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园墅》是建筑界一代宗师童寯(j n),向世界介绍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经典著作,也是其晚年于病榻上用英文书写的最后一部著作,初版于1997年;本次全新修订版由童寯之孙、同济大学教授童明执笔翻译,以简洁雅致的文笔,重新传达出童寯先生英文原著的真意。 赏园之趣:深刻解读中国园林的精神与内涵 中国园林与山水绘画、文人情趣的联系紧密,童寯认为,“中国古典之园林,实为三维中国画卷”,“造园的情趣,远甚技巧与方法”。 造园之法:全面分析园林营造的细节与技法 建筑与布局——凉亭、厅堂、游廊、石船、台地 装修与家具——门洞漏窗、涂漆木构、铺地纹理、假山石屏、盆栽罐植 叠石——取材、鉴赏、匠师 植物配置——园林植物的地位、布局准则、种类介绍 园林之史:细述园林历史及东西方园林的区别 融贯中西——“西方园林实则
《古树名木故事(便携树木科普全彩)》古树名木故事挑选了分布在全国各个地方有历史、有典故的各具特点的古树,每棵古树都配以精美的图片和极具趣味性的故事,可读性强、科普性强、受众范围广,可以当作大人给小孩儿的读物,并且能够寓教于乐,避免了传统读物的枯燥乏味,吸引读者。
《园林植物景观配置》内容包括苏州园林植物景境配置的文化背景、植物材料的造园意义、植物材料的文化内涵、植物景境配置意匠等。《园林植物景观配置》可供广大园林植物工作者、园林艺术爱好者以及园林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路易斯·I·康:秩序的理念》分成三个部分:为了后面的更加复杂的工作,首先谈到的是康非常重要的早期阶段的建筑作品。个例子就是那些可以看出后来他成熟时期作品中的特色的建筑.但是从不同的建筑观点来看,它们也可以被看作是杂糅的。在这后面.仔细分析了九个被挑选出来的、近来平面刚刚被修整过的康的作品;它们起到了对平面分析方法进行循序渐进的介绍的作用,并且让我们能够发现那些虽然影响了康的设计、但是之前没有被认真对待和用简单的序列来表示的原则。最后一部分是对印度艾哈迈达巴德的印度管理学院——一所国际商界领导人的培训学校.同时也是康最重要的作品——详细而的分析。印度管理学院的复杂性意味着用上面提到的分析方法对各个部分的布置中格外令人感兴趣的东西一视同仁:关键问题是各个图形之间以及它们和整体之间
弗兰兹,是伊希斯托年轻的官员,他被派往撒玛利亚去执行一项秘密任务。有传言说只要到那里的人都会失踪,弗兰兹的朋友们没能成功地说服他放弃这次任务。 弗兰兹为了完成任务努力研究探索撒玛利亚的秘密。他在这座周围都是沙漠的城市里,被一个神秘而有魅力的女人吸引,他每天都游走在神秘而迷惑人的建筑中,弗兰兹最终是否可以完成任务并且逃离这座神秘的城市? 这是《朦胧城市》系列的本,《撒玛利亚的城墙》首次出版于1983 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用了新的制版技术,更加精准地还原了原稿的颜色效果。 在这个故事之前我们还创作过一部共32 页的画稿,那部作品从未出版过,里面收集了另外一个故事的片段,即《巴尔里的谜团》。
本书就我国东西南北中各个地区典型民居的建造和在那里居住的人们的生活,以漫画小人盖房子的方式配以简练干净的文字解说,能够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了解我们独有的居住和建造方式,以及那里生动的生活和其中透出来的独特文化。
艾伦·卡尔松在自然和景观两个不同的环境维度,对环境美学进行了理论上的梳理和前景上的展望。本书不仅是环境美学的理论体系与美学思考,还为环境美学前景提供了清晰的描绘,界定了该领域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对环境中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进行了更为明晰的美学剖析,就自然和景观的审美欣赏中的特定问题,如自然环境、环境建筑、农业景观等分别予以探讨,为这些环境美学研究的特定对象的审美品格以及审美欣赏、评价作了翔实的论证,在结构上以及思路上构成了对环境美学的整合性的缜密思考。本书广泛涉及到环境美学领域的诸多重要材料,为研究环境美学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本书面向不同类型的读者:哲学、艺术和美学、景观建筑和规划、城市和环境设计、文化地理和环境研究的学者及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学生。最重要的,是那些对环境
在中华大地上,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古桥。在材质上,有木桥、竹桥、石桥、砖桥、铁桥;在建筑形式上,有梁桥、索桥、拱桥、浮桥等等。这些各种各样的桥梁作为古代工程技术发展的结晶,千百年来不仅沟通着交通要道,维系着经济贸易的命脉,同时也传承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反映了古人的建筑技术和审美情趣。这些古桥以或雄伟、或轩朗、或柔美的身姿点缀着锦绣河山。《中国红:中国古桥》讲述了中国古桥的诞生与发展、桥梁的建筑艺术,并且着重介绍了中国各地留存至今的历史名桥,其中包括这些桥的建造缘起、建筑形式、装饰特点和典故传说。希望读者通过了解中国古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有进一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