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的巨轮:十大工业巨头的转型之路》主要由美国10个工业企业的案例研究组成:例如,通用电气公司如何成为世界的企业,又如何因其傲慢的文化而导致终溃败;波音公司如何重新评估风险、提高利润,又不幸地失衡;丹纳赫公司如何通过不断地自我革新,避免巨大的成功所带来的隐患;霍尼韦尔公司如何渡过文化几近崩溃的难关,实现完美的转型;卡特彼勒公司如何因过于依赖预测而造成高达数十亿美元的损失,又通过重拾基本原则而得以恢复等。通过充满启发性的案例研究和对工业巨头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来自华尔街的3位资深分析师,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宝贵的洞见,以帮助企业和管理者建立完善的运营体系,进行严格的资本配置,拥有长期、稳定的表现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 本书适合企业管理者、企
本书主要包括总报告、产业篇、政策篇、专题篇、国际篇、专家视点篇等六个部分。总报告综述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产业篇从市场、产业链、关键技术、充换电基础设施等角度系统总结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政策篇分析2023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层面新能源汽车政策及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最新动态;专题篇深度解析汽车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剖析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效益和风险全景,并就我国汽车产业平稳转型提出政策建议;国际篇重点介绍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及政策法规的趋势特点、欧盟轻型汽车碳减排政策实施进展、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实施进展等内容;专家视点篇邀请行业知名专家评述2023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热点问题。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是苏联援建的项目,有 万里长江桥 的美誉。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动工兴建,1957年10月15日通车运营。本书基于丰富的史料揭开了其神秘面纱,为读者全方位呈现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展示其建设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及光荣事迹,展现了苏联援建时期中国人民的团结协作与艰苦奋斗,歌颂了我国各行各业人民为我国建成工业大国不惜代价、勇往直前的精神,阐释了武汉长江大桥在我国桥梁史上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进一步凸显了武汉长江大桥蕴含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科学精神等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向越来越多的产业部门渗透,系统集成在20世纪后30年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商业现象。本书的英文原版成书于2003年,正值这种商业现象在西方领先企业中方兴未艾之际。面对这一重要的发展趋势,本书集合了一批国际创新管理领域的权威学者,从系统集成的历史,理论与分析,及其在不同企业与行业中的具体表现三部分,详细介绍了系统集成作为一种技术战略和商业模式,如何以及为什么能够使不同的企业(集群)将各类知识、技术乃至人力资源结合起来,并通过价值链上的跨业务整合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全书不仅充满了理论洞见,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必将为面对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转型升级两大历史重任的中国学术界与产业界提供宝贵的历史参照与精神食粮。
1.工业4.0是一个*热点。德国、美国、日本、中国等经济大国都在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工业4.0,作为未来经济地位引擎,各国在工业4.0上的投入会越来越大。作为市场热点,媒体还会对工业4.0进行五年以上的报道,国家同样如此。 2.作为变革热点,年龄在25-55岁之间的人群会特别关注此类信息。尽管市场上已有工业4.0的相关图书,但是本书做到了差异化。另外中国制定的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都是在寻求适合中国发展的工业4.0。这是*战略,早已决定此话题热点会在五至十年内会变得越来越热。 本书讲解决如下问题: 1.工业4.0是什么? 2.工业4.0会以怎么的方式走入普通人的生活? 3.工业4.0与前三次革命的区别是什么? 4.德国、美国、日本、中国等,能有可能把握此次世界变革? 5.中国制造2025,会以怎么的方式去走? 6.对于普
成昆铁路是 三线建设 时期的重要代表工程之一,始建于1958年;1959 1969年,成昆铁路多次停工后再复工;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竣工运营。本书基于丰富的史料揭开了成昆铁路的神秘面纱,为读者全方位呈现了成昆铁路的建设过程,展示了其建设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及光荣事迹,展现了铁路工人和铁道兵在时代背景下的大无畏精神,歌颂了他们为我国建成工业大国不惜代价、不畏牺牲、默默付出的匠人精神、铁道兵精神;阐释了成昆铁路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进一步凸显了成昆铁路蕴含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红色基因。
是什么驱动了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者说: 需求创造供给 消费驱动生产环节;消费至关重要。而供给侧经济学学者说: 供给创造需求 生产驱动消费;储蓄和投资至关重要。谁才是正确的? 本书作者说:从长期看,当经济接近充分就业时,供给侧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CEO、企业家、资本家等商业决策者是经济的主要激活者,是他们决定何时再进行资本投资,从而扭转经济形势;政府无法依靠消费者来引领经济复苏。 作者用 总生产结构 这一概念来解释经济的运行,认为它是对经济活动的完整描述;并提出 总产值 (GO)是比国内生产总值(GDP)更为精确和完整的测量经济的指标,因为GO包括了沿着供给链直到*终消费之间的所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而GDP忽略了这些交易,仅仅测量了*终的产品和服务。GO是测量生产的所有环节中发生的开支
本书作者基于多年创业实践的思考认为:产业发展是由需求和科技两个车轮驱动的。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的需求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科技进步也明显加速,两者的共同作用,正推动着新一波产业革命的到来。作者从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未来产业发展的预见、产业发展对人类未来社会影响三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思考。
作为新中国创业年代的前30年,迈步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既有高歌猛进,也有坎坷和挫折,外部障碍与国内问题常相交织,显见中国工业化道路具有特殊的困难及鲜明的个性。作者马泉山以四卷本 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 对这一历史进程重加梳理,不妨说,是探索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的一个分支 新中国工业化史的尝试,只不过采取了回望录的形式。《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跨越--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1949-1978年综述)》是在前三卷即《中国工业化的初战 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1949 195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中国的经济起飞实验 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1958 1965)》(待出)、《中国工业体系的纵深配置 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1966 1978)》(待出)分段论述基础上的综述卷。作者把当代中国工业化历史的研究置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纵
本书全面分析了2023~2024年全球和中国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进一步从产业、区域、国际、政策等视角展开比较研究。从分产业视角研究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发展态势和对策,构建制造业产业链迁移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河北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分别研究越南、墨西哥吸引国际制造业迁移的现状和趋势;分析2023年以来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印度、墨西哥等国家或地区产业链供应链政策新特点和新趋势;汇集新兴产业主要指数、新兴产业TOP企业名单、新兴产业未来前沿方向等最新资讯。本书有助于公众了解全球及中国新兴产业发展动态,对政策制定、行业研究及企业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17年4月14日,一份经过深入调研、受到广泛关注、历时数月、凝结了亿万产业工人心愿的重磅文件《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一场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事关制造强国战略实施、事关产业工人素质提高的重大改革就此拉开帷幕。 《筑牢制造强国之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实践基础,以产业工人为研究对象,梳理新时代以来产业工人队伍的新发展、新变化、新挑战,对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创新创造、就业质量、城市融入等问题进行学理化研究,提炼和总结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理论框架,以期为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供理论支撑、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能源领域问题进行研究。一是在界定能源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从能源安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能源科技创新、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国际合作五个维度评价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剖析现阶段能源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为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二是中国能源行业发展,全面系统总结了煤炭行业、石油行业、天然气行业、煤电行业、核能、太阳能行业、风电行业、氢能行业和电力行业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它们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三是当前能源领域的热点问题,围绕 一带一路 能源合作,能源消费革命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全国统一能源大市场建设,完善能源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现状、总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2024)》分为总报告、行业篇、企业篇和专题篇四个篇章的内容。总报告介绍了202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经济运行情况、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及对外经济概况,对当前制造业发展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围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发展建议。行业篇对2023年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仪器仪表制造业四个细分领域的产业规模、经济运行情况、产业结构、技术水平、面临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对未来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企业篇介绍了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价值创造情况,评选了中国装备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价值创造100强;总结了装备制造行业中技术创新企业的典型案例。专题篇对2023年的国际装备制造业和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的发展概况进行了专题研究。
本书稿系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编写,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负责编撰的年度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是对该行业2015年度发展状况的权威分析和2016年发展前景的权威预测。具体内容分八部分: 综合篇 主要探讨2015年全球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和2015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行业篇 主要探讨重点行业的发展战略及成就; 区域篇 主要探讨重点区域的的发展战略及成就; 园区篇 重点园区的发展战略及成就; 企业篇 主要探讨重点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成就; 政策篇 主要探讨2015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点政策; 展望篇 介绍主要研究机构预测性观点并展望2016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形势。
禹湘等*的这本《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实践与 创新》共分为四章,**章分析了开展国家低碳工业 园区试点的背景;第二章阐述了工业园区低碳发展的 路线图设计;第三章总结了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的 现状与前景;第四章介绍了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的 典型做法。
本书围绕我国煤炭产业经济周期和新质生产力问题,分析了煤炭产业经济周期的变化规律和煤炭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本书认为我国煤炭产业新周期在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供需关系、市场运行、发展业态等方面呈现诸多新特征
富煤贫油少气 是我国能源资源基本国情,过去及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煤炭仍是我国基础能源。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我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速煤炭减量替代步伐。基于此,亟须做好两方面研究工作:一是系统研究我国煤炭资源流量流向,深挖煤炭资源流动空间网络演变及成因,综合研判我国煤炭供给潜力和煤炭需求形势和趋向;二是结合 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 等时代要求,系统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迫切性、艰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因城施策 ,为我国各类型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CASE革命 席卷全球汽车行业,谁能领跑行业、弯道超车,谁会固步自封、丧失先机?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汽车行业的 CASE革命 ,即 Connected(网联化)、Autonomous(智能化)、Shared/Service(共享化/服务化)及Electric(电动化)。网联化颠覆了传统车企的定位,而电动化正在改变整个供应链。车企所扮演的角色正逐渐由 整车制造商 向 出行服务提供商 转变。在这条转变之路上,硅谷新秀强势崛起,老牌巨头转型 逆袭 ,中国车企则选择与本国IT巨头深度携手,同时在发展电动车的道路上飞速前进。唯有以 丰田系 为代表的日本车企难以适应定位的转换与行业的变化,依然坚持 垂直整合至上 的旧路,转型艰难,在全球市场中渐渐失去竞争力。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曾是日本汽车的经典广告语。然而当现实中真的 车到山前 ,日本汽车还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吗?
本书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持编撰,主题为 布局新赛道,再造新优势 ,全面分析了2021年河南工业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和突出特点,对2022年河南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进行了研判,并对工业经济运行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全书分为总报告、评价篇、行业篇、综合篇、区域篇五个部分,多视角提出加快河南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助力河南制造布局新赛道、再造新优势,强化河南实现 两个确保 、实施 十大战略 的产业支撑。
以往对近代上海工业或者说对近代中国工业的考察,大致可以分成:从发展的阶段性上考察,如19世纪后半叶的上海工业、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工业等;分行业、分门类考察,如近代上海棉纺织工业、近代上海面粉工业等;依照工业企业不同的产权主体考察,如晚清上海官办工业的研究、近代上海民营工业的研究等;对典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研究,如荣家企业研究、刘鸿生企业研究等。 此书在学界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对近代上海与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总体面貌以及相关的重大问题,分条线、分阶段、分问题进行了整体性、系统性深入研究,推进和加深了对近代上海工业在近代中国工业,以至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此书在史料的挖掘、问题的展开、方法的使用,以及话语的表述等方面,系统、弘敞、细致、认真,在当今海内外的同类学术著作
数字化正深刻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对产品的透明度和交货期要求越来越高,年轻一代有着更强的道德意识和环保理念。为应对数字化的到来,工业界不得不开启转型之路。20世纪无可争议的标准组织模式 精益生产也在寻求升级。在总结了全球工业制造商与互联网企业的优秀实践经验后,作者提出了精益生产的升级版 超级制造。作者走访了众多中小型企业和大型集团,如施耐德电气、加拿大力士公司、法国尚飞、法国索迪斯塔、JPB系统等,收集了大量商业案例。本书结合这些案例,为企业管理者揭开超级制造的原则和企业成功转型的秘诀。
推动国际工程建设是积极主动践行国家 走出去 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对工程建设企业适应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提升 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 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对我国2022年以来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分析,从产业建设、政策标准、市场应用、区域发展等专业角度阐述了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进展,客观分析了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措施。本书主要包括总报告、专家视点篇、产业篇、政策标准篇、安全测评篇、应用篇、区域篇和国际篇八个篇章。总报告分析了2022年以来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特征,并对全书各部分内容进行了概述和总结。本书的研究成果将为各类智库、科研院所提供研究参考,为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投资机构把握产业发展态势,洞悉未来趋势提供依据和参考,为各级政府研究制定产业政策、布局区域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和资料借鉴。