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书是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奖”得主、建筑设计师登琨艳在内地首次授权出版的作品集,其中既包括他在保护历史建筑方面的自述与实绩——《空间的革命》,也包括为他赢得时尚界诸多声名的实验性建筑作品集《蜉蝣建筑》,以及都市文化批判杂文集《失忆的城市》,和对他影响至深的建筑游记《流浪的眼睛》。 《流浪的眼睛》记录了登琨艳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二年间游历各地的所见所思,也是他放空自己寻找自我风格的游学历程,显得感性十足,能够令读者轻松品味。
这是一部独特的游记文学作品。它的主要内容,是作家于一九九九年从北京出发乘火车、汽车经新疆到西藏阿里地区七十六天的旅程笔记,其中包括了徒步、骑马翻越雪山进入极其偏僻之乡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同经历。这本书既可以作为纯粹的文学阅读,也可以当作一册准确生动的旅游良助。此外,在本书的,“附录”里,还收辑着作家于此前后五回进藏的散记作品,读来饶有风趣。
由晚清旅沪文人葛元煦撰著、出版于光绪十三年(1887)的《沪游杂记》,是介绍上海开埠初期历史变迁的最早出现的较成系统的名著之一。全书四卷,以生动可读的语言,记叙了上海开埠后40余年间沪上行政机构、市政建设、商肆货物、交通工具、地方物产、园林寺观、社会生活、民俗风情及黑幕恶薮等各个方面,在当时为旅沪人士充当了良好的文字导游,又为后人提供了近代上海的丰富翔实的重要史料。随着历史的变迁,本书中的景物风貌多已不复存在,有些器具建筑、景观名迹,甚至连一副照片也没能给后世留下。为弥补这份遗憾,借此重刊之际,特约专家从与该书同时代的各种晚清写实画报中,爬梳搜罗出大量含有相关题材的图画,使成一题一画,图文对应,在为读者增添阅读情趣的同时,也给上海史爱好者对形象史料的采辑提供了方便。 《沪游杂记》
《到处留情》一书辑选了作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本世纪近年来的游讫类散文近百篇,走迹遍布各大洲众多国家地区。作者长年担任汉堡大学教授,对于中西方文化有其独到的体验与见解,又兼任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专栏作家,议论国是谈纬论经,笔风犀利爽快,颇富才情。全书内容丰富流畅可读,对各大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现状均有涉及,适合喜欢游讫随笔或对外国风貌感兴趣的读者。
马丽华自一九七六年进藏,多年间遍访西藏各地,写作出版了诗歌、散文、论著和长篇小说等多部作品,其中《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藏东红山脉》的采写,时间跨度为二三十年,是对这片世界高地有代表性的几个地区自然和文化风光既广且深的展示。前三部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结集为《走进西藏》,海内外,被评论界称之为“中国当代文坛稀缺之物”,“在文学与人类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作者由此享有作家兼人类学工作者之称,这四部长篇纪实亦被视为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开山之作。 《藏北游历》状写西藏北部地区高寒牧场的游牧文化:千百年来游牧人群精神生活中对于神山神湖的崇拜,格萨尔王的传说,本土宗教遗存——苯教,原始智慧,今古传奇;日常现实中的婚丧嫁娶,节庆娱乐;藏北高源的辽阔壮美,奇山异水,野生动
这本书是《一处名胜一个故事》的中国部分,在我国风景如画的大好河山以及历史感厚重的无数名胜古迹中,精心挑选了最享有盛名的名胜上百处,分为中国的世界遗产,部分国家重点名胜古迹两大部分,历数文化古迹、名山大川,挖掘其背后最经典,最有价值的故事,给读者提供一个一边阅读一边阅景的平台,让大家欣赏风景的同时也能够增长知识和见识。 希望本书能够在给大家提供知识的同时也使大家享受到游山玩水的乐趣,通过这些故事,让我们更加了解名胜,更加懂得欣赏名胜,使这些蜚声世界的名胜古迹在具有更加深刻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意义。
上世纪70年代初,妹尾河童在日本文化厅资助下,独自在欧洲游历一年,足迹遍及22国,边写边画,终成此书。在《窥视欧洲》中,河童表现出其一如既往的好奇心--一路乘坐的火车车厢内部结构及车长制服、行驶在街头的电车、移动的邮局、所住过的旅馆房间陈设、欧洲各地民居的窗户。都令他兴味盎然。 关于这一次欧洲之行,在《河童旅行素描本》及(《河童杂记本》中都曾有所涉及,如前者之“一投宿就开始画”及后者之“城堡赋”。而这一本《窥视欧洲》,姑且看成是前两个绘本的“未尽之言”吧。
每个节气,他去湖边漫步,拍下季节变幻的风景,写下闲散的文字。 坚持一年,拍摄了5000多张照片,写下8万多字笔记西湖版的《大地上的事情》。 杭州版的《湖滨散记》。 节气版的《机场的小旅行》。城市人,疏离大自然已经很久,疏离季节更替已经很久。人们每天在高大的建筑物里生活,不知今夕何夕。而作者,在每个节气里行走,在与大自然的持续对话中,他真正融入了这座城市。萨默赛特·毛姆写道:"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大约是说,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观念的东西来。——村上春树 美好、纯净、正能量,在节气里,在风景里,在光阴里行走。
当你翻开中国地形图,将目光投向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时,映入你眼帘的便是南北走向、东西并列、绵亘1000多公里的我国的横断山脉。 丹巴这个地处横断山脉中南部高山深谷的不知名的地方,在短短的两三年间,便成为众多旅游发烧友心目中的圣地净土,其吸引力的指数不断攀升。到丹巴去探奇览胜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个评判旅游者发烧度数高低的重要指标。 当我们次走过丹巴以后,这个深藏于横断山脉中的世外桃源便深深地将我们的目光吸引。我们沉醉、感慨、体悟、赞美甚至停下了流浪的脚步,丹巴的遗世独美,丹巴的无边风月,丹巴的似水年华,这些都是我们为之驻足为之发呆的原因,翻阅书本,这些您们也将看见,也会将脚步指向丹巴。
这本书是《一处名胜一个故事》的中国部分,在我国风景如画的大好河山以及历史感厚重的无数名胜古迹中,精心挑选了最享有盛名的名胜上百处,分为中国的世界遗产,部分国家重点名胜古迹两大部分,历数文化古迹、名山大川,挖掘其背后最经典,最有价值的故事,给读者提供一个一边阅读一边阅景的平台,让大家欣赏风景的同时也能够增长知识和见识。 希望本书能够在给大家提供知识的同时也使大家享受到游山玩水的乐趣,通过这些故事,让我们更加了解名胜,更加懂得欣赏名胜,使这些蜚声世界的名胜古迹在具有更加深刻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意义。
由于对古代西域丝绸之路的向往,在大量的阅读准备后,《一个人的西域》作者陈达达沿着探险家斯 文赫定的西域探险路线,踏着玄奘的足迹,独自一人,搭车穿越了柴达木荒漠无人区和塔里木盆地沙漠南 沿绿洲,最后登上帕米尔高原。 《一个人的西域》作者试图以今日的旅途感受,用故事散文的结构,述说西域丝绸之路南道的沧桑悠 远,和历史变迁。
本书是东山魁夷的世界中的《听泉》分册。书中收录了日本作家东山魁夷的大量散文作品,这些作品以泉水为主题。构思精巧,文笔生动优美,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及艺术性,读后使人有一种美的享受,充分显示了作者对文学的能力,非常值得一读。
23人,28昼夜,2166公里,12座高山,平均海拔4000米,单日骑选择188公里,连续骑行16小时,夜骑4小时,穿越6座幽暗隧道;塌方、逆风、雨淋、高反、病痛、失明、摔车、落石、险坠悬崖……血与火的征程,雪与冰的洗礼。以大成律师为主的这群人,放下房子、车子、票子,踏上川藏线,完成了这段惊险、美丽、多情之旅。队员的骑行日记、骑行感悟和人物白描,以及“大成之路”关注者们的真情叙述,共同书写出大成律师的天路传奇。
300年前,藏历2个饶迥土牛年,即公元1709年,在宗喀巴大师创建噶丹寺300周年之际,一世嘉木样协巴在桑曲(bSangChu,即大夏河)河畔选定了建拉卜楞寺的吉日,是为创建拉卜楞寺的标志性年代。300年来,特别是自公元18世纪中后叶以后,拉卜楞寺逐渐发展成为安多地区一重要的藏文化中心。在汉藏文化交流方面,这里完成了藏历对内地历法的吸收,培养了像格西喜饶嘉措这样的大学者,亦接纳了像李安宅、黄明信这样来大寺学习的汉地知识分子。本书所关注的是近代以来去往拉卜楞大寺的内地旅行者。可以说,他们对藏族聚居区的认识,构成了内地对安多地区和拉卜楞大寺的几乎全部的知识,至今甚至还影响左右着许多人的藏传佛教观和对藏民族及藏文化的看法。本书以内地旅行者眼中的拉卜楞为书写视角,以内地旅行者所著的地方志、考察游记、调查报告、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