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音乐剧》主要内容包括:何谓音乐剧、血统由来、萌芽与雏形、叙事音乐剧的成型、叙事音乐剧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之后、概念音乐剧的创作、20世纪末至今等。
余丹红,女,1967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台州。1988年、1996年、1999年分别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负笈美、德、奥等国,现于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音乐史、音乐教育及音乐剧等,出版、发表作品有《放耳听世界——约翰·凯奇传》、《上海市中学音乐剧》、《从预制钢琴到 》《电子琴演奏技巧》等。 张礼引,男,1960年11月11日生于上海,电脑网络管理工程师、音乐爱好者。曾游历法、德、意等欧洲十几国,对西方音乐文化颇有感悟。
《百老汇音乐剧》主要内容包括:何谓音乐剧、血统由来、萌芽与雏形、叙事音乐剧的成型、叙事音乐剧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之后、概念音乐剧的创作、20世纪末至今等。
本书共收录有谣曲16篇,采用中日对照的形式。其中既有申非译本中已有收录的曲目,如《高砂》《熊野》《隅田川》《砧》《道成寺》,也有对从未在中国译介过的谣曲的尝试;既有《东方朔》《杨贵妃》等中国读者可能更感兴趣的唐事能(中国题材的能),也有《砧》这样、主人公虽非唐人、其背后却隐藏着《汉书》中的苏武故事和捣衣的汉诗素材的能,更多的还是讲述日本本土故事的曲目。六名译者在秉承“接近原文原作”的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在译法和文风上又各有千秋。对读者来说,无论是对同一谣曲的前后两个版本的对照、还是在不同译者间的比较,或是对谣曲本身的单纯鉴赏与了解,本书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毫无疑问,音乐剧是20世纪最重要且发展最快的文化成果之一。音乐剧经历整整一个世纪的演变和发展,渐趋成熟,目前已经成为活力、最为兴旺的娱乐和文化产业。 音乐剧在我国还是处于探索和初创的阶段。我们对西方音乐剧的了解和认识还仅仅是些皮毛。虽然有关的论著和参考书也出版过一些,但舞台演出的实录(VCD或DVD)我们却见得很少。至于,作为音乐剧的灵魂——音乐,我们这方面的出版物几乎为零。有鉴于此,我们编译了这本《欧美音乐剧名曲选萃》,从27部经典名剧中精选出40首经典唱段,并且译配成中文,同时还对每部音乐剧的作者、创作过程、剧情以及获奖情况等做了简要的文字介绍。这本《选萃》既可供音乐剧工作者借鉴和参考,也可供歌唱者用原文或用中文演唱,更有助于广大音乐爱好者对音乐剧的理解和欣赏。
《中日韩古典舞蹈比较》第一编首先分三章分别阐述中、日、韩自然环境中的舞蹈生态、文化形态中的舞蹈功能,从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诸方面,紧密结合舞蹈加以阐述,不落窠臼,颇有新意。从此可以看出作者长于思辨,勤于思考。如对日本古典艺能“能乐”的审美意识,对日本“能乐”大师世阿弥理论著作《风姿花传》的心得体会,都有独到之处。对韩国古典舞发展的研究和阐述,脉络清晰,特别是对著名舞蹈家崔承喜对中、韩古典舞的贡献和评价,恰确精当。 第二编中日韩古典舞蹈交互性的比较研究方面,从大量文献、形象资料中,总结出它们在题材方面的互相吸收和发展衍变,如中国戏曲的《白蛇传》和日本歌舞的《道成寺》;中国昆曲的《长生殿》和日本“能乐”的《杨贵妃》。民间舞方面,如中、日两国的“踏歌”和韩国的《羌羌水月来》
本书是学界关于“新潮演剧”的研究成果的展示,从话剧发展史的角度关照“新潮演剧”的特征与实效(包括时效)。“新潮演剧”对于反映时事很好迫切,时效性不错,这是其积极的方面。然而,出之操切便难以从容准备;过于执着“事件的真实”,便容易忽略“艺术的真实”。总而言之,此类作品报道时事、传播理念的成分高于艺术创作。但在中国话剧发展目前,“新潮演剧”的出现有其必然性,而且对当下话剧发展方向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书是 戏剧界的学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徐晓钟的导演理论与艺术实践,进行了大量研究,梳理他从事戏剧事业70年的艺术经历、研究他的艺术实践、分析他的教学成就,特别是深入剖析他的戏剧理想,演剧观念,美学原则和创作方法进行总结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