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太极拳比赛的实践表明,太极拳套路对健身、医疗确有十分良好的作用。但作为竞赛套路从时间、内容、结构、布局等方面看,有不能适应竞赛要求之处,迫切需要编制出各式太极拳的规范竞赛套路。中国武术研究院非常重视这一编制工作,并提出了在各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编制过程中的注意点,一要注意保留传统套路的风可知、特点及技术要领,不失其传统性;二要以人体生理特点为依据,有利于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符合现代体育科学的要求;三要有一定难度,要符合竞赛规则要求,通过竞技比赛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为落实这项工作,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了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编写小组,在套路编成这后,又组织了技术审核组,邀集太极拳名家,进行了认真的审核。中国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协会审定公布。现分编成四本书。这四种套路分别在固有传
《龙虎太极拳》用比较详实的历史资料讲述了龙虎太极拳发展史上历代宗师级人物鲜为人知的故事;用清新雅致的文笔深入浅出地讲述了龙虎太极拳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用丰富清晰的图片及文字说明全面演绎了龙虎太极拳的功架及功法,重点突出了知识性、趣味性和启迪性,向读者勾画出了一支流传于我国民间四百多年,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代代秘传密练的太极拳流派。《龙虎太极拳》分为七章。章介绍了龙虎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第二章介绍了龙虎太极拳中十三势滑拳架的拳式、练法及要领;第三章介绍了龙虎太极拳中一百单八式长拳(马)架的拳式、练法及要领;第四章介绍了龙虎太极拳中六十六式转裆架的拳式、练法及要领;第五章介绍了龙虎太极拳中推手的练法及要领;第六章龙虎太极拳百题知识问答,介绍了龙虎太极拳一般常识、主要功法及学习练习
南太极拳是在台州南拳的基础上创编出来的。它具有南拳重心低、步伐稳健、动作工整、功架开展、刚劲有力的特点。更具有太极拳中舒展大方、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和有序、刚柔相济等特点。《南太极拳精解(附光盘)》由徐昌文所著,本书主要对南太极拳的概述、拳理、特点,动作讲解等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陈微明出生在累世为儒的家族,担任过《清史稿》的编修,他何以会开设拳社、鬻拳课徒?又怎么以文入武,以武入道,走上性命之学践行之路?太极学者二水居士通过解读《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揭秘了以太极拳为代表的近代武学,如何向先秦至宋明的圣人之学汲取精华,升华为修身明道的大学问。
太极养生十三式是著者从自己习练的248式太极内功养生拳中简化出来的养生套路,式子虽不多,但内涵丰富,包含了太极拳的精华内容——汲取了孙式的活步及开合、杨式的绵里藏针、陈式的顺逆缠丝、吴式的内外化劲、赵中道的柔术抖弹、胡耀贞的意气之功等精要。该套功法极易入内家功夫之门径,是动静结合的先天健身功法。按前苏联贝科夫院士“大脑皮层与内脏相关联”学说,通过神经系统功能扶助正气,开通经络真气运行,促血气,营阴阳,“决生死,处百病”等人体健康的原则而创,并经数以千计太极拳爱好者习练体证。凡操练者,易于松静自然,呼吸和顺。此功对治疗多种疾患均有不同效果,如神经衰弱,失眠,高、低血压,心率不齐,轻度,便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吸收不良,肝郁,肝肾两虚,气管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关节
现代人习练太极者很多,但并不明白究竟什么是内功,内功到底是怎样练成的。为了养生、强身、技击,习练多年却达不到想要得到的效果,使很多习练者深感困惑。这是因为他们对真正的传统太极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不懂得应该从何处下手,区别不了什么是辅助功法,什么是实用功法。面对这些问题,作者通过结合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家太极哲理来诠释拳理,让学人能够真正明白并亲身体悟太极内里的滋味。 本书作者自幼跟随父亲习练拳术,专攻传自杨家先人的杨氏太极。作者先父潜心研究体悟一生,将太极哲学思想与身体运化相结合,独悟太极拳的真义,并秘传作者。作者五十多年如一日,通过不断的研习、感悟,体味到看、听、悟、摸的演习和传授的方法。 本书作者从比较宽泛的角度诠释了“拳”与“道”的关系即是“术”与“道”的关系,由拳入
武式太极刀是武式太极拳系列中的短兵器,武式太极刀包括:“十三刀”和“四刀”两个套路。其中十三刀为单人练习套路,该套路由十三个式法组成,短小精焊,刀法独特,用法绝妙,刀刀制人,无一虚招,所以倍受世人喜羡。而“四刀”为双人对练套路,该套路不同于外门对练套路,其特点是动作幅度不大,刀刀制对方最近之要害处。“四刀”完全符合琥式太极拳原理,刀法武式打手所启,奥妙非文字所能尽述也。所以在过去该套路非武式门人、弟子而不授之。书中“太极双刀”是50年前恩师魏佩林的一位挚友所授,现刊出以表对先辈的怀念,同时,也供读者欣赏。《武式太极刀》采用了大量的照片,这些照片均为作者亲自示范近照。
侯氏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拳种之一。本书内容包括:侯氏太极拳基本拳理、套路、功法,以及养生、技击要略等。若久练长习,不仅可健身强体,更能达到防身御敌之功效。
本书所载八卦太极拳,融合了八卦掌和太极拳(杨式)的精髓,主要介绍蒋勋培先生所传八卦掌武学,并汇集了董(海川)史(计栋)刘(德宽)韩(福顺)吴(峻山)等各位先师的武学精华,内容博大精深,具有较高的健身技击价值。
《陈式太极剑传统五十七式》着重点在于传播中国的太极文化并突出传统剑法入门的基本知识,从起式、手势、步法、腰身等用文字解释加图片的形式,在重点、难点部分加以特别的注释。太极拳、太极剑及有关爱好者;可以作为太极剑联系和培训教材使用。
《身边的武林2:太极等内家拳的核心秘密》在传统太极拳理论释义的基础上,用最精炼、最简洁的关键词来解析技术要点和练习方法,使读者对于非常难理解的传统文言内家拳论述一目了然,且便于记忆和指导太极拳的修炼。无论是对初学入门还是正在修炼的太极拳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本非常实用的现代版工具书。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融汇了我国哲学、医学、兵法、技术、教育、力学、美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武式太极拳论著是武式太极拳历代传人在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基础上,经过苦练体悟、总结出来的,是习拳者的指南。只有明了拳理,在练功上才能有方向,才能在太极拳功二氧化碳上不断提高。《武式太极拳拳解与论述》一书,是笔者经恩师言传身授、结合自己常思多悟并亲身实践的对太极拳的理解及体会,并以王宗岳《太极拳论》为代表,汇总附录了永年武式历代传人包括祖师武式兄弟及其传人李亦畲、郝家三代宗师、李逊之宗师及姚继祖恩师等人的精深论著。出版本书的目的是为爱好太极拳的朋友在理论上得到指导,使其明理,有所启,辨清路,增功夫。
所谓“入门引路须口授”,拳是一门实践功夫,要在自己身上做功夫,是要跟师学才学得会的。读者千万不要以为有了拳照、有了拳理,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太极拳是一门具有很深奥学问的技艺,千万不要将它看得太简单了。由于拳中的内容太多了,写作时每易详此略彼,甚至主要是靠身体力行去练懂,也就是使自己的身体会了,才叫“体会”。太极拳在理论上,不仅和黄帝、老子密切相关,和阴阳学说更形影不离,在技击上全依孙子兵法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力学、气功、医学等也关系密切。正因为它涉及的面太宽广,我们要想学好太极拳,就必须具有较为广泛的文化修养作基础。与书本绝缘的人,恐怕很难成什么大气候。除了勤于实践,还要认真钻研其拳理,弄清楚它为什么采取了一系列与众不同的极为特殊的练功方法。其特殊的程度,竟至超越一般人的常识,
传统的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合形意、八卦、太极拳为一体创立的,其特点是:进退相随,进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然,转变方向时我以开、合相接。为适应国内外交流及比赛活动的需要,中国武术院组织太极拳专家编创、审定了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已成为全国太极拳、剑、推手的比赛项目之一。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特点:1孙式太极拳融形意、八卦、太极拳于一体,其身法、步法具有形意和八卦的特点,进步时后足必跟,退步时前足必撤,步法灵活,敏捷紧凑。2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充分体现了太极拳假后天之形,不用后天之力,一动一静,纯任自然的原则。动作沉稳、轻灵兼具,劲断而意不断,全套动作练之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3拳架高低适度,动作纯任自然,无双重之势,符合人体生活特点,适合各种体质
这部名为《太极内功心法》的新著,意在指引太极拳炼者、读者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与太极拳的关系,理解《易经》之博大精深,道家之浑圆一气,儒家之浩然正气,佛家的中空禅定如何滋养太极拳的生存、发展。按书中的练功要求进行太极拳修炼,既可提高对中华文化的领悟,又可在中华传统哲学、医学、武学指引下体悟太极拳的至高境界。
《合步平圆单推手:太极推手入门、纠偏、提高》选定学习太极推手时首先练习的合步平圆单推手作为题材,以其动作过程作为编写的顺序,逐个动作穿插进相关的传统太极拳基本理论,并以此为指导,分析讲解如何正确地练习,纠正练习中容易犯的错误;并根据太极拳经论指出了现代太极拳界存在的错误观点,是太极拳练习者入门和提高的实用书籍。
杨式太极刀是以刀术的劈、撩、拦、扎、带、错、推、架、扫、挂、斩、格、抹等技法与太极拳运动的特点相结合而创编的。流传中的杨式太极刀始创于杨式太极拳前辈,但至今无明确分解的规范教材。本书作者在熟习杨式太极拳和刀术技法的基础上,在继承民间杨式太极刀的过程中,进行了整理和加工改编,使之更加符合扬式太极拳拳理和风格,更适合老年人学习演练。鉴于安徽科技版“武术分解教学丛书”的出版形式深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青睐,本书作者得心应手地将此书写成分解教学教材,并亲自担任照片中的演练者,以满足读者,希望场式太极刀得到更广泛的推广。
精简杨式太极拳套路共有43势,技术特点可归结为六句话:动作缠绕,连贯圆活;主宰于腰,劲贯四稍;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开合呼吸,自然协调;技法明确,动作清楚;防病治病,健身延年。本书主要介绍基本功,即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和眼法。每一式均有动作分解、锻炼要领和技击作用说明,并配有192幅插图,习练者可参考书本图解说明上的要求对照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