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不只要求点画精到,结构优美,而且还要求章法完整、通篇和谐。点画和结构的美,只是局部的美,而章法的美才是整体的美。《楷书章法百图》分为大中堂、小中堂、斗方、竖条幅、横条手卷、对联、条屏等几个方面,作品少则几字,多则几百字。不仅详细介绍楷书创作的方法,而且非常实用,对初学者学习楷书创作具有引导作用。
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希望之套丛书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中国文化的主流与特点,读者能够从中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所系。
《历代碑贴集字临创丛书》本套字贴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贴除精选出原碑帖中范字外,还选用原范字的偏旁、部首,运用计算机设计组合拼集了大量的范字,尽可能地达到原碑贴范字的法度和神韵,以供学书者临创之需。 (2)将所有的范字还原成墨迹,使其更接近书法大师的真迹;同时适度放大和在笔画中用白细线勾画运笔方法,直观明了,使学书者更容易领悟大师书体的特点,以提高书法基础训练的效果。 《历代碑帖集字临创丛书》分为“欧阳询九成宫集字古诗”、“颜真卿多宝塔碑集辽古诗”、“柳公权玄秘塔碑集字古诗”、“赵孟頫胆巴碑集字古诗”、“王羲之兰亭序集字古诗”、“汉隶史晨碑集字古诗”6册,本册为“赵孟頫胆巴碑集字古诗”分册,共精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古诗23首,并分别附示范作品,同时配上尽可能接近古诗意境的
书法作为我国文化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源远流长。 我国历史上书法家灿若群星,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彩,流传千古。 小楷作为楷书的一种,始于汉末三国魏晋之际。在印刷文字还不方便的时代,通行的正式郑重文书都需要以小楷书写。自隋唐以来,直至清代,都把小楷作为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科目,若不及格必将名落孙山,因而,小楷书法自然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由于小楷通行年代已久,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长于小楷的书法名家,以及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小楷作品,如魏国钟繇书《宣示表》,东晋王羲之书《乐毅论》、《黄庭经》,唐代钟绍京书《灵飞经》,元代赵孟頫书《汲黯传》、《道德经》,以及明代文征明书《真赏斋铭有叙》,王宠书《圣主得贤臣颂》,祝允明书《醉翁亭记》、《前后出师表
汉字发展到阶段后,书写者在文字中融入自己的审美情感,书法随之产生。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历史悠久,形成了异彩纷呈的书法艺术。书法艺术经过书法名家的吸纳、创新和传承,内容日臻完善,风格流变有序,魅力无穷。从中国书法名家入手,识别、鉴赏书法艺术,感受不同历史时期书法名家独具一格的风格,是提高书法艺术欣赏能力的捷径。 本书以简洁的文字,按照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系统地介绍了各时期书法名家的艺术特色,演绎出中国书体风格的流变及人们不同的审美趣味。文中大量珍贵的书法作品图片,便于读者理解书法名家的艺术风格和鉴赏他们的代表作品。阅读此书,会让你感受到书法之美、笔墨之妙。
在台北故宫博物馆,藏有一件轴装文徵明小楷《醉翁亭记》。原作为纸本,高五十三点五厘米,幅宽二十八点六厘米。在天津博物馆,藏有文徵明小楷《盘谷叙》,张若霭补图手卷。其高十三点五厘米,楷书部分横四是八点五厘米。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元明人书册》,其中一页为文徵明书《归去来兮辞》。此作高十三点七厘米,横十六点一厘米。编者谨将上述三件珍迹合集推出。为便于读者欣赏,特将《醉翁亭记》拼接成横卷,与此同时,还将上述三件蝇头小楷放大印出,供读者欣赏、临习。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华山庙碑(长垣本)》为“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该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 《华山庙碑》全称《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八年(165)刻,碑原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是汉碑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汉隶品”。 隶书,行三十七字,结字堂堂正正,行距齐整,波磔秀美。原碑已佚,留世原拓本也四种:华阴本、长垣本、顺德本及四明本。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华山庙碑(长垣本)》所收“长垣本”,为宋时早拓本,碑文完整。原为河北长垣王文荪旧藏,后为端方所有,民国初年流落日本。
本书从书法历史、书法修养、书法技巧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有助于中小学老师和学生陶冶书法兴趣和书法艺术修养。
《名碑名帖实用速成大格集字帖》系列丛书精选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米芾、赵孟頫等古代书法大家的碑帖,分古诗词、楹联、锦言、名句、成语、春联等门类进行选字结集。我们通过选字的方法,融古代名家法书与古代名家诗词、楹联、锦言、名句、成语、春联等于一体,为书法爱好者提供_条从临习传统碑帖过渡到创作作品的捷径。丛书涵盖面广,贴近当代读者的实际需要。内容健康向上、清新高雅、脍炙人口。同时,我们将原碑帖字放大,使碑版字字口清晰,帖字墨迹毕现。对原碑帖中因千百年来风雨侵蚀、捶拓剥落而难以卒读的字进行修整,使其恢复原碑帖风貌。原碑帖中没有的字,则由编著者根据原碑帖法度,从原碑帖字中优选相关部首或部件组拼修整而成,使其与其他集字和谐统一。《颜真卿·多宝塔碑》是该系列丛书的一种,其集字主要
这本书收录常用字字形共计二千七百余个,基本上汇集了目前能够见到的启功先生的所有常用字楷书。因此,《启功书常用字》的出版一方面可以为喜爱启功先生书法艺术的广大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提供一份真实、全面的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习书法的广大中小学生以及爱好者提供一本规范、实用、好看的经典楷书字帖。 作为一本楷书字帖,《启功书常用字》还具有以下的特点:,字形都是墨迹,能够表现出毫锋墨彩,使学习者可以观察到真实的笔法。第二,以简化字为字头,按照简化字的部首进行排序,以《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部首排序为参照,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第三,在注重简化字的同时兼顾繁体字,凡简化字有其相应繁体字的,则繁体字排列在简化字的后面。第四,此书在具有部首检索的同时,还附有汉语拼音检索,方便读者的查阅。 书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几千年来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书法遗产。其中许多的碑帖墨迹,被后人所推崇,广为习书者仿效和临摹。 为使广大中小学生和书法爱好者能尽快掌握和提高书写技法。本丛书的范字选自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赵孟頫的《胆巴碑》、《妙严寺记》,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米芾的《蜀素帖》,以及汉隶《史晨碑》、《曹全碑》、《乙瑛碑》、《张迁碑》。这些经典的作品最能代表书家、书体的风格,因此它们也是后人择帖的。 《多宝塔碑技法与临创》,以颜真卿《多宝塔碑》为临习范本。此碑的字笔法显露,字形端庄秀润,外形劲峻饱满,每一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都交代得十分清楚,容易观察、学习和掌握,故后世学颜书者多从此碑人手。
钟绍京(659-746),字可大,虔州赣(今江西赣州市)人,钟繇十七世孙,时称“小钟”。绍京嗜书画,倾其家产而搜求法书名作,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真迹家藏数百卷。书学薛稷,武则天时(684-704)诸宫殿门榜、明堂门额及九鼎之铭皆为绍京所书。传世墨迹有《转轮王经》《灵飞经》。 《灵飞经》传为钟绍京所书,真迹在明代为董其昌所得,后经海宁陈元瑞刻入《渤海藏真帖》。是以我们所见大多为刻本,即“渤海本”“望云本”等。《碑帖导临·唐:灵飞经》所录两种版本,前者为翁方纲所藏之墨迹本;后者为嘉祥曾恒德《滋蕙堂帖》刻本。 此作笔势圆劲,字体精妙,笔法以中锋行笔为主,露锋顺入居多,流畅中求稳健,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其结体隽永端庄,匀称大方,妙趣横生,秀媚舒展。章法参差错落,疏密有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
《篆法辨诀》乃癸丑年(一七九三)石印刊本之复印本。行文以七言成句,间句有解,缀字成句,义取赅博。句侧纯就许书小篆剖析形似,义取详明。微有不同者,则以文字之义以训诂而明。篆文之下写以楷书,取说解大小二徐诸家精义详笺之。即未学篆者亦可开卷了然,汹初学之指南也。它是元代应在撰写的篆书辨识记忆的歌诀,清代承守丹依据《说文解字注》《康熙字典》等字书对此歌诀进行讲解注释,沈立新先生对承守丹的注释进行句读和校订。书中篆体和楷体相对应,旁列注文,注解详细便于阅读理解。
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学习方法的多样性选择,使“集字字帖”在当今书法学习过程中起到越来越明显的作用。这些具各类书体、各派书家风貌的集字帖,使学书者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临摹和创作的乐趣,因此,“集字字帖”广受书法爱好者和教师的欢迎。 我社继出版以楷、隶书体为主的《中国古诗集字字帖》辑后,现又推出集行、草、魏碑、汉简等书体的“集字古诗”第二辑共八种。此套字帖注重对原碑帖风貌或书家风格的气质把握,在碑版翻成墨迹、点画边缘修整、部首间架拼组等细节方面力求妥帖自然,恰到好处,同时对每副对联的体势呼应、章法布局等也尽可能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书参考。
《神居何所》在对书法基本性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与书法有关的各种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包括书法史、现代创作理论、感觉模式、形神关系、书法研究方法论等一系列重要课题。这里既反映出作者对艺术现象敏锐的触觉和处理各种理论问题的才能,又显示出书法理论在整个人文学科中可能具有的意义。《神居何所》由邱振中所著。
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的状态,以长江为界,南则宋、齐、梁、陈;北则北魏、西魏、北齐、北周,在这对峙的一百六十九年间,我国的书法史亦分成两派,南派沿袭东晋二王的典范,擅长帖学,一些世族士大夫与帝王贵胄都雅好书法,相与赏玩评鉴,从而形成了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遗憾的是年远代湮,留传下来的真迹寥寥无几,相反北朝特别是北魏刻碑之风甚炽,大量的碑刻墓志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这些楷书风貌各使人目不暇接,不但显示出楷法演变的痕迹,同时正因为其不成熟倒反而流露出不同的意趣和风韵。公元五百八十九年,随文帝杨坚篡周灭东,统一天下。随代国祚虽短,仅二十九年,但我国楷书的发展史上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此时楷书已趋成熟,所谓“熔南北于一炉,开唐书之先声”,的隋碑有《龙藏寺碑》、《曹植庙碑》、
清代碑学兴盛所带来的法古风潮,使碑学一跃而至书法正统的地位,其间石鼓文再次重新成为热门书体。大书法家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王福庵等皆得力于此。吴昌硕先生终身以石鼓文为临摹研习的楷模,然而他之临摹并不拘守成法,在对石鼓文书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重其形更取其神,一格,自出新意。在用笔上他打破了数千年来篆书的藏头护尾、粗细均匀的规范,以巨细不一、变化莫测的笔角来表现丰富的线务;在结体上他以参差错落、疏密呼应的技法来替代平整的字形,开创了篆书的一代新风。其作品内涵相当丰富,把我们引至一种高尚而美妙的境界。我常想,作为一个艺术大师,除了有其过人的胆识之外,他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博采众长,学而能变,变而化神。吴昌硕先生正是这样的实践的,终于成为古往今来的书坛巨
孙过庭,字虔礼,一作名虔礼,字过庭。《书谱》称吴邵人,《述书赋》称富阳人,《书断》云陈留人。生卒年不详,约生於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卒于唐武则天长安三年。官至率府录事参军。博通古今,独秀文华。善书以草。草书宗法二王,工於用笔,俊拔刚断,真行亚於草书。与王绍宗相友善。王过於迟缓,虔礼伤急速。其隶行入能,草入妙。所撰《书谱》墨迹传世。此卷《景福殿赋》原无名款,因卷末有宋人曾肇的跋文,谓为孙过庭书,故一般相沿称为《孙过庭景福殿赋》,赋文作者为曹魏时的何晏。卷中『玄』、『让』、『署』、『构』等字都有避讳的缺笔,殆是宋人所书,或是宋人的临本。 原件为纸本,高二九·二公分,长六00公分,全卷一六五行。用笔尖劲方硬,结体有章草遗意,书法艺术水平颇高,明代为项元汴所藏,有天籁阁诸收藏印记。及项元
《中国书法研究系列丛书:王羲之研究二稿》以王羲之为中心,以东西晋南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为背景,考订史实。“流觞曲水”以《兰亭诗》《兰亭序》为基础资料,以诗证史,诗、文互证,爬梳剔抉,钩沉索隐;“游目意足”以《十七帖》及其它杂帖为基础资料,以帖证事,以事证帖,穷搜细考,一丝不苟,全书共征用及涉及文献八百余种。由于撰者梁少膺具有扎实的文献学考证功力,纠正了有关王羲之资料中的诸多疏误,以及历代剿袭流布、以讹传讹之俗说,更多妙解新义,发明迭见,道前人所未道。全书以考证学为方法,语言学为工具,文献学为核心,并依附其它诸多学科,故在研究方法和著述笔法上亦别树一帜,展示了作者在考据、疏通、解释、推衍与概括等方面之才能。精勤笃实,功不唐捐,是书可谓为当代研究魏晋南北朝书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