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这一次,穿过「云门」,我们选择一本又一本的经典,好回到那个永远青翠的心灵故乡。白蛇故事唯美感性的文字,重述《白蛇传》凄美传奇。白蛇典据追索白蛇故事的源泉,步入传统文化的堂奥。白蛇云门华丽精美的图片,呈现云门舞者的动感舞姿。
裘盛戎:京剧表演艺术家,净角演员,裘派艺术的创始人。原名裘振芳,北京人,生于1915年,病逝于1971年,岁未过花甲。1952年获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擅演剧目有《姚期》、《将相和》、《杜鹃山》等。《群英会》、《铡美案》已拍成影片。本书收录的就是裘盛戎的亲朋好友们对他的表演艺术的评论文以及对他的怀念文,分六部分编辑。
作者自1907年始有志于戏曲研究,前五种著述分别完成出版于1908年至1911年;《曲调源流表》今佚。因读元人杂剧而后“思究其渊源,明其变化之迹”,是为本书写作的起始点。作者的讨论以元人杂剧为中心,然后推考其渊源变化,而不是先设一个戏曲的理念来作推衍。明乎此,才能明白本书所作讨论的角度与结论。本书包括了上古至五代之戏剧、宋之滑稽戏、宋之小说杂戏等十六章内容。
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上,文化世家对地域文化和整个华夏文明的演变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一个家族中有许多人甚至几代人参与戏曲剧本创作、戏剧评论、曲谱修订、组织戏班演出活动的曲学世家,是明清时期我国艺术史上非常活跃、特殊的一类文化世家。周巩平编著的《江南曲学世家研究》综合运用谱牒学和艺术学知识,从家族文化传承的角度来探讨戏曲艺术发展历史,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不是艺术家的个体,而是艺术家的家庭与家族,艺术家家族的文化传统以及这种文化传统传递传承延续对地域文化以及戏曲艺术发展的影响。
《中国影戏特征及其姊妹艺术》是“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之一,全书共分7个章节,主要对中国影戏特征及其姊妹艺术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我国影戏艺术形态及其流变、影戏的功能与艺术的雅化趋势、我国影戏与傀儡戏、物质载体与影戏艺术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由于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完全从感觉和印象出发,不经修饰,也不需事先装潢门面,因而有一个特点是诚,即它与我们经常看到的报刊评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完全讲真话,讲实话,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有话则讲,无话则止。我感觉,当我着意要为某戏写一剧评的时候,和写日记来评价一个戏是不一样的前者心态很庄严板正,后者很随和家常,前者像从事一项正式报告,后者像和人聊天,前音板着面孔,后者放下架子。
宝冢剧团,是日本首屈一指的演艺团体,团员是清一色的未婚女性,却以“男役”闻名于世。它拥有十分成功且特殊的其舞台表演和经营模式十分成功,在日本,乃至世界的舞台上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宝冢也是一片人才辈出的沃土,培养过黑木瞳(《失乐园》《白色巨塔》)、凉风真世(《浪客剑心》)、檀丽(《武士的一分》)天海佑希(《女王的教室》《老大》)等超一线魔王级女演员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无数明星都来自这里。时至今日,星光熠熠的宝冢剧团已经活跃了超过百年,并且还将继续活跃下去。本书由曾担任宝冢总经理的森下信雄亲自撰写,从剧团经营方针开始谈起,揭晓在风云变幻动荡沉浮的娱乐战场上,宝冢模式能够延续超过百年的原因。同时,书中特别将宝冢剧团与掀起女性偶像热潮的AKB48相比较,解析宝冢剧团如何以“清纯、正直、美丽
《人艺批评-北京人艺戏剧理论集》主要包括关于“话剧主旋律作品与市场化”的随想、精彩演绎一段“可触摸的历史”、没了复仇,还有没有“赵氏孤儿”等内容。
《新潮演剧与新剧的发生》是新潮演剧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合集,由中国戏剧学院资助出版。新潮演剧的跨界现象是中国现代戏剧转型的特有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条件下,人们将中国戏剧与外国戏剧的相似性和相近因素放大,造成贯穿于整个新潮演剧中的越界思维和跨界理解。在文化功能上,要求中国戏剧变革,是新潮演剧跨界思维出现的主要动因。
本书二十余万字,篇目四十个,按问题性质分四个部分:部分戏曲的审美特征;第二部分百花齐放与三个并举;第三部分现代化与戏曲化;第四部分戏曲的改革与建筑。这四个问分的问题都是戏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但辑入某一部分的文章,并非都是对这一问题的专论,不论论文、剧评、序言等,凡是与这一问题有关或涉及这一问题的,都可作为辑入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