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教育出版社传统音乐教育类图书的经典,“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为中国艺术与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丛书包括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与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两个部分。其中,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部分是有史以来次对我国自古代、近现代直至当代学校艺术教育的历史、成就及其经验进行系统化的、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力求以客观的阐述给我国艺术教育工作者以借鉴,同时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个比较可靠的基础。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部分主要介绍国外学校音乐教育的成就和经验,可作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借鉴。书中选择了学校音乐教育有特色的几个国家和几个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影响的音乐教育学派为研究对象,即美国、德国、日本、苏联、匈牙利五个国家,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卡巴列夫斯基四个学派
为了便于学习,我们在乐曲中,适当加了调性和少量的和弦功能标记,关于这些标记的含义,请见[录一]中的说明,凡有仅由标记难以说明的,即在录的[大小调功能性和声思维简述]及[本书曲目和声语言、方法简述]中,将古典和声理论的要点,以及该作品和声语言的主要特点,加以简单的介绍。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主要选取了在传统和声范围内的古典雨乐曲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大致上按照和声学教学的顺序,也就是正负三和弦、各种变和弦、离调和转调......等等进行编排。下册则选取了通俗性的乐曲以及少量的具有二十世纪和声语言特点的乐曲。正如音乐学家们早就指出的:通俗音乐基本上是重复运用古典作曲家已经用过的音乐语汇。即使如此,读者仍可以从中了解现代通俗音乐是怎样实际运用古典和声的。
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这是一片注定要产生巨人和巨作的星空;巴黎,世界的浪漫之都,艺术之都,巴尔扎克、乔治·桑、拍辽兹…… 世界的目光因这些闪光的名字而在这里凝聚;为艺术,他们苦心孤诣,殚思竭虑,为友情,他们敝开胸怀,惺惺相惜;他们承载着历史,创造着历史,的才能和博大的情怀,使他们永远站在了世界之巅…… 本书以翔实的史产和生动的事例,真实再现了18世纪的法国文学、音乐大师们的亲密交往以及惺惺相惜,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生动事例。
本书收入的100首经典歌曲,是从20世纪初开始我国所产生的数以万计首歌曲中精选出来的。本书的与众不同之处是:通过故事的形式,对每首歌曲的历史背景、创作过程、风格特色、社会影响做了真实而生动的介绍。这些鲜为人知的“背后的故事”会引起读者无限的联想与慨叹。
柴科夫斯基的3亩芭蕾舞剧《睡美人》,Op.66,做于1888-1889年。这部作品的故事取自法国作家贝洛的童话:描写弗洛雷斯唐王14世纪公主阿芙洛拉受洗日的宴会,国王宴请12位仙人,由于忘记了邀请恶神卡拉波斯,卡拉波斯赶到,并预言公主在满16岁成为一位美人时将因纺锤碰伤而死,众宾客大失惊色。这时善神西连妮出来施展她自己的力量说:公主未必因碰伤而死,但必长睡100年,然后将借助一位美貌的王子的吻而复生,并同王子结婚。此后,国王下令毁掉全国的纺锤。但15年后,公主还是果然因纺锤碰伤,与其他宫中人一起昏睡了近百年。后来,一个青年王子到宫廷,见四处荆棘丛生,在荆棘中见一美丽公主长眠于其中。他俯首吻公主,公主苏醒,宫中其他人也相继苏醒,共庆王子和公主成婚。后人后来根据这部舞曲的音乐,编成一部组曲。组曲共5曲:1.序曲,善
此次“新版”,新在内容、结构、编排三方面。 内容新。主要增加了“音集运动”理论结构,尤其对“音集六十四变易形态”作了详细分析例解,使读者更易理解并掌握该理论,同时也力图通过例解的广泛性,证明“音集运动”理论对各时期、各风格音乐创造手段的广泛涵盖性和适用性。 结构新。正文部分按“合力论”、“音集论”、“太极论”分为三编,“合力论”是音集论与太极论的理论观念基础。“音集论”是具有最广泛适用性的音高组织理论框架,对“音集”动动的构、体、数、质、位、态、核、相、易等核心概念作了详细分析。“太极论”是音集论的一个大特例。通过这一特例得以证明:从中国古代哲学系统出发,可以创造出许多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音乐组织方式来。 编排新。“新版”重新将“三论”编排为“三编八章”,暗合“八卦”之数
《古典音乐》内容简介:乐器的结构、制作和音效并非一成不变,音乐家实现作曲家特定要求的方式不同,这些因素也随之发生变化。它们同时也受到乐器制作者试验新材料和新科技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一些乐器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另一些乐器则顺应时代成为新潮流。今交响乐团的雏形是16世纪的乐器演奏组合(见第27页)及17世纪的乐队。最早的乐团通常依附于宫廷、教堂或剧院,它们在不同的地点进行演奏就会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乐队常由键盘手或首席小提琴手指挥。18世纪,热门作品(诸如海顿和莫扎特的作品)的演奏开始遍及整个欧洲,为乐团订立一些标准已势在必行。弦乐组由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组成,低音都通常会加入两支单簧管和两支巴松管,偶尔还会加入两把号、一支长笛、两把小号和一个定音鼓。直到18世纪末,单簧管才成为乐团中的正式成
为满足越来越多音乐爱好者欣赏和理解交响乐的愿望,我们出版了《交响乐欣赏人门》一书。本书从流派的角度着手,选取各流派主要作曲家的代表作,通过详尽而又娓娓道来的诉说,使读者能简捷地了解到交响乐的流派,当时代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更使音乐爱好者能在旋律中了解到作曲
俄罗斯音乐跻身于20世纪艺术文化先列和它完成的业绩再一次证明艺术长河的过程的“客观性”,它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只是服从它,而不是自己创造它。从事创作的人的作用这时不是缩小了,甚至是了,但作用的方式不同,宗旨地不一样;他要找出艺术的语言向他提出的课题的解决方法,这,当然是和作为精神的庇护所的艺术面前产生的问题结合在一起的。不论是20世纪上半叶还是下半叶的俄罗斯作曲家都善于解决时代交替在音乐艺术面前提出的许多问题,这就保证了在20世纪文化史中的地位。
物理属于科学范畴,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看起来它们似乎离得很远,但实际上,两者在许多方面有着有趣的联系。本书主要介绍音乐与物理的关系,音乐与物理结合的学科发展的特点和前景。音乐的声学基础、音乐的构成、发声机制、共鸣、音色、声音的传播等问题的物理学原理及音乐电声的物理机制。
此卷新版的肖邦前奏曲是赫尔曼·凯勒版的修订版,同时保留了原版本的版面。本卷的编订原则与亨勒版的其他卷次,相一致。此卷包括《24首前奏曲》、《#c小调前奏曲》及无作品号的《bA大调前奏曲》,收录了迄今为止已知的此体裁的作品。
这不是一本音乐学的入门书籍,而是已经或正在学习音乐学专业的人提高学术档次的读物。这本书的读者,肯定是喜欢音乐同时又爱好知识的人。拿起这本书,不要害怕里边的外文,仔细读读中文,你会喜欢的。尽管是学术读物,但这本书很好看。 这本书有很多外文,对于搞音乐的人来说多到的地步。 西方音乐传入中国,音乐学也开始传入中国。到20世纪90年代,学科目录审定,音乐学在中国有了正式身份。随着中国高校扩招,二级学院遍地开花,音乐学也兴旺起来。其实,真正受过音乐学专业训练的人并不多。本书为读者介绍音乐学的重要内容,弥补时下的不足。
《国家大剧院音乐讲堂:芭蕾欣赏十八讲》围绕芭蕾音乐欣赏展开,立体呈现芭蕾音乐的诸多方面,试图为欣赏者提供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和全面的欣赏指南。《国家大剧院音乐讲堂:芭蕾欣赏十八讲》主要是通过对当今仍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芭蕾作品的音乐与其创作背景等的分析与介绍,达到普及经典芭蕾舞剧的目的。
鉴于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华语歌词的创作不仅要从古典诗词中汲取养料,同时也要结合当代社会的时代特征,从国情出发,从大众需求出发,创作出高品位、高格调的词作。《流行歌词写作教程》是尤静波多年从事歌词创作的一个理性总结,是为了缓解音乐学院的教材之需;希望更多专家、学者能够加入到歌词写作的研究中来,为华语歌词创作构建理论基础,并使“歌词写作”能够被广泛纳人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中。
《国家大剧院音乐讲堂:芭蕾欣赏十八讲》围绕芭蕾音乐欣赏展开,立体呈现芭蕾音乐的诸多方面,试图为欣赏者提供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和全面的欣赏指南。《国家大剧院音乐讲堂:芭蕾欣赏十八讲》主要是通过对当今仍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芭蕾作品的音乐与其创作背景等的分析与介绍,达到普及经典芭蕾舞剧的目的。
钟律课题是曾侯乙编钟出土后的二十多年来音乐型态研究特别是律学研究中最引人关注的课题之一。自钟律一词于黄翔鹏先生1979年《先秦音乐文化的光辉创造曾侯乙墓的古乐器》一文中复出后,这一课题的研究逐步展开,研究成果相继问世。笔者在关注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以往学者的研究多取音乐考古测音研究的角度,而对文献中所涉钟律或避而不谈,或谈之甚少。或干脆断言其“与三分损益法毫无二致”,或多引用《汉书·律志》“至元始中,王莽秉政,欲耀名誉,徵天下通知钟律者百余人,使义和刘歆等典领条奏,言之最详……”这段文献作为先秦钟律的文献根据。凡此种种暴露出迄今学者们对古代文献记载之钟律的研究尚有欠缺。为此本文以“钟律四书”、历代乐律志为依据,在对其进行全面历时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了自汉至清古代文献记载之钟
本书选录的一百首歌曲,都是八十年代大家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这些歌曲不仅在当时唱出了人们的心声,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时至今日,它们仍是人们所深深喜爱的旋律,代表了那个年代人们曾经拥有过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