铭》内容简介:北魏《高道悦墓志铭》,1969年出土于山东省德州城北胡官营,同出者《高道悦夫人李氏墓志铭》,二志为一人所书。《高道悦墓志铭》志石高82厘米,宽83厘米。正书,28行,行30字,行间细刻3厘米界格,字径约2.5厘米。神龟二年(519年)刊石,无撰书人姓名。《高道悦夫人李氏墓志铭》全称《魏故伏波将军司空中兵参军高辉之太夫人墓志铭》,志石高92厘米,宽91厘米。正书,33行,行33字,字径约2.5厘米。亦神龟二年(519年)刊石,亦无撰书人姓名。二石现均藏于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正楷名碑名帖导临:北魏高道悦墓志铭》谨选取高道悦墓志铭介绍给读者。
《历代名家小楷精品集》收录了历代名家的楷书样例。有钟繇《墓田丙舍》、钟繇《荐季直表》、钟繇《宣示表》、王羲之《黄庭经》节选、王羲之《临钟繇宣示表》、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欧阳询《心经》、虞世南《破邪论序》、褚遂良《摹王羲之乐毅论》、钟绍京《灵飞经》、颜真卿《小字麻姑仙坛记》、南宋姜夔《跋土献之保母帖》节选元赵盂俯《汉汲黯传》。
此部文稿深深蕴涵着王柏翠老师从事书法研习、教育、思考、探究等诸多的人生体验与学理性概括。行文叙述,道器一体,文图对举,资料翔实,提要钩沉。著述效用似是自娱性情,实则强调应在于“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有利传承文化精髓于将来。笔者对书法的理解和描述是乐观向上的,从内容到形式回归质朴的文字与书法原生态,呈示真境界,传达真认知,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本系列丛书在一般集字作品的基础上特编有集字临创章法图解和集字所选用的原碑原帖,既有利于初学者在临创中掌握更多的书法作品创作的谋篇布局技巧,又有利于初学者在临创过程中及时参照原碑帖作者书写时承上启下的关系,加深对书法创作的理解。
米芾,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天资高迈、才华横溢,性格萧散,好洁成癖。本书由书法理论家对其经典影响力的法帖进行了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的鉴赏解读,一册在手,既可欣赏法帖,又可借助专家点评加深理解法帖的妙处所在,是一本的艺术鉴赏图书。
集古字而创新作是古今书法创作中常用的方式。西安碑林《圣教序》刻石,书法遒美劲健,清丽飘逸,是晋代王羲之的书法,但碑文内却是唐太宗为玄奘和尚所译大乘经而撰写的序文《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晋人怎么能写二百八十多年后唐人的文章呢?原来'当时有个长安今西安弘福寺的和尚,叫怀仁,他既以帝王能为玄奘大师撰写序文而深感殊荣,又对前朝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仰慕不已。蓦地,一个有趣的想法由然而生:集书圣艺术与帝王文章于一碑,于是他便按序文到处收集王羲之的墨迹。
集古字而创新作是古今书法创作中常用的方试。
书法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中国也是世界上较早拥有文字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在陶器上刻印文字,只是这种文字较多地带有符号的意义,名为“刻契陶文”。到了商代,出现了较成熟的且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后又出现了金文(钟鼎文)、石鼓文等。也正是这些文字,演绎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历史。因为,文字是文明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今天所说的“书法”,是指中国汉字的书写艺术,在近三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篆、隶、行、楷、草等书体形式。当然,在书法的演变中,也可以看到许多分支和变体,如篆书就有“大篆”、“小篆”(秦篆)和“缪篆”之分。草书就有章草、今草、行草、狂草等。楷书也有正楷、馆阁体等。当然也有一些个性极强的书法,如郑板桥自诩的“六分半书”。而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传
本字帖所选内容是唐宋及古代诗人的代表作,其中不乏有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名言佳句。本字帖诗选广泛,诗体有五言、七言绝句和五言、七言律诗共四十多首。采用颜体笔法书写,尽量保持其用笔和结构的基本特征。 本字帖的优点:一是打破以集字方式生硬拼凑诗选的局限性,克服选字雷同、整体行气滞板的缺点,使本字帖笔意新颖、整体生气;二是消除了集字作品露现的风化剥蚀,笔迹模糊漫漶的弊病,导致初学者对碑帖认知和理解上所产生的歧误和困惑,给临写者造成困难和障碍。本字帖字迹清楚,线条纯润,字口明晰,用笔直观,作为给初学者临写和创作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也可供赏读,是一本集赏读、临写和创作并用的学书工具书。 但初学者务必多结合颜真卿《颜勤礼碑》《自书告身》等碑帖的临习,真正领会其用笔和结构的艺术特征,才
大达端甫,公元769年出生于古城甘肃天水,是继玄奘后,唐代又一位有名的高僧,一生历经唐朝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唐宪宗时,因为端甫在佛学界的造诣和声名,得到宪宗的宠遇,宪宗诏端甫率缁属迎真骨于灵山,开法场于秘殿,端甫继玄奘后又一次在长安震动朝野。端甫在朝中掌内殿法仪,标表净众长达十年,尤以主讲《湿般》、《唯识》等著称于世。
《历代名家小楷精品集》收录了历代名家的楷书样例。有钟繇《墓田丙舍》、钟繇《荐季直表》、钟繇《宣示表》、王羲之《黄庭经》节选、王羲之《临钟繇宣示表》、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欧阳询《心经》、虞世南《破邪论序》、褚遂良《摹王羲之乐毅论》、钟绍京《灵飞经》、颜真卿《小字麻姑仙坛记》、南宋姜夔《跋土献之保母帖》节选元赵盂俯《汉汲黯传》。
《书法美学》立足于书法作业美学学科门类的出发点,对书法美学研究的意义、对象、方法与范围、对书法艺术的时空观、抽象与抒情、文字在书法中的特殊地位、线条的美学独立性、力的概念、立体感与节奏、书法美的形式构成,以及具体的书法美之欣赏等等,作了全面的阐述。文字流畅,立论严谨而思路开阔,为读者构建出了一个较完整的书法美学学科构架,特别适宜于书法理论爱好者对书法美学作系统学习时、作为教科书使用。也可作为一般文化学家、美学家、艺术学家对比书法与其他各艺术之间的美学特征时的参考读物。 本书计十九万字,附历代书法名作计一百余幅。
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在点画造型、形式内容、笔法墨法、情感神采等多方面有着博大精深的艺术之美。《书法艺术欣赏》以时间为顺序,精选了先秦、秦代、汉代、魏晋、南北朝、盛唐等诸个历史阶段的书法名家及其书法精品,从书家素描、作品源流、作品欣赏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介绍,有助于普通读者理解书法特有的艺术之美。 《书法艺术欣赏》的作者是盛文林。
《实用篆书字汇》参照《新华字典》的体例,按汉语拼音音节顺序编排。对多音字则取其中一种读音,凡出现过的字,以后就不再出现了,如“重”字,在C部出现后,Z部就不再出现了。《实用篆书字汇》的注释文字采用简体字,对有些形异义同又有繁体的字则合并在一起,同列于一个字头下,不单独排列,如“于”和“於”。《实用篆书字汇》收录的字原则上是常用的汉字,对一些不常用的字但碑帖中较多出现的字,也酌情收录。《实用篆书字汇》收录的字的非例出处以朝代先后顺序排列,但有时由于版面的排例需要,同一朝代书写者的顺序可能会出现先后不一致的情况。由于《实用篆书字汇》是书法工具书,为求古代书法的真实性《实用篆书字汇》选 用的字例,尽可能撷以墨迹,适当采碑刻中的字。对碑刻中损坏的字,则稍作修补尽量还其原貌。为体现字典特
本编系将篆书形体相近、易混易讹之字编集成五方诀,以便习篆者析其异同,探其原由,避其讹误。随时代之发展,今日之楷隶与古老之篆籀变化较大,以今之楷法书昔之篆文,因不知其源而讹,往往被世人所诟,帮此编至为重要。本编因篇幅较大,故而改为上、中、下三部分。 本书以上三编虽系各自成篇,但彼此联系紧密,有前呼后应循序渐进之特点。 本书改编所依原影印本中作者及印行年代末载,据推该书系据清人沙青岩所辑《说文大字典》中的《说文篆法皕韵歌诀》等所影印。现书名亦所新拟定的。 本书改编时除将原传统之雕版改为现代电子版外,还对全书进行了校订,为《说文解字部首》中五百四十字加注了汉语拼音读音,对歌诀之释文加注了与之相应的简化字,还将注文改为简化字并加现代标点。为便利篆刻者,增加实用性,改编时又对之篆书
本书由书法家、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田英章先生集多年书法教学之大成,讲解了当前硬笔书法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相关知识,并以大量典型范字说明硬笔行书的基本笔法、间架结构和作品创作要领,堪称当代中国一流硬笔书法教程。本字帖不管对于青少年学生还是广大书法爱好者,都将是不可多得的实用书写范本。
《千字文》乃古代名文。自南北朝以来,书写者不乏名家,智永、怀素、欧阳询、赵孟俯等皆有墨迹传世。为了弘扬中华统文化,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展现当代名家的书法艺术,我们出版了《当代名家书千字文》丛书《沈尹默书小草千字文》为其中之一册。 这套丛书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十余年来多次再版,累计印数达六十八万册,对当今书法艺术的普及、欣赏与研究有 所助益。现将《沈尹默书小草千字文》修订改版,原大精印,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